实用中医风湿免疫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二、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

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往往持久不愈,或局部有硬结、瘀斑,或关节肿大畸形,肌肤麻木,甚或肌萎着骨,肌肤无泽,面色黧黑或有斑块,气短乏力,头晕汗出,口干不欲饮,妇女可见闭经、痛经,舌质暗淡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或沉细无力。

【诊断要点】

主症:①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或有硬结、瘀斑,或关节肿大畸形,面色黧黑。②气短乏力,头晕汗出,肌肤麻木。

次症:肌肤干燥无泽,肌萎着骨,口干不欲饮,妇女闭经、痛经。

舌脉:舌质暗淡有瘀斑或有瘀点,脉象沉涩或沉细无力。

凡具备上述主症①②,或兼次症某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病机分析】

多见于机体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不畅,瘀阻脉络而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足以推血,则必血瘀。气短乏力、头晕汗出为气虚之证;气虚血运不畅而致血瘀,脉道瘀阻,不通则痛,而出现关节肌肉刺痛、关节变形,痛处不移且拒按,甚则局部出现硬结、瘀斑;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肌肤麻木,甚则肌萎着骨;面色黧黑,口干不欲饮,妇女或见闭经痛经,舌质暗淡有瘀斑,脉涩无力,均乃气虚血瘀,瘀血停留之证。

【本证辨析】

气虚血瘀证在风湿病中多见于心痹、脉痹、皮痹、肾痹等病。本证在上述疾病中出现时,除具有气短、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外,还因血瘀痹阻病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部位的疼痛或痹阻症状,可供鉴别。心痹者,邪痹心胸,以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胸痛胸闷、嗌干善噫为主症;脉痹者,邪痹血脉,则以肢麻不仁,下肢出现瘀斑硬结,青筋暴露,甚则局部坏疽等症为主;皮痹者,邪痹肤络,故以皮肤不仁、干燥无光泽或瘾疹等症为特点;肾痹者,邪痹于肾,以骨关节变形为突出。此外,其气虚证候,亦随痹阻脏腑器官的不同而可区分。心痹之气虚证,多以心气虚与宗气不足并存,表现为神疲乏力,呼吸气短,语声低微,少气懒言,纳谷少馨,或见面色白、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等脏腑功能减退的症状;脉痹之气虚证,以心气不足为主,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兼见胸闷不适、神疲自汗、面色白等症;皮痹之气虚证,则以肺气虚为突出,表现为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肾痹之气虚证,又以肾气虚为重点,表现为听力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间多尿,女子则见月经淋漓不尽,甚则崩漏或痛经闭经、小产、滑胎;男子则见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代表方剂】

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本方用于风湿病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以大补元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合而为剂,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若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若偏寒者,加制附子以温阳散寒。

2.圣愈汤(《兰室秘藏》)加桃仁、红花

本方补气养血,是治气虚血瘀痹之效方。方中党参、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地黄、川芎以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意在增强化瘀之力。若病在上肢加羌活、防风;病在下肢加牛膝、地龙、苍术、黄柏。

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本方治血痹之肌肤麻木不仁,是一首振奋阳气、温运血行的方剂。以黄芪益气固表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助黄芪达表而运行气血;佐以芍药养血和营,使以生姜之辛散;姜、枣同用以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血痹之证自愈。若兼血虚加当归、鸡血藤以补血;气虚重者,则倍黄芪、加党参以补气;筋骨痿软加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久病入络,筋挛麻痹较甚者,加地龙、蕲蛇等以通络散风;瘀痛重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消瘀;下肢痛加牛膝,上肢痛加羌活,腰痛重者加狗脊;若以本方治产后腰痛,重用黄芪、桂枝效果显著。

4.二味参苏饮(《正体类要》)

方中人参大补以扶正祛邪,气足则血行通畅而瘀血自去;苏木活血通络。二药配伍共奏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5.黄芪桃红汤(《医林改错》)

方中黄芪补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三药相配补气活血,可治气虚血瘀所致之周身痹痛。若气虚多汗心悸者,可加生脉散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腰背痛加牛膝、川续断;下肢重痛加独活、生薏苡仁、苍术。本方加川芎、归尾、威灵仙为《类证治裁》之桃红饮,治风湿病有血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