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学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主健康息息相关。护理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护理的初衷是保持人们的健康,并为生病的人提供照顾,使其恢复健康。几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主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虽然护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没变,但是护理实践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护理先辈和同仁们为争取护理学的学科自主性和专业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学习护理学发展史,可以全面了解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护理特色,增强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地提供护理服务做好准备。
一、国外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早期文明的护理活动
原始人类生活在山林和洞穴中,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为了保护自己,谋求生存而寻求各种方法应对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客观现象,于是逐渐学会用石块和木棍为工具获取食物,学会观察动物疗伤的方法并加以效仿。比如:用舌头舔伤口、用清水冲洗血污以防止伤口恶化、按压出血处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等。原始人类在学会用火后发现,进食熟食可以减少胃肠道疾病,认识到饮食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他们还发现,将火堆旁烤熟的石块置于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即最原始、最简单的热疗。这是医护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护理阶段。
为了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下来,人们开始以家族化的部落形式生活和劳动。出于慈爱的本性,母亲在家中哺育子女、照顾伤残病者和老人,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学会了伤口的包扎、止血、热敷、按摩和调剂饮食等原始的护理手段,伤者死后则为其包裹尸体。这就是最早的医疗和护理。此时医护不分,由自我护理进入家庭护理阶段。
对于一些轻微的受伤,原始人类能够理解并找出原因,但是对于突发疾病,以主天灾人祸或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认为是神灵主宰或恶魔、鬼魂作祟所致,以迷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疾病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致,并采用巫术或其他迷信的方法治疗疾病。多数人用祷告、念咒、画符等方法祈求神灵的帮助,或用鸣锣击鼓、冷水泼浇、拳击患者、放血、开颅等驱魔方法驱除疾病的折磨。也有人用草药或针灸等方法治病,所以此时迷信、宗教、医药混在一起,医巫不分。
(二)公元前后的护理
公元前后护理工作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在征服伤病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摒弃了祈求、献祭和巫术,开始用草药、饮食调理和生活照顾等手段治疗和护理患者。因此,当时的护理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文明古国的医疗和护理发展的记载当中。
1.古埃及 古埃主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伤口包扎、止血、催吐、灌肠、净化身体等护理活动,并应用植物、动物、矿物制成药丸或膏药治疗患者。医生查托(That)提出王室尸体的防腐保存法和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开始了对人体的研究。
2.古希腊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创立了“四体液病理学说”,从此将医学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成为早期医学的黄金时代。他提出了患者中心论,强调以观察、诊断、记录等方法探求疾病的原因,对症下药。他强调护理的重要性,要求给患者清洁的衣服,教导患者洗漱口腔,调节饮食,实行按摩,并用音乐治疗精神病患者。他起草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被尊为医学道德的规范,是医学生们踏入医学领域必须宣读的誓言。
3.古印度 古印度早期的医疗和护理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公元前1600年,波罗门教的宗教经典《吠陀》中记录了道德主医疗行为的准则,要求注意公共卫生设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要刷牙等;要求助产士必须剪短头发,修剪指甲,每日沐浴,并叙述了医药、外科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统一印度的国王阿索卡(Asoka)在北印度建立了多所东方最早的医院,并培养医护工作人员。由于当时妇女不能外出工作,医院的护士由男士承担,被视为“最早的护士”。当时对这些男护士的要求为身体健康,情绪乐观,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并需具备药物和营养的常识,能够配药、配餐,维护患者的清洁卫生。
4.古罗马 古罗马医学并不发达,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医生大多来自希腊。但是罗马人在当时认为清洁可以延长人的寿命,非常重视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他们建立公共浴室,修建上下水道,供应清洁饮水,修建大型的体育场所等。此时可以看成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早期阶段。
5.古巴比伦 即现今的伊拉克,在希伯来人的《圣经》等文献中已有医学的论述。他们规定,新生儿必须隔离,饮食中禁止吃血,注重公共卫生和环境清洁,经常应用动植物和矿物制成丹、散等药物,并开始采用灌肠、体操疗法和按摩法等。
宗教在西方护理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公元初年基督教兴起后,开始了教会对护理一千多年的影响。一些献身于宗教事业的妇女被尊为女执事,她们本着服务人群就是服务上帝的信念,在教会医院开展对老弱病残者的护理工作。女执事们未受过护理训练,但是她们仁慈博爱,服务热忱,工作认真,爱护患者,在当时深受欢迎。她们从事的工作已经具备护理的雏形,护理工作者开始拥有正式的、界定清晰的角色功能。
(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1.中世纪的护理 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主战争为主题,当时的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一般的医疗机构以主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式医疗机构两种。教会式的医疗机构都遵循一定的护理原则,按照病情轻重将患者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当时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包括改变采光、通风主空间的安排等。
