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康复护理学历史沿革
一、康复护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康复护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康复医学的发展。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存在简单的康复治疗,也就有了康复医疗,而且一直是医、药、护并存。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有用针灸、导引、按摩、热熨、饮食、体育等治疗瘫痪、麻木、肌肉挛缩等病症的康复方法。汉末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既能防病健身,又能促使患者康复,影响甚远。在西方,古罗马和希腊也有关于运动治病的记载,如曾用体操、散步、工作疗法、文娱疗法等治疗躯体和精神疾病,是最早的作业疗法;同时也采用电疗、水疗、光疗等治疗身心疾病,形成了物理疗法。
现代康复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南丁格尔时代。早在1859年,南丁格尔在《护理注意事项: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一文中提到允许患者自我护理是重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的需要,康复护理学也不例外。20世纪是现代康复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批伤病员的出现,促进了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英、美等国家把战争时期的康复经验运用到和平时期,成立了许多康复中心。1922年,国际康复医学委员会(the medical commission of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CRI)成立,于1969年更名为康复国际(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RI)。1938年,由Keit Hauster等大力提倡的早期起床活动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实践重大变革之一。1947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委员会”(the American board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确立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1952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IFPMR)成立。1960年,在意大利召开了首届世界康复医学大会。随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康复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专科)。1969年,“国际康复医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ssociation,IRMA)成立,并于1970年在意大利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康复医学学科的成熟。康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之父,美国医学家Howard A.Rusk提出了全面康复的概念,认为康复治疗应针对整个人,包括身体、精神、职业与社会,提倡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康复治疗应同时采用医疗体操、功能训练、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矫正、假肢、矫形支具装配等综合措施。这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使康复医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1976年,WHO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顺应全球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更适应解决发展中国家残疾人的迫切需求。1982年,WHO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了“社区康复国际研讨会”,会上阐明了全球残疾人所面临的康复现状,肯定了《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一书对社区康复的指导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康复在全球的实施。1997年,“国际康复医学学会”“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联盟”合并组成“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ISPRM)。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康复医学。我国先后成立了荣军疗养院、荣军康复医院,各地区也成立了疗养院、福利院、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及残疾人工厂,为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治疗和工作学习的一系列场所。198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8年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1983年,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康复医学课程,同时在我国许多地区纷纷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康复机构。康复医疗已成为常规治疗,出现了专科化趋势,形成骨科、神经科、心脏病、老年病等康复医学分支,并大力倡导和推广社区康复。康复护理学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康复护理学伴随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于1987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康复护理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为普及和提高康复护理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事故的增加及人口的老龄化,康复护理工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康复护理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康复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中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逐渐被社会和人们所重视。随着康复事业的发展,康复护理也正从整个护理领域中脱颖而出,并逐渐形成独立的专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