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风湿病的辨证概要
一、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或浮。
【诊断要点】
主症: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
次症:①恶风畏寒,四末不温。②遇寒痛剧,得热痛减。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或弦缓。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次症1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病机分析】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风性善行而数变,故风寒之邪侵袭机体,闭阻经络关节,凝滞气血,阻遏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性属阴,消伐阳气,故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恶风畏寒;遇寒则血溢凝涩,故痛更剧,得热则气血流畅,故其痛减;舌苔薄白亦属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脉弦紧或弦缓,为属痛、属寒之征;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
【本证辨析】
本证常见于风湿病中的行痹、痛痹、历节风等,由于各自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各具特点。行痹,由风邪偏盛为患,以痹痛游走不定,多发上肢肩背,时兼恶寒发热等表证为特点;痛痹,为寒邪偏盛而成,以痹痛剧烈,部位多固定,下肢、腰膝多见,遇冷加重,得热则舒为特点;历节风则为肝肾不足,气血亏损,复感外邪而得,以关节疼痛剧烈,痛如虎啮,遍历关节,或关节肿痛如掣,甚则肿大变形等症为特点。
【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代表方剂】
1.防风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秦艽、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用当归还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诸药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乌头汤(《金匮要略》)
方中以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能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解毒。诸药合用而成温经散寒、逐痹止痛之剂。
3.风湿骨痛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方中川乌、草乌辛热燥烈,其性善走,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邪,能祛寒通痹止痛;麻黄助乌头通阳发汗以散寒;木瓜、乌梅、甘草三药合用,舒筋缓急,酸甘化阴,以防乌、麻之燥;细辛、红花辛散温通,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诸药合用,能祛风散寒,活血定痛,舒筋缓急。
4.祛风舒筋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方中以桂枝、麻黄、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防风、威灵仙、木瓜、秦艽、海风藤、青风藤、穿山龙、老鹳草、茄根祛风湿,通经络;苍术、茯苓健脾化湿;骨碎补、牛膝强筋壮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用,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效。
5.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方中麻黄、细辛祛风散寒;附子温经助阳,散寒止疼。诸药相配,有祛风散寒、温经助阳之功。
以上诸方临床使用时,可随症加减,如疼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膝通经活络;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