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则
1.子曰:“学[1]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1]学:主要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说(yuè):同“悦”。
[3]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怨恨。
2.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3]不习乎?”(《学而》第一)
[1]曾子(前505—前435):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为其所撰。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省,检查。
[3]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1]敏:勤勉。
[2]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4.子贡[1]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3]。”(《学而》第一)
[1]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意谓反复加工,才能成器。见《诗经·卫风·淇奥》。
[3]告诸往而知来者:意谓能够举一反三。
5.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为政》第二)
[1]道:同“导”。引导。
[2]齐:整治。
[3]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4]格:规矩。此谓遵守规矩。
6.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4],七十而从心所欲[5],不逾矩[6]。”(《为政》第二)
[1]有:通“又”。
[2]立:自立,学有所成。
[3]知天命:谓懂得顺应天命而为。天命,上天主宰的命运。
[4]耳顺:指对各种意见包括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随心所欲。从,顺。
[6]逾矩:越过规矩。
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终食之间[3]违仁,造次[4]必于是,颠沛[5]必于是。”(《里仁》第四)
[1]处:接受。
[2]恶(wū)乎:怎么。 成名:成就君子之名。
[3]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工夫。指时间短。
[4]造次:匆忙。
[5]颠沛:困顿挫折。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9.子曰:“知者乐[1]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1]乐(yào):喜好。
1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1]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2]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能近取譬[4],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1]何事:犹何止。
[2]病:忧虑,担心。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谓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达,顺利。
[4]近取譬:谓拿身边的事打比方。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
[1]弘毅:宽宏坚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
1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食饐而餲[2],鱼馁而肉败[3],不食。色恶,不食。臭[4]恶,不食。失饪[5],不食。不时[6],不食。割不正[7],不食。不得其酱[8],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10],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第十)
[1]厌:满足。 脍(kuài):细切的肉、鱼。
[2](yì):食物经久发臭。 (ài):食物经久而变味。
[3]馁(něi):鱼腐烂变质。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变质。这里指肉不新鲜。
[4]臭(xiù):气味。
[5]失饪:烹调生熟失宜。
[6]不时:谓不合朝夕日中之食时。一说,指不是时令蔬菜。
[7]割不正:谓分解牲肉方法不对。
[8]不得其酱:谓鱼肉搭配之酱不合适。酱,肉酱、芥酱之类。
[9]不使胜食气(xì):(肉)不超过主食。食气,食物。气,同“饩”。
[10]市脯:市场上买来的干肉。
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
[1]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和(hé),协调,意谓把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同,混同,意谓把相同的东西相加。
15.子贡问曰:“有一言[1]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
[1]一言:一个字。
1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季氏》第十六)
[1]谅:诚信忠厚。
[2]便辟(piánpì):谄媚逢迎。辟,同“僻”,邪僻。
[3]善柔:阿谀奉承。
[4]便佞(piánnìng):花言巧语,夸夸其谈。
17.孔子曰:“益者三乐[1],损者三乐。乐节礼乐[2],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3],乐佚游[4],乐宴乐[5],损矣。”(《季氏》第十六)
[1]乐(yào):喜好。
[2]乐(yào)节礼乐(yuè):谓喜欢用礼乐节制自己的行为。
[3]骄乐:恣情纵欲。
[4]佚游:放纵游荡。佚,通“逸”,放任。
[5]宴乐:宴饮作乐。
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季氏》第十六)
[1]戒:警戒。
[2]得:贪得。
1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十七)
2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二十)
【导读】
本文选自《论语》,据中华书局影印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980年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中国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共20篇,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礼”是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礼仪制度。《论语》是语录体的著作,语言朴素,晓畅通俗,言简意赅,精警凝练,含蓄隽永,以及大量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其显著艺术特色。
本文所选20则,内容十分丰富。有论仁的,如第七则、第十则、第十五则、第十九则等;有论礼的,如第二十则等;有论治国的,如第五则等;有论个人修养的,如第二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等;有论学习的,如第一则、第三则、第八则等;有论交友的,如第十五则等;有论养生的,如第九则、第十三则、第十八则等。《论语》认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礼是有等级的相互尊重;治国要以德治;个人修养重在反躬自省,修身践行,要以治平天下为己任;学习要“乐之”“说乎”;交友要谨慎;要知言、知天命。至于养生,主张“仁者无忧”“戒色”“戒斗”“戒贪”,注重日常饮食起居。
【研讨】
1.杜甫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怎样理解?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现在还有哪些价值?
【推荐书目】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李零.丧家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