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中医学知识的典籍,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其中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吸收先前针灸学成就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具体内容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多作者的过程,是在继承了大量前期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黄帝内经》组成部分的针灸理论也不例外,也是在继承以前文献基础上形成的。《黄帝内经》中针灸内容出处除“刺法”外,尚有“针经”“大要”“禁服”“经”“终始”“九针”“逆顺”“十度”“小针”等。另外,尚有许多未说明出处,但内容却是出自以前的文献。如《灵枢·官针》除引用古“刺法”外,其篇中涉及的“九刺”“五刺”“十二刺”应是引用的古代针法文献,文中刺法名称相同而具体操作不同即可说明这一点。《灵枢·邪客》中关于手太阴脉、手心主脉的循行,从其特点看,应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一脉相承。《黄帝内经》引用以前的针灸理论涉及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临床治疗等诸多方面,最典型的可见于《灵枢·终始》。从该篇经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中涉及经脉、刺法及临床治疗等内容。现在,根据《黄帝内经》中对以前针灸学内容的引用,可以探讨其中相关学说或体系的学术源流,如许多篇章中引用过的“刺法”,从其引文分析,应是关于针刺方法与疾病治疗的古文献。由此可知,在《黄帝内经》以前已有专门论述针刺方法与疾病治疗的专著。《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学术流派众多

正是因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来自于诸多前人著述,所以,其中的针灸理论与其他理论一样,拥有众多流派。《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流派涉及针灸理论的多个方面。经络方面的流派不同主要表现在经络的循行方向、经脉交接及经脉的数目上。腧穴方面的流派不同,一是表现在腧穴的归类方法不同,二是表现在同一类腧穴具体内容不同,如同是热俞五十九穴,《灵枢·热病》中的内容和《素问·水热穴论》中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刺法、灸法方面的不同流派主要表现在刺法操作的不同上,如同是“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与《素问·针解》的论述完全不同。除上述不同外,《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存在的不同流派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可以表现出来。

(三)理论体系有相当规模

由前面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涉及经络腧穴、针刺方法及针灸临床各个方面。尽管《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存在不同流派,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针灸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后世针灸学的发展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如晋代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所载的349穴,就是对《黄帝内经》160穴的补充与完善。

(四)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黄帝内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该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在许多方面已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天文、农业、医学及冶炼等方面发展更快。形成于这一时期的针灸学理论,在某些方面吸收了同时期其他方面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灵枢·九针论》中所记载的九针,就是在冶炼术达到相当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可以说,没有冶炼术就不会有九针的产生。现代的出土文物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的冶炼术已经非常先进。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针刺工具由砭石发展到金属针,可以看出针具演变是与当时的科技水平相适应的。另外,《黄帝内经》针灸理论的形成,不仅吸收了当时一些具体的科技发展成果,而且从思想上和方法论上也与当时的水平相适应。在当时,古人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实现的。农业生产的需要与科技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古人只能通过观察来认识自然。古人正是在认识了自然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将认识到的一些东西推广到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中来,即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其他事物。针灸学许多理论就是在这一方法指导下产生的,《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也有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