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生逢乱世,放荡不羁的曹操

放荡不羁的曹阿瞒

公元155年,在东汉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里,一个小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曹操。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家的祖先原本姓夏侯,曹嵩在认了曹腾为干爹后,便随了他的姓,这在极为注重孝道的古代是为人所不齿的。

曹操出生于东汉第十一任皇帝汉桓帝刘志在位时期,此时的东汉王朝由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且二者之间的争斗如火如荼,朝廷似乎成了他们的竞技场,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瘟疫肆虐,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

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归结于东汉政权的性质,东汉王朝是世袭的地主阶级政权,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豪强地主,他推翻了王莽政权,一举夺得了天下,并且用庞大的地主集团来统治人民和国家,这样的政权性质往往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他们凭借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掠夺经济,比如经营工商业、发放高利贷,掠夺民众的财富,在《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这里的“豪人”指的就是东汉的豪强地主。一些势力较强的豪强,家兵数量就足以和军队抗衡。

在东汉王朝的历任皇帝中,只有汉光武帝和明、章二帝能做到政由己出,而到了第四代皇帝汉和帝刘肇继位时,因为其年纪尚幼,政权由继母章德窦皇后把持。

窦皇后权倾朝野,后将政权交由她的兄长窦宪独揽,造成外戚专权。

当汉和帝长大后,他与宦官郑众合谋,设计杀了窦宪,外戚集团的势力被削弱,但是外戚和宦官权力此消彼长,宦官在打击外戚专权的过程中有功,势力也趁机膨胀,在此后的一百年时间里,东汉王朝每次继位的皇帝都很小,一直由宦官把持朝政,宫廷生活荒淫腐化,这些帝王都早早去世了。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在皇帝、宦官、豪强的压迫和剥削下挣扎求生,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越来越艰难,甚至食不果腹,不得不到处流亡,处境十分凄惨。这些情况导致了社会矛盾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于是,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以张角兄弟为首的黄巾大起义,愤怒的民众到处烧毁官府、杀死官吏、惩治豪强恶霸,起义军英勇无敌,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但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武器装备,这场起义只维持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东汉政权也因此而变得摇摇欲坠。

然而,农民起义军的奋起反抗并没有引起东汉皇室的警惕,他们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搜刮民众,一些豪强恶霸们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军,还到处招兵买马、组织私人武装力量,他们或与当地政府官员勾结,或自己任刺史、州牧、郡长,建立自己的小政府,各自为政,形成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就是曹操出生的大时代背景。

曹操的祖父宦官曹腾,早年因事入宫,担任黄门从官、太子侍读。汉顺帝即位后,历任小黄门、中常侍、长乐太仆。定策迎立汉桓帝有功,受封“费亭侯”,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他,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汉桓帝知道书信是由外面来的,所以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因此赞美他。

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过失。他所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如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治)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曹腾也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魏元帝曹奂,曹芳和曹髦未能享有帝号)。

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作为宦官,曹腾是不可能生儿育女的,但是他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曹操的父亲)承袭了他的封爵。

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称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无法知晓曹嵩是谁家的孩子,有说法认为,“曹嵩是曹腾从夏侯氏里领养来的”。陈寿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评:“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从后来曹操对夏侯家族的重用情况来看,两个家族绝非一般的姻亲关系。

自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宦官王甫发动第二次“党锢之祸”起,一直到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是东汉宦官集团势力达到顶峰的时期,曹腾的子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布满整个朝堂。曹嵩在此期间,由于曹腾的照拂,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官司隶校尉。到了汉灵帝即位,擢拜曹嵩为大鸿胪、大司农,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养父那样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

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大司农曹嵩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成为太尉,位列三公。太尉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虽然曹腾和曹嵩的官位很高、经济实力雄厚,但在社会上,宦官一直为人所歧视,加上曹嵩的祖代也并不显赫,因而曹氏家族仍然被列入不能享受政治特权的“寒族”,远不如当时的地主豪强。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从小就思维敏捷、行为迅速,善于随机应变,不喜遵守封建礼教那些清规戒律,生活上更是放荡不羁,喜欢玩飞鹰走狗、围猎比武,喜欢骑马射箭,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凭借自己的“武艺”,到处闯祸,随着曹操逐渐长大,他的父亲也对曹操逐渐失望,认为这个孩子“非君子也”。

