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以前(前221年以前)
远古时期,人们已开始运用按摩的方法来防治疾病,有关“按摩”“导引”疗法已有文字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挢引,案扤,毒熨。”这里的“挢引”指的就是自我按摩,而“案扤”则指被动按摩,即给他人按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有44种导引姿势,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姿势,并注明了各种姿势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导引姿势就是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引书》,记载了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颈项强痛(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等,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将按摩用于骨伤科及内科病证的治疗。
《周礼注疏》有“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的记载,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运用按摩、汤药等综合方法成功抢救了尸厥患者,表明了此时按摩已用于病证的急救。《孟子·梁惠王上》有“为长者折枝”的记载。据汉代赵岐的注释:“折枝,案(按)摩折手节解罢枝也。”“折枝”是一种为老年人运动四肢关节的保健按摩术,说明此时已将运动关节类手法用于疾病的防治。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安(按)、靡(摩)、摹、蚤挈、中指蚤(搔)、括(刮)、捏、操、抚、循等多种推拿手法;还记载了推拿治疗的疾病,包括小儿惊风(“婴儿瘛”)、腹股沟疝、癃闭、疣、外伤出血等17种病证;书中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以车故脂(即用了多年的车轴润滑油)、黍潘(即黍米熬的汤汁)等作介质配合推拿手法的膏摩方法。《五十二病方》中还提到当时运用的多种推拿器械,如木椎、筑、钱币、羽毛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养生方》中提到的“药巾”,是将帛浸在药汁中或把药物涂在布上,用以按摩身体进行养生保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在民间被广泛应用,推拿方法亦日臻完善,推拿适应证明显扩大,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