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风湿免疫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先后天不足论

1.先天不足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主生长发育、藏精、主骨生髓、主水及纳气等。肾虚或由禀赋虚弱,或由劳倦过度、久病失养,从而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为痹。

肾者主骨生髓。如年轻人中多发的强直性脊柱炎与肾虚密切相关,此病当属中医风湿病中之“骨痹”范畴。《医宗必读》描述本病后期出现“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严重畸形与功能障碍。本病的发生与一般风湿之痹证有所不同,本病病位多在筋骨,而筋骨有赖于气血之温煦和肝肾之濡养。治则当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补虚宜分气血与肝肾之别。若病在上,表现在颈椎、胸椎和四末,多属气血亏虚,筋骨失其温煦;若病在下,表现在腰椎、骶椎和下肢,则为肝肾所主,筋骨失其濡养,治当重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肾主水。《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水液代谢与周身各脏腑相关,但《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是人身水液代谢最主要的脏器。肾分阴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筋骨脉络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

如风湿病中的干燥综合征,涉及多脏腑系统病变。干燥综合征之燥与一般六淫燥邪致病截然不同,与季节无明显关联,起病隐匿,病程冗长,且缠绵难愈。口眼干燥的程度远非一般燥邪所能解释,其干燥之重,需随身带杯,说话、进食时频频饮水。本病燥邪邪势猖獗,可引起广泛的内脏如肺、肾、肝和结缔组织病变,常伴有四肢节疼痛。口鼻咽干,双目干涩,肢体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等症与中医燥痹相似,发病与素体禀赋不足,或阴虚或阳疏,或过食辛燥之品,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津枯液涸而致病。叶天士云:“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燥邪上受,则先客于颜面,灼伤五窍,先耗五液,汗、泪、唾、涕、涎减少,故见口咽鼻眼干燥。《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为唾”,汗、泪、唾、涕、涎为五脏所化生,而肾主之,若燥伤脏气,气不化津,则五液减少。《通俗伤寒论》云:燥“先伤肺经,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肾主水液,主一身之津液和一身之阴,燥痹的发生与肾脏的病变关系密不可分。肾气壮实则津液充足,肾气虚衰则全身津液也衰,五液的化生亦全赖于肾阴的涵养。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燥热之品,内生热毒致阴分素亏,或一旦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损伤津液,引发燥痹。

2.后天失养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在人体中各有其位,各有其性。脾胃位居中央,统摄四旁,交通上下,和调左右;其性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二者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互相作用,称为“后天之本”。《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与胃,两者在生理结构上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一主阳一主阴,生理功能上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病理上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在临证中,应重视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东垣又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的“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一脏一腑,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纳和运化,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四肢九窍、五官百骸,皮肉筋骨,无所不达,无器不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所以《景岳全书》中曰:“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这些皆指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肾在骨的生长强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必须赖后天之本脾胃濡养才能发挥作用。尤其在痹病的治疗中,人体的四肢功能、肌肉活动是否正常与脾胃有很大关系。《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吴鞠通曰:“痿痹更以通补阳明为要。”在风湿病的治疗中,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疾病的疗效、转归、预后有密切关系。不论中医的实痹、虚痹、顽痹,只要脾胃健旺,则疗效明显,愈后较好,这是因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为后天之本”。而且“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脾胃强健则五脏六腑俱旺,气血充盈则筋脉关节得以濡润,四肢肌肉有所禀受也。

如临床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尪痹),发病的重要原因是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亏虚,或者后天起居失调,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腠理空虚,而令外邪侵入,阻滞气血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关节、肌肉失濡养而致病。若病程日久,侵犯脏腑,则诸脏气血皆衰,更无力抵抗外邪,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瘀血内生,痰湿内停,痰瘀互结胶着关节,而致僵硬、肿胀、变形,疼痛剧烈,令疾病更加顽固难愈。治疗时不应一味投以峻猛之药以攻邪,而应顾护脾胃之气,注重气血恢复为治疗尪痹的不二法则。一味猛攻,虽暂却病邪,然而正气亦伤,起居稍有不慎,极易复感,令病情反复,十分不利于恢复。因此恢复脾胃气血功能才是治疗尪痹的关键。

现代常见的痛风病,古人已有论述,但路老认为本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阴毒内蕴,久则化热,痰浊凝涩。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