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将材
【原文】
夫将材有九[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3],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4],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5],善固疆场,长于剑戟[6],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7],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8],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9],从谏如顺流[10],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注释】
【译文】
【故事链接】
韩信,一位杰出的将帅之才
能够成为将帅之才的人,非泛泛之人垂手而得,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自我修养方可成器。诸葛亮在如何才称得上是将才的问题中,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九条品质修养,进而指出了成为优秀将领所必须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以及胸怀才干。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勇冠三军、气魄恢宏的将领,就要做到德才兼备,做到才能气概凌驾于三军之上,壮志豪情足以轻蔑强大的敌人。
正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这里所说的“勇”并非逞一时之快的鲁莽之勇,而是与智谋共进的“智勇双全”。勇而果决,也是作为大将所必要的基本素质。所以说,无论是在古代战场还是在当今的商场,决胜往往在于运筹帷幄,有勇有谋。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号称“汉初三杰”之一。他熟谙兵法,自称用兵打仗“多多益善”。诸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背水为营”等用兵之道,曾被历代兵家推崇效仿。作为军事家,韩信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作为战略家,他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征身先士卒,攻无不胜;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研讨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今已失传)。
有一次,汉高祖派遣韩信、张耳率兵攻打代王陈馀。韩信首先派出密探得知对方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于是他召集手下副将,并且吩咐说:“赵军见我率队出击,一定会倾巢而出全力迎战,到时候你们就乘机快马冲入敌军营地,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我们大汉军旗。他们追击失败后一定会快速返回营地,当他们看到营地旗帜已被换掉,定会大乱,然后我们就迅速前后夹击,赵军必败无疑!”同时命令副将传令下去:“今天打败赵军之后庆功宴饮!”将士们半信半疑,甚至认为韩信太狂妄了!
第二天拂晓,韩信率领将士浩浩荡荡冲出了井陉口。赵军迅速打开营门,倾巢而出,奋力迎击。经过一番激战,韩信和张耳趁势佯装力不能敌而仓皇败逃,并且旗鼓乱散一地,一路丢盔卸甲逃回河边的阵营。守营士兵赶紧打开营门让韩信他们进去。还没来得及关好营门,赵军已经破门而入。结果,原本败逃的汉军转而勇猛无敌,个个拼命厮杀,赵军根本无法取胜,只得撤退。
与此同时,韩信派出的另外两千名骑兵早已杀入赵军后方营地,摧毁了所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大旗。等到赵军败退回到营地一看,惊得目瞪口呆,顿时乱作一团。在韩信前后夹击中,赵军大败,最终陈馀在水上被杀,汉军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出奇制胜的传奇人物,不愧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就连汉高祖刘邦都赞不绝口地评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