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币研究,洞悉金融学的秘密
金融学的英语是Finance,以前金融学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现在已经独立出来,成了一个独立学科。所谓金融,广义来讲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来讲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和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金融学的核心是信用,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现在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而这也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换句话说,我之所以放心地把我的钱投向金融市场,由着其他人去折腾的前提是我确信这笔钱不会轻易被人给卷跑了,而放进银行明显比放进股市要更安全一些。
进一步考察已有“金融”的定义的话,虽然表述林林总总,重点各不相同,尚无一致认识,但归纳这些表述各异的“金融”概念便可发现,根据其视角和侧重点,大致可分为“资金融通论”“金融资源论”“金融产业论”“金融工具论”“金融媒介论”等几种类型。其中“资金融通论”在我国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深刻,词典、教科书中的金融定义基本来源于此,另外一些则基本上是在“资金融通论”基础上的延伸或扩展,或有所侧重。
“资金融通论”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资金融通论”虽然历史最为久远,并且居于主流地位,但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定义虽然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动过程,但却把金融的本质属性隐藏在背后,似乎有“金融”就是金融的同义反复之嫌。
“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产;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具有“存量”形态的,既联系现在与过去,也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过程及相应的体制转变;金融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
“金融产业论”认为: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及机制的总称,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总称。
“金融工具论”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是计划工具;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宏观调控手段。工具论强调了金融的功能,却忽视了其作用的主动性和先导性。
“金融媒介论”的金融概念,则认为金融是媒介,是经济运行的虚拟系统,同样是注重了功能,却忽视了金融自身的独立性。
“金融”的不同定义,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的金融现实,是在不同视角和目的下的思维写照。其本质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产物,是由不同的产权主体,在信任和约束基础上,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的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信用交易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的总称。
金融的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点,金融是一种信用交易。经济学上的信用,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对应于现货交易,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信用交易的特点是有一方以对方偿还为条件,向对方先行转移商品(包括货币)的所有权,或者部分权能;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转移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第二点,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象。第三点,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
简单来说,金融学就是研究“钱”的一门学科:首先,这些钱都是属于谁的;其次,有人需要钱的时候怎么借到钱;再次,借出去的钱用什么方法还,怎么能保证还,到底还多少;最后,在这个过程中,钱跟钱、人与人、机构和机构之间的种种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所有牵扯实物的问题,比如多少钱接手那个蛋糕店合适,做出来蛋糕要多少钱卖获利最大之类的,是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在金融学里,只有“钱”,无穷无尽的钱,各式各样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