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三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鞠华(菊花)

【原文】

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目,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词解】

①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菊花以其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之性,故有疏风清热、清肝泻火之功,兼有益阴明目之效,故有其治。

②泪目:即泪出之候。因其有清热泻火、益阴明目之功,故可疗泪出之候。

③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因其入肺、脾、肝、肾四经,故有补阴血、除风湿、利血脉、调四肢之功,而有其治。

④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因其入肺、脾、肝、肾四经,故有养肝肾、益肺脾、和营卫、和气血之功,故谓常服益阴壮阳,而有耐老延年之效。

【讲解】

菊花为镇静消炎解毒药,能促进皮肤感觉与循环,并能缓痛降压。《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名医别录》: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本草备要》: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得配本草》: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痛;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如《上池秘录》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之菊芎饮;《普济本事方》治肝肾风毒、上攻眼目之菊花散;《医宗金鉴》之五味消毒饮等。

药材有甘菊、黄菊、野菊花之分。甘菊产地不同,又有河南怀菊花,安徽滁菊花、亳菊花,浙江杭菊花之别。

【续解】

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李时珍谓“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盖因甘菊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烦。故对外感风热,头痛目赤,或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之头晕目眩,均有良效。服此甘和轻剂以平木制火,养肺滋肾,俾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如因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菊与枸杞子相伍蜜丸久服,黄宫绣谓“病无不愈”。

菊花轻清,味甘益阴,味苦泄热,具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如入《温病条辨》桑菊饮,药由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组成。以其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用治风温初起之候。他如《医级》之杞菊地黄丸,药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以其滋肾养肝明目之功,用治因肝肾亏虚而致视物昏花之候。又如菊花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生地黄、白芍、竹茹、川贝母、茯神木、甘草相伍,《通俗伤寒论》名羚角钩藤汤,以其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功,用治肝热生风证,而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之候。

《本草备要》谓“以单瓣、味甘者入药”。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