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医治未病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一)有效防止慢病大量蔓延和井喷发生

“慢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慢病不仅已成为世界上的“头号杀手”,也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慢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8.5%。慢病也给人民生活和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达沃斯经济论坛发布的《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慢病造成的经济负担接近5000亿美元。在中国,慢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有统计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这一数字还将增长50%左右,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虽然慢病几乎不能自愈,甚至无法治愈,但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只要防控得当,慢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无论是已发病的患者,还是高危人群,通过中医治未病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就可以延缓甚至逆转发病过程。比如有人患了糖尿病,只要做到合理膳食、合理运动、遵医嘱服药,大多数患者都能延缓发病时间,并且能够保证生活质量。

(二)减少医疗费用的提升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生活的人们面临着日益沉重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这使得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出现急剧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WHO公布的数据,全世界亚健康人口总比已达75%,真正健康人数只有5%。对于约占总人口20%的患病人群,目前社会总体上过于追求单纯的疾病治疗模式,以致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明显的劣势。“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WHO的一项报告显示:通过预防,人类1/3的疾病可以避免发生,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信息有效沟通可以提高疗效。“九五”期间,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曾做过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而中医对疾病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发展经济的根本要素是人,所以人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实施治未病工程,倡导中医治未病理念,落实治未病工作,就是增强国民健康素质的一项全民性保健措施,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性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普遍的医疗需求,但其漫长的发病期使得有效预防慢性病成为可能。为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有效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包含具有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以预防慢性病的医疗体制势在必行。预防慢性病也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医药在发展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将中医药确定为健康产业的支撑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关乎民生,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对于扩大服务消费、吸纳就业及创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中医治未病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治未病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副作用小,为绿色疗法,凸显了中医药的优势。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调治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建立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就可以互补相成了。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科室建设等文件的出台,使中医院设置和发展治未病科有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正因为治未病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科室建设又有章可循,把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到诊疗服务全过程,科室设置、诊疗流程、诊疗行为都紧紧围绕治未病工作的特点制定,这为治未病工作在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层面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同时,治未病科室建设也为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六)促进中医教育,转变健康观念

中医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等目的。治未病思想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其所奠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珍惜生命,注重健康,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是人类保健、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必定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学习中医治未病学,可以加深中医学子的文化修养。中医具有极为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和浓厚的文化特质,中医教育无论放眼未来还是立足当下,都应当加重对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治未病学是传统文化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学习中医治未病必然要涉及大量传统文化的知识。从加深文化修养的角度来看,通过学习治未病而普及传统文化,无疑是直接和有效的。中医治未病,关注疾病预防和调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学生们学习时往往带有强烈的兴趣,因而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高校内讲授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

第二,中医治未病实践能提升中医学生的健康素养。出于中医发展历史和中国的特殊情况,社会对中医人的健康形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中医人也应当认识到,医生不仅是“疾病杀手”,更应该做“健康代言人”和患者的健康楷模,这也是古今中医大家的谆谆教诲。中医高等教育,甚至整个医学教育,应当使学生一入学便接受并牢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认识,并从自身做起,关注和树立自身的健康行为习惯。在中医高校内,以多种方式进行治未病教育,开展治未病活动,对中医学子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拓宽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第三,中医治未病理念有助于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注重对机体生物-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调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健康时代的到来,社会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开始由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模式向以“疾病预防”为主的模式过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研究的对象从过去对于“疾病”的单一研究向着对“人”的综合研究进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