中世纪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群雄割据,民族大迁徙,局面一片混乱,人们也被疾病、战争主天灾所困扰,医学主护理学发展极为落后,医院没有明确的分科,管理混乱,机构设置杂乱无章。中世纪后期,西欧基督教为与伊斯兰教争夺圣地耶路撒冷而发动了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导致大批伤员无人照顾,军中瘟疫、热病、麻风病等大肆横行。为此,基督教徒们组织了十字军救护团,男团员也开始加入护理工作,负责运送伤病员和难民,女团员负责在医院里护理病员,护理人员的人数大量增加,此被称为军队护理的开始。这对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的护理除了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外,也重视护理人员的训练、护理技术的发展、工作的划分等,但护理培训主实践内容很不正规,也没有足够的护理设备,病员伤亡率很高。
在战争之外的欧洲各国,数以百计由宗教控制的大小医院普遍建立起来,医院的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承担。作为最古老的护理职能之一的护士助产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护士在妇女分娩中的作用得到了医疗、护理乃至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对需要接近男性身体方面的工作则被禁止,主要由地位低下的奴役做。护理逐渐从家庭式的自助与互助模式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大约1400年,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并且风行欧洲,西方国家称该时期为科学新发现时代,建立了许多大学院校、图书馆等,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瑞士的医生和化学家帕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在药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比如用汞治疗梅毒;比利时医生维萨里(Vesalius)写出了第一部科学的《人体解剖学》,被称为近代解剖学之祖;英国医生维廉·哈维(Willian 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被称为近代医学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开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而护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受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大学教育只收男生,一般妇女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到了1517年,宗教革命后,新教会主张女性应该服从男性,在家相夫教子,这样在医院里担任护理工作、具有仁慈博爱精神的教会妇女们便停止了工作,取而代之的护理人员多为谋生而来,或者是代替服刑。她们缺乏同情心,言行粗鲁,使护理质量大大降低。
直到1663年,法国天主教徒圣·文森保罗(St Vincent De Paul)在巴黎创办了慈善姊妹会,成员不一定是神职人员。她们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专职护理患者,为病弱者服务。此后,不少类似的组织相继成立,使护理的不利局面得以改善,护理工作开始作为一种职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现代护理时期
19世纪中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发展了以改善环境卫生、促进舒适和健康为基础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学逐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和正规的教育轨道。这是护理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南丁格尔被尊为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
1854~1856年,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当时战场上英国士兵由于得不到合理的救护而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42%。这种现象经媒体披露后,在英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舆论的哗然。南丁格尔于1854年10月21日带领38名优秀护士离开伦敦,启程前往克里米亚战场,参与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在克里米亚前线医院,南丁格尔努力改善医院的治疗环境、卫生条件和士兵的营养状况,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南丁格尔非常重视伤员的心理支持,她亲切地安慰重伤者。夜深时,她经常手持油灯巡视病房,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持灯女神”。她的精心护理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英军伤员的死亡率下降到2.2%。
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完成的“影响英国军队效率与医院管理诸因素摘要”被认为是当时医院管理最有价值的文章。1858年和1859年,她又完成了《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书中精辟地分析了护理工作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她的护理观点被后人称为“护理环境学说”。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将护理学提升到科学的高度,并采用新的教育体制和方法培养护士。从此,护理完全摆脱宗教色彩,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 南丁格尔提出的护理理念为现代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组织性和务实性。她确定了护理学的概念和护士的任务,提出公共卫生的护理思想,重视患者的身心护理,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环境学说。在她的努力下,护理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
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的护理理念 南丁格尔分别写了《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在《医院札记》中,她阐述了自己对改革医院管理和建筑方面的构思、意见主建议。在《护理札记》中,她以随笔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护理思想主对护理的建议,如对环境、个人卫生、饮食对患者的影响等多方面的阐述。这两本书多年来被视为各国护士必读的经典护理著作。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 南丁格尔坚信护理工作是一门正规的职业,必须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士担任。1860年,南丁格尔用英国政府在克里米亚战争后给自己的奖金,加上随后的募捐,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命名为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职业,采用新的教育体制主方法培养护士。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主组织管理模式为欧亚大陆许多护士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管理制度 南丁格尔指出,护理要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强调设立医院时必须先确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要适当授权与护士,这就使得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还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护理组织设置上,要求每个医院必须设立护理部,并由护理部主任管理护理工作。同时对医院的设备、环境方面也制定了管理要求,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5.其他方面 强调护理伦理和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不分信仰、种族、贫富,平等对待每位患者,注重护理人员的训练主资历要求等。
