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趋向追求高质量与美观舒适的生活空间。医院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舒适和治疗效果,而良好的医院环境是保证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基本条件。因此,创造与维护一个适宜的医院环境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当医院的环境不能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时,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控。

(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医院的物理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舒适及治疗效果,良好的医院环境应考虑空间、温度、湿度、通风、噪音、光线、装饰等因素。

1.空间 在医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患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还必须考虑到游戏活动的空间。此外,为了治疗和护理操作方便,病床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m,且床与床之间应有围帘,以方便在进行某些操作时遮挡患者,保护其隐私,有条件的医院可提供单人病室。

2.温度 适宜的温度可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宁,减少机体消耗,降低肾脏负担,且有利于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一般病室温度以18~22℃为宜,手术室、产房、婴儿室以22~24℃为佳。室温过高不利于机体散热,且易使人烦躁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而室温过低则使人畏缩、肌肉紧张、缺乏动力,还有可能让患者在接受诊疗护理时着凉。

为满足患者身体舒适的需要,病室应备有室温计,以便随时评估室内的温度而加以调节。夏季酷热,可使用空调或电风扇来调节室温;冬天严寒,可用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来保持适宜温度。此外,还应根据气温变化来增减患者的盖被及衣服;在进行治疗、护理活动时,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暴露,防止患者受凉。

3.湿度 湿度为空气中含水分的程度。病室湿度一般指相对湿度,即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湿度过高,可抑制出汗,加重肾脏负担,患者会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湿度过低,机体会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不适,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尤为不利。病室湿度通常以50%~60%为宜。

病室应备有湿度计,护士可根据评估情况对病室湿度进行适当的调节。如室内空气湿度大于室外时,可使用空气调节器或除湿器降低湿度,也可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夏季室内湿度过低则可在地面上洒水,冬季可在暖气或火炉上放置水壶,也可使用加湿器以达到提高湿度的目的。

4.通风 既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又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污浊的空气中由于含氧量不足,可使人出现烦躁、倦怠、头晕、食欲不振等,影响患者休养。通风换气,可使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同时也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通风效果会随通风面积、室内外温度差、通风时间及室外气流速度而异,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时应注意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冬季特别要注意为患者保暖,防止感冒。

5.噪声 凡是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或引起心理上或生理上不愉快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不仅使人不愉快,且对健康有影响。噪声的危害程度视音量的大小、频率的高低、持续时间和个人对噪声的耐受性而定。

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人若长时间处于90分贝以上高音量环境中,可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和肌肉紧张;若噪声强度高达120分贝以上时,则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失,甚至永久性失聪。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噪声标准,医院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噪音强度在35~40分贝。医院周围环境的噪声虽非护士所能控制,但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为此,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

(1)说话轻 说话声音不可太大,但也不可耳语,因为耳语易使患者产生误会与恐惧。

(2)走路轻 工作时应穿软底鞋,走路时脚步要轻巧。

(3)操作轻 操作时动作轻稳,推车轮轴要定时滴注润滑油,以减少摩擦发出的噪声。

(4)开关门轻 病室的门及椅脚应钉橡胶垫;开关门窗时,注意轻开轻关,不要人为地发出噪声。

此外,病区内电视、电话及呼叫系统的音量也要小。护士在注意自身行为时,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6.光线 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卧床患者接受日光照射,不但可以增进身心舒适,而且还可以通过日光的变化减少与外界的隔离感。因此,应让阳光直接射入病室或协助患者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面部。

人工光源常用于满足夜间照明及保证特殊检查及治疗护理的需要,其设计及亮度可依其作用进行调节,楼梯、药柜、抢救室、监护室内的灯光亮度要强。普通病室除一般吊灯外,还应配有地灯装置,以保障夜间在不干扰患者睡眠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巡视工作;病室内还应根据需要设置立式鹅颈灯,为特殊诊疗提供方便;床头灯开关应设置在患者易于触及的地方。

