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精于术,诚于道”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适应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全国22所中医药院校及3所西医院校的27位具有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专家编写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十一版),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本教材在总结历版教材经验的基础上,传承编制体系,围绕教材主线,做到概念规范,文字精炼、突出中医思维方式。内容编写与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突出教材重点,提高临床适用性。同时参考行业标准、指南,及时更新学术内容,提高教材的循证性和规范性。以数字化资源形式补充教学视频、PPT、习题集等,进行补充延展,创新教材形式,提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包含主体篇章10章、附篇5篇,共15篇。主体篇章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新生儿疾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系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他病证。本次编写将课程思政与中医药人文融合于各章节中,润物无声,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将“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更改为“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论述中医儿科学早期的学术积累、学术体系的建立、学术内容的丰富、学术的现代进展。临床疾病章节增加各系统疾病概述,总论本章病证的病因病机及临证特点,诊疗注意点,以构建宏观认知;增加案例分析,提升学生临床应用能力;古籍选录,强化经典与临床的融合。其中,辨证概要中补充儿科辨证特点、治法概要中增加儿科中药煎服方法、饮食疗法,新生儿疾病中增加胎怯,肺系病证中增加鼻鼽、乳蛾,并在附篇中增加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病名方面,将水肿、尿血更改为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更改为病毒性脑炎,紫癜更改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痫病更名为癫痫,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更名为缺铁性贫血,以厘清中、西医疾病病名及内涵区别。此外,适当利用表格、图解形式概括病因病机与鉴别诊断,内容直观,形式活泼,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总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修订和完善,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于教材之中,突出中医特色和儿科优势,培养学生知识传承与运用能力。力求守正中医思维、规范临床诊疗教育体系,同时明析概念,有利于中西医交叉融合、协同救治,适应新时期对中医儿科人才的需求。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赵霞编写第一章第五节诊法概要、第六节辨证概要、第七节治法概要,第四章肺系病证概述、第六节哮喘;李新民编写第六章心肝系病证概述、第五节抽动障碍、第六节惊风、第七节癫痫;王孟清编写第一章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第四节生理病理病因特点,第五章脾系病证概述;王俊宏编写第一章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任献青编写第七章肾系病证概述、第一节肾病综合征、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第三节尿频;孙丽平编写第三章新生儿病概述、第四节脐部疾病,第四章第二节鼻鼽、第三节乳蛾;肖臻编写第九章寄生虫病;张葆青编写第二章儿童保健;秦艳虹编写第八章传染病概述、第一节麻疹、第二节风疹、第三节猩红热;史正刚编写第八章第六节流行性腮腺炎,第十章第三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晓红编写第四章第五节肺炎喘嗽,第十章其他病证概述;刘华编写第三章第一节胎怯、第二节硬肿症、第三节胎黄;刘英编写第五章第三节呕吐,第十章第一节发热;李岚编写第五章第七节厌食、第八节积滞、第九节疳证;李敏编写第五章第十节缺铁性贫血,第十章第四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李伟伟编写第四章第一节感冒、第四节咳嗽;张雪荣编写第五章第一节鹅口疮、第二节口疮;尚莉丽编写第六章第一节夜啼、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郑健编写第七章第四节遗尿,第十章第六节过敏性紫癜;赵琼编写第五章第五节泄泻,第十章第七节湿疹;侯树平编写第十章第二节夏季热、第八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俞建编写第七章第五节五迟五软、第六节性早熟;唐彦编写第八章第七节病毒性脑炎、第八节百日咳;崔瑞琴编写第五章第四节腹痛,第六章第二节汗证;彭玉编写第八章第四节水痘、第五节手足口病;韩耀巍编写第四章第七节反复呼吸道感染,第六章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附篇常用方剂、常用中成药;戴启刚编写第五章第六节便秘,第十章第五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附篇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汪受传教授负责全书审校工作。薛征负责数字化资源审校工作。丁丹丹、占科、刘亚尊、朱万青、戎萍、孙宇莹、孙艳艳、杜丽、李文、李玉霞、张力文、张焱、张慧媛、周朋、耿利娜、康蓓蓓等参与了部分章节数字化资源PPT、复习思考题和授课视频录制工作。董盈妹、陈鸿祥为本教材学术秘书。
本教材编写中,各位编委字斟句酌,严谨认真,付出了艰辛努力;编写工作还得到了各位编委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同时也感谢历版《中医儿科学》教材主编和编委所奠定的良好基础,期盼各院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对本教材的不足提出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儿科教学服务。
《中医儿科学》编委会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