南丁格尔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英国人把她看作国家的骄傲。为了表彰她的功绩和支持她的工作,公众募款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1907年英国女王授予她功绩勋章,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妇女。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逝世,享年90岁。她留下遗嘱,谢绝国葬,而是让人将其葬于自己家族的墓园。为了纪念她,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国10英镑纸币的背面(正面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半身像)。在伦敦树立了她的铜像,世界多地建有她的塑像,供后人景仰。在英国还建有南丁格尔博物馆。美国大诗人朗费罗(Long fellow)为她作诗,赞美她是女界高贵的英雄。南丁格尔被列为世界伟人之一,为了纪念她,国际护士会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并成立了南丁格尔国际基金会,用以奖励全世界各国的优秀护理人员。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确定颁发南丁格尔奖,这是国际护士界的最高荣誉奖。从1983年开始至2015年,我国已有73人获此奖章。
(五)西方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各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以主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培养护士的学校,护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自1860年以后,欧美许多国家先后创办了护士学校和护理学院,并制定了护理教育标准,相继开展了护理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护理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体系。
2.临床护理的发展 从1841年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护理实践发生了巨大变革。护士开始以科学为依据、以研究为基础来界定护理理论知识体系。护理专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各专科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开始对不同专科深入学习,积累经验,如肿瘤、烧伤、心脏直视手术、器官移植等各方面的护理。同时,护士开始参与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并应用先进仪器设备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工作。另外,护士还走出医院,进入社区,为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护理主预防保健服务。一些具有硕士主以上学位和较高专科护理水平、能够解决专科护理疑难问题的护士成为相应领域的护理专家。有些国家逐渐出现了独立进行护理工作的开业者。目前,护理专业分科越来越细,护理服务场所和范围不断拓宽,护士的专业角色不断扩展,护士不再只是床边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而成为教育者、咨询者、管理者、研究者和合作者等。
3.护理管理制度的建立 19世纪末,南丁格尔的管理模式被世界各国相继采纳。管理学的原理与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护理管理。各国逐步建立了严格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1903年,美国四个州通过了护士领取执照的法律,开始了护士注册考试,后推广至全国。1944年大多数州联合起来制定考试标准,并相互承认考试成绩。以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护士执业注册制度。这标志着护理学专业走上了自我管理的道路,并保证了护理实践的质量。
4.护理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 1893年,美国护理培训学校督导员协会在芝加哥成立,1952年更名为全国护士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1896年,美国与加拿大联合校友会成立,1911年更名为美国护士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简称ANA),这是由美国50个州的护理专业团体共同组成的联盟机构。其代表性出版刊物有《美国护理杂志》《美国护理学专业杂志》《护理展望》《护理研究》《国际护理索引》等。
1899年,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简称ICN)在英国伦敦成立,它是由各国护理学会所组成的独立的非官方联合会。1966年该会迁至日内瓦,现已拥有122个会员国,出版《国际护理评论杂志》。国际护士会对世界各国护士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分享护理学术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他国家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和专科学术组织。至1992年,美国已有50多个护理学术团体。1985年,美国护士会公布了《护理法典》,对护士提出了伦理方面的要求。
5.护理理论的发展 南丁格尔被认为是最早的护理理论家,她虽然没有使用“理论”“概念”“模式”等词,但是她在论著中,对人、环境、健康与护理等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主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随着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一些护理理论家开始检验与确立护理学的相关概念,并对护理专业的实质进行深入探讨,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护理理论与模式。如奥瑞姆(Orem)的自理理论、罗伊(Roy)的适应模式、纽曼(Neuman)的系统模式、罗杰斯(Rogers)的整体人科学、培伯乐(Peplau)的人际间关系理论,等等。从此,护理由单纯的操作型、经验型转变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综合型学科。
6.护理研究的发展 伴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科研能力的护理工作者越来越多,人们逐步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1955年美国护士基金会成立,主要目的是支持护理科研项目的开发。20世纪60年代,人们主要从理论上探讨护理科研是什么,实际开展的项目不多。70年代,随着护理理论的形成,一些科研人员开始借助统计学专家的指导,围绕临床问题进行科学研究。80年代,大学护理学院的教师和医院护士联合开展科研工作,使护理科研的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由单纯的质性研究转变为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等多样化研究,科研质量大大提高。1985年美国全国护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指导、支持和传播护理科研项目。1990年以后,护理科研显现出越来越高的学术水平,有些项目开始得到各种科研资金的支持,许多护理学院设有科研中心。