曹操的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更是引来人们的风言风语,他的叔父也在其中。他将曹操的“不务正业”告诉了曹嵩,让曹嵩对曹操严加管教,而曹嵩自然将曹操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并加紧了对儿子的约束和管教,曹操知道自己的“遭遇”都是拜叔父所赐时,便想着找个机会报复他。

曹操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叔父,突然灵感一来,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计谋,就假装眼歪嘴斜流口水,叔父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

曹操说:“突然中风了。”

叔父赶紧去告诉曹嵩。曹嵩很惊愕,就把曹操喊过来。

曹操便不假装中风,口貌如故。曹嵩问:“叔父不是说你中风吗?现在好了?”

曹操说:“我本来就没有中风啊。只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有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吧。”曹嵩于是产生了疑心,从此叔父再说什么,曹嵩都不再相信。曹操因此更加肆意妄为了。

还有一件事足以证明曹操的诡诈,曹操和袁绍小时候原本是发小,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一次,两人约好了去某大户人家偷东西。

两个小少年偷偷地潜入人家的庄园,结果被人发现,庄园顿时一片混乱,仆人们乱作一团。

两人赶紧逃跑,曹操与袁绍两人因为第一次做这种事情,还是非常紧张的,一不小心就迷路了,两人为了躲避追捕逃进一片荆棘林中。

袁绍不小心掉入一个陷阱中,怎么都动不了。而曹操则没事,谁知道,曹操说:“兄弟对不住了。”然后扯着嗓子喊:“贼人在这里,快来擒拿。”说完,曹操转身就跑。袁绍气得半死,但是追赶的人马上就要来了,他一个箭步、身子一跃,从洞中跳了起来。

一爬出来,他赶紧朝曹操逃窜的方向追去,二人得以逃脱。

追到曹操后,袁绍揪着曹操的脖领子要揍他。曹操说:“我救了你,你为什么要恩将仇报?”

“放屁,你差点害死我。”袁绍愤怒地说。

“如果我不那样喊,你怎么有力气从洞中跳出来?”

袁绍一想,倒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曹操太阴险诡诈了,还是不要和他亲近为好,自此,两人关系逐渐疏远了。

少年曹操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懂事”了不少,特别是从父亲那里看到了官场的争斗。他逐渐接触社会人士,感到时代多艰,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他也不再整日沉溺于玩乐,而开始认真学习、博览群书。

小时候的曹操虽然顽劣,但比较喜欢阅读,尤其是喜欢军事作品,比如诸家兵法,他将东汉以前的兵法书中重要的内容摘取出来,汇编成册,也就是《兵法节要》这本书。曹操认为,春秋时期孙武的兵法书最有价值,但是最晦涩难懂,前人也没有作过注解,阅读的人常常无法理解其中的要义。于是,他决定为《孙子》作注,将原来八十二篇中的精华部分汇编成十三篇,分篇注解,加上序言,将其命名为《孙子略解》《孙子注》,此书一直流传至今。

除了兵法,曹操对于经史典籍也多有涉猎,年轻时曹操就因为“能明古学”而著称于乡里,曹操后来统帅军队时依然坚持勤奋读书的习惯,而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重要的知识条件。

曹操因为年少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许劭(150—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曾任汝南郡功曹,后南渡投靠扬州刺史刘繇。

据《魏晋世语》记载,桥玄曾劝说曹操拜访许劭,曹操造访后得到了许劭的认同,由此声名鹊起。不过,对于许劭品评曹操的具体过程,也存在不同的说法。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说,曹操没有得志显名的时候,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品评。许劭看不起他,不肯说,曹操找了个空子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就说“你是清平之世的能臣,乱世中的英雄”。曹操极为高兴地走了。《资治通鉴》收录的,也是这种说法。

孙盛的《异同杂语》(《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则说,曹操曾问许劭:“我何如人?”许劭不回答。曹操坚持要问,许劭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在得到许劭的肯定后,曹操更有自信了,心中的抱负也更加远大,尤其是许劭的评语流传出去,加上其他一些知名人士的宣扬,曹操在社会上逐渐有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