7.装饰 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布局使人精神愉悦、身心舒适,病室装饰应整洁美观且简单。现代医院不仅需要按各专科的性质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而且还可应用各种颜色的窗帘、被单等来布置患者单位。如儿科病室的床单和护士服应多选用粉色来增强温馨甜蜜感,从而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手术室、监护室则应选用绿色或蓝色,给人以安静、舒适、信任的感觉。医院环境的颜色如果搭配得当,不仅可促进患者身心舒适,而且还可收到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二)医院社会环境的调控

医院担负着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促进公众健康的任务,它与人的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患者获得安全、舒适的治疗性环境,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医院社会环境,特别是对初次住院的患者,更应帮助其尽快适应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

1.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彼此为寻求某种满足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而在医院环境中,人际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的康复。

人在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一些变化,如住院后因无法参与正常社会交往活动,继之出现烦躁、焦虑、依赖等心理。对于住院患者,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和病友关系。

(1)护患关系 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它是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助性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因此,在医疗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应不分民族、信仰、性别、年龄、职业、职位高低、经济状况,对所有患者均一视同仁,认真负责;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其身心需求;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说话时注意语气、语速,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诚恳、友善;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而让患者获得安全感、信赖感。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尤其受到患者的关注。因此,操作时要稳、准、轻、快,从而赢得患者的信赖,同时工作中护士要精神饱满,亲切自然,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患者,从而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以促进早日康复。

总之,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既要考虑到患者的生理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并努力为患者创建一个安全与舒适的心理、社会环境。

(2)病友关系 病室中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在共同的治疗康复生活中相互影响。病友间在交谈中常涉及一些疾病治疗、康复保健的知识,往往起到了义务宣传员的作用。此外,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增进友谊,同时还可以帮助新入院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共同促进疾病的康复。

群体气氛与每个患者有直接关系,而每个患者又会被群体气氛所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帮助病友间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对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尽量分别安置,以避免不良刺激。

2.医院规章制度 是每个医院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规则,如入院须知、探视规则、陪住制度等。健全完善的医院规章制度即保证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又可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从而达到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

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对患者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患者又是一种约束。如按时熄灯睡觉,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为了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支持、配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1)耐心解释,取得理解 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医院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的必要性,以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使其主动配合,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允许患者对其周围的环境具有部分自主权 患者入院后,凡事都需要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常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产生压抑感。因此,在不违反院规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患者拥有其个人的环境,并对其居住空间表示尊重,如在进入病室时应先敲门;帮助患者整理床单位或衣物时,应先取得其同意等。

(3)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探视人员 探视者可给予患者关怀,同时满足了患者归属感和自尊等的需要。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前来探视患者的亲属和朋友,但若探视时间不当、来访者过多或探视者不受患者欢迎,则要适当地加以劝阻和限制。

(4)提供有关信息 在做任何检查、治疗或护理工作之前或过程中,都应该给予患者适当的知识及信息,以消除其困惑、恐惧等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5)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应适当遮挡患者。凡涉及患者隐私的问题,包括检查、治疗、诊断结果等,护士有义务为患者保密。

(6)鼓励患者自我照顾 疾病使部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活动被限制,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生活时,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与自我护理,通过自我护理可以恢复其自信心与自护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院规对初次入院患者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患者入院后,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并主动自我介绍,同时介绍病室环境及医院相关规章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科室环境。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并通过自身的行为赢得患者的信任,进而更好地维持患者的身心状态,最终促进其恢复健康。

(三)医院门诊环境的调控

1.门诊的设置和布局 门诊设有与医院各科室相对应的诊室,并设有导诊台或预检分诊室、挂号处、收费处、预防保健科、注射室、药房、检验科、影像检查室、便民服务中心、治疗室和候诊室等。候诊室应设在诊室附近,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足够座位。每间诊室配备诊查床,并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诊查桌桌面摆放常规检查用具、处方单、检查申请单及化验单,并放置有序,室内还应设洗手池和洗手液。治疗室内备有各种抢救物品和设备,如吸氧装置、电动负压吸引器、除颤仪等。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助预约系统、电子叫号系统、多媒体查询触摸屏、电子病历、微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及时向患者提供咨询、预约、查询、缴费、宣教等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门诊的护理工作

(1)预检分诊 门诊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询问病史,观察并评估病情,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隶属专科,做到先预检分诊,后挂号诊疗,使患者及时正确就诊。

