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瓦尼·帕莱斯特里纳
2.拯救宗教圣乐的凡夫俗子:《马切利教皇弥撒曲》
据说,帕莱斯特里纳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材料。12岁那年,无所事事的他在街上闲逛,随口唱出的小曲刚好被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唱诗班班主马拉皮(Robin Mallapert,1838—1853,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听见。班主对帕莱斯特里纳的嗓音赞不绝口,当即决定带这个小孩一起回罗马,把他安排在象征着教会最高权威的圣彼得大教堂唱诗,并教他作曲。
到罗马以后,帕莱斯特里纳学得很快,尤其精通多声部音乐的写作。帕莱斯特里纳特别善于把多个独立旋律创造性地堆叠起来,产生单声部音乐不具备的和声及空间感。这种堆叠旋律的写作手法,正是创作复调音乐的基本原理。这种带有立体感的音响效果也是西方音乐区别于中国音乐的一个直观特征。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公开对抗罗马教条,还用教会坚决反对的流行歌曲的旋律歌颂上帝。路德的“罪恶”让罗马方面大为光火,于是组织人手审查和取缔一切非法音乐,复调音乐也在审核之列。
经调查后,专家们认为,复调音乐虽有高尚的立体感,但容易滑向“堕落”的深渊。因为不恰当的旋律叠放会让音乐听起来十分嘈杂,声部间相互干扰也使歌词难以听清,削弱了礼拜仪式的教化作用。
就在专家们想用取缔复调写作技法来杜绝风险时,帕莱斯特里纳发表了《马切利教皇弥撒曲》,以此纪念因公殉职的教皇马切利二世。这是一部杰出的复调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帕莱斯特里纳尽可能地营造出和谐的音响,并将音乐的走向和歌词韵律做了匹配,让歌唱像朗诵般自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高尚的宗教情感。
《马切利教皇弥撒曲》问世以后,教会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推崇备至,不再威胁取缔复调在宗教音乐中的运用。帕莱斯特里纳就这样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复调音乐几百年来积累的艺术成就。
尽管帕莱斯特里纳用毕生精力谱写圣乐荣耀上主,但他自己却无法割断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他曾因为和喜欢的女歌手结婚被教会辞退过一次。晚年,他又娶了一位富有的寡妇,做起了房地产和葡萄酒生意,沦为了一个彻底的俗人。不过,这恰好印证了文艺复兴时期“凡人们”的创造力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帕莱斯特里纳在作曲技术上的探索,也为后世的非宗教题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拯救宗教圣乐的凡夫俗子:《马切利教皇弥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