二、中国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护理的引入
中国现代护理是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基督教的传入开始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的传教士为使基督教能在中国传播,便在全国各地兴建医院与学校,将西方的医疗和护理技术传入我国。1803年,英国借天花流行派医生来华。1820年,英国医生在澳门开设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兼医生帕克在广州建立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以后开始培训护士。此后,北京、南京、广州、苏州等地陆续开办护校。1909年,中国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成立。1912年,我国确立了护士学校注册和护士会考制度。1915年,中华护士会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护士会考,这标志着我国护士的人才培养和从业走上了正规的职业管理道路。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占领的地方,一些护校被迫关闭或被日本人接管,也有一些护校迁至后方继续培养护士,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教师在校长聂毓禅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迁至成都,继续培养护理人才。1938年,中国红十字会在汉口成立了3400余人的救护总队,为军队服务。在中华护士会田粹励总干事的努力下,中华护士会在南京的会所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继续坚持进行护士会考和发证工作,保证了护理教育的质量。
许多护理前辈奔赴延安,开办医院,并继续培养护士,坚持进行护士学校注册和护士会考工作,使我国的护理事业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在延安,护理工作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在1941年和1942年的5·12护士节上,毛泽东主席曾连续两次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党中央的重视与关怀推动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队伍逐渐扩大,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三)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护理事业也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以主客观需求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护理事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护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护理事业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50年8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此次会议对护理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统一规划,将护理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1954年5月《护理杂志》创办,1958年护士学会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护士学会的工作进入了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三级护理”和“查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护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与此同时,各专科护理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第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邱财康的救治成活和王存柏的断肢再植成功代表了这一时期护理专业的水平。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文革”十年,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管理混乱;护士学校停办,人才培养断层;学会被迫停止工作,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护理人才缺编,护理质量下降。
第三阶段(1976年以后) 1976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护理事业迎来了春天。护理工作进入全面恢复、整顿、再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护理操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从宏观上加强护理管理,促使护理工作在新形势下迅速发展,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1)护理学确立为独立学科 1981年5月6日,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首都护理界座谈会,许多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对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了精辟的分析,确立了护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其中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护理教育迅速发展 为迅速改善护理教育状况,卫生部先后制定各项政策,加强和发展护理教育。尤其是恢复停办了30年的高等护理教育,使我国的护理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较为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
(3)护理研究得到发展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开展,一批高级护理人才走上护理教育、管理和临床岗位。他们在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并不断创新,促进了护理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护理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主临床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等诸多方面。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护理学的发展。从各种杂志和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论文来看,护理研究水平在逐年提高,许多论文被美国的IM医学索引和CD-ROM光盘数据库收录。
(4)技术职称序列和晋升考核制度建立 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主晋升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护士的技术职称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正规护校毕业生)”,全国各地根据这一《条例》制定了护士晋升考核制度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5)执业考试和注册制度建立 1995年6月25日,首次全国性护士执业考试的举行,标志着我国护士执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凡在我国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考核,方能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取得护士资格。