(2)安排候诊与就诊 患者挂号后,分别到各科候诊室依次就诊,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工作:准备好各种检查器械和诊治用物,做好开诊前的准备;分开整理初诊和复诊病案,收集整理各种化验单和检查报告单等;维护整洁、安静的候诊环境,维持良好的就诊秩序,按照挂号的先后顺序安排就诊;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高热、休克、呼吸困难、出血或剧痛的患者,应立即安排提前就诊或送入急诊室处理;遇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可安排优先就诊;根据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将其记录在门诊病案上,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工作。

(3)治疗工作 根据医嘱执行治疗,如注射、换药、导尿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4)消毒隔离 门诊患者流量大,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要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定期清洁和消毒地面、墙壁、桌椅、扶手、轮椅、平车等。如遇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分诊到隔离门诊就诊,并及时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5)健康教育 在患者候诊、就诊的过程中适时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门诊诊疗环境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和合理用药知识等。健康教育的形式有口头宣传、图片宣传栏、赠送宣传小册子、集体讲解示范、视频、动画等。

(6)预防保健 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可以直接参与健康体检、疾病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

(7)护理门诊 由取得相应专科护士资质的护理专家坐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如伤口/造口护理、经外周深静脉置管(PICC)护理、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等。

(四)医院急诊环境的调控

1.急诊的设置和布局 急诊应设立预检分诊处、各诊疗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室、挂号室、收费室、检验室、B超室、X线室、药房等,为急诊患者提供及时连贯的服务。急诊环境应宽敞明亮,整洁通风,光线充足,设有专用通道和宽敞的出入口,突出醒目的路标及指示牌,夜间有明显的灯光。

2.急诊的护理工作

(1)预检分诊 当急诊患者到达时,应根据患者主诉及主要症状、体征,初步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隶属专科,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遇到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及时隔离,做好消毒、隔离与疫情报告;遇有危急重患者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配合抢救;遇到意外灾害事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及相关部门快速启动应急预案;遇到法律纠纷、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等情况,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应尽快报告医院保卫部门或直接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并请家属或陪送者留下以配合工作。

(2)抢救工作 包括急救物品的准备和配合抢救

1)物品准备:完备齐全的急救物品和抢救设备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所有抢救物品应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和定期检查维修。护理人员应保证所有抢救物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抢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配合抢救:严格按照抢救程序和操作规程实施抢救措施。当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护士应当立即通知医生。医生到达前,护士应根据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并立即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如吸氧、吸痰、止血、建立静脉通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为抢救争取时间。医生到达后,立即汇报处理情况,积极配合抢救,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及时、准确、清晰地做好抢救记录。

3)病情观察:急诊设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以收治需要进行短时观察治疗即可离院的患者、暂时不能确诊的患者、已经确诊但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留观时间一般为3~7天。观察室护理工作包括:入室登记,建立病案;认真填写各项记录,书写病情报告;加强对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执行医嘱,做好晨晚间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做好观察室患者及家属的管理工作,维护观察室良好的秩序,保持观察室环境的整洁安静。

(五)医院病区环境的调控

1.病区的设置和布局 每个病区设有普通病室、危重病室、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护休息室、示教室、库房、配膳室、洗涤间和开水间等。护士站应位于病区的中心位置,同时应与治疗室、抢救室、危重病室相邻,便于观察和抢救患者。每个病区应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室设2~4张病床,病床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米,配有空调、电视、壁柜、卫生间、床旁呼叫系统、中心供氧装置、中心吸引装置、输液轨道、围帘等设施。

2.病区的护理工作 病区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促进患者康复。

(1)按照护理程序开展工作,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正确提出护理诊断,合理制订护理计划,全面落实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护理效果,随时补充、修改护理计划。

(2)正确执行医嘱,协助医生完成各项诊疗和抢救工作,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杜绝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3)做好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的护理工作及临终患者的身心护理。

(4)经常巡视病房,进行病情观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5)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满足患者清洁、舒适、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6)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及变化,及时进行心理护理。

(7)做好病区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8)做好患者的入院介绍、在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

(9)严格按照要求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并按要求保管。

(10)加强病区环境管理,避免和消除一切不利于患者康复的环境因素。

(11)参与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