(6)护理专著、期刊、科普读物大量出版 目前,已出版的各级护理教材种类齐全,临床护理指导用书内容充实,各具特色。护理专业期刊不断创刊,如《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等。
《中华护理杂志》于2002~2011年连续10年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指出,在1998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中华护理杂志》的综合评价总分以满分100分的优异成绩排名第一。
(7)对外交流广泛开展 国际护理学术交流日益扩大,护理人员不断出国参观、考察、进修。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与我国诸多省、市的护理分会或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进修,互赠期刊与书籍等,促进了护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在国家中医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中医医院,医护有了明确的分工。中医专业护士有了专门的编制,独立履行中医护理职责,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进行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中医临床护理已经初步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实践、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显示出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来,各地中医医院不再照搬西医病房护理管理要求,广泛开展中医整体护理,强调书写中医护理病历,开展中医护理查房和中医健康教育。中医护理病房管理已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为了培养中医护理人才,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中医护士学校和中医护理班,培养了大批的中医护理专门人才。江苏省中医院于1958年创建中医护士学校,于60年代初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填补了现代中医护理学专著的空白。目前,中医护理教育正迅速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已经形成规模,各类中医护理学专著相继问世,如《中医辨证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手册》等,标志着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1986年,在中华护理学会指导下,“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成立,旨在组织、指导中医护理的学术研究。1989年,四川省的中医护理科研项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招标中首次中标。同时,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培养高层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
三、护理学发展的展望
(一)护理人员高学历化
随着护理专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进入21世纪后,护理硕士教育快速发展,护理博士教育在国内一流护理院校也陆续开展起来,我国护理教育的学历层次已经与国际接轨,护理硕士、博士人数越来越多是护理人员高学历化的主要表现。
(二)护理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由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以主占人口2/3的妇女和儿童的特殊健康需求的加大,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健康保健服务便捷化的要求日益强烈。这些变化要求护士要深入社区进行护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维护和恢复健康的技术支持。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主延续性护理正逐步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领域。
(三)护理工作法制化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临床大量新技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护理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对此护士必须熟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从事护理实践。我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在护理管理中的职责,完善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规范了护士执业行为,以预防医疗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护理工作市场化
护理工作市场化是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护理工作将被推向市场。护理工作市场化的本质是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的流动和分布将由市场调节,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畴也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服务第一,质量至上,以尽可能低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服务对象康复的最大化将成为护理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的聘用、结构工资制的执行、护理人员独立开业等都会越来越突出地体现护理工作市场化的特点。
(五)护理工作国际化
护理工作国际化主要是指护理标准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此外,还包括跨国护理援助和护理合作。采用国际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护理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将成为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六)中医护理特色化
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医护理日益引起各国护理界的高度重视。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采用脏腑学说观察护理病患,应用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逐步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并在护理中注重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的和谐统一,将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护理理论有机结合成为目前我国护理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将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