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懂音乐:解密100首必听的西方名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据我父母讲,我接触古典音乐纯属偶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把我引上了音乐这条路。在那次危机中,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两位数。面对飞涨的物价,为了不让自己的财产被通货膨胀所彻底吞噬,每个家庭都在疯狂抢购市面上能买到的任何商品,囤积了不少自己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听说,有人买了一浴缸的醋,有人买了一辈子也用不完的卫生纸,而我的父母在这次抢购风潮中,给不满一岁的我买了一台电子琴。

不过,这台计划外购置的电子琴并没有成为无用的摆设,在购琴的一年后,我成了一名琴童。每天,我都会被父母放在一把“高耸入云”的特制椅子上,双脚悬空,叮叮咚咚地弹琴。

坦白地讲,在学音乐的最初几年,我对练琴恨之入骨。我完全想不通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么个法子来摧残小孩子,练琴对年幼的我来说,只是日常生活中被迫服从的规矩之一,绝无可能从这种类似“体罚”的活动中,感受到半点乐趣。

就在我即将长到出现反抗意识的年龄时,表哥赠送我一套杨民望先生编写的《世界名曲欣赏》。那是我读过的第一部有关音乐史及音乐欣赏的著作,书中的每一个音乐故事都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当我带着这些知识再听音乐时,音乐竟然开始变得生动而吸引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让我今生难忘,那种感觉就如同亲手拆开了一台复杂的机械钟,每一个精密运转的小齿轮都令人着迷。

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是在那时才算对音乐真正入门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我在一夜之间便与音乐握手言和,并将主攻方向从演奏转向了理论。后来竟然还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并留学深造,成为家族中唯一一个以音乐为职业的人。这才有了今天的我和这本书。

诚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有关西方音乐史方面的图书出版了。在众多的中文版本中,我首推我的大学老校长于润洋教授以及我的大学专业授课老师余志刚教授的书。在学术性上,《两分钟懂音乐:解密100首必听的西方名曲》无论如何也不能和两位教授的著作相提并论,我也没有野心去创作一本更好的有关西方音乐史方面的图书。我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用尽可能少的音乐术语和尽量短的篇幅,将一些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音乐轶事分享给读者,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重现音乐史中那些有趣的瞬间,博大家一笑。

虽然有趣是本书的写作宗旨,但它并不打算扮演“音乐小报”的角色。书中提及的每件音乐逸事,我都做了力所能及的考证,尽量保证内容真实可靠,以期不辜负授业恩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比如:乔治·格什温在大红大紫以后,曾拜访过一位有名的欧洲作曲家,希望能和他继续学习作曲技法。但这位作曲家却婉拒了格什温的好意,并打趣地说格什温应该给自己上上课,教自己如何写能够“日进斗金”的音乐。这个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这个作曲家是拉威尔,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作曲家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虽然文中我仅将这个故事一笔带过,但验证故事的准确性却消耗了不少精力。我分别研究了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在故事发生那年的演出记录,以判断谁更有可能和格什温见过面,从而排除了斯特拉文斯基。后来,我又从当年一张包含有拉威尔与格什温的五人合影以及其他旁证中得到结论,这个拒绝了格什温的欧洲作曲家就是法国人拉威尔无疑。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只在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曲目库中挑出了100首最耳熟能详的作品和读者们分享,因此选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或作曲家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过于生僻,也对本书的可读性无益,于是就没有入选,甚是可惜。并且,由于选择了以作曲家生日为目录顺序,某些作曲家的晚期作品可能排在了后代作曲家早期作品之前,并不符合作品面世的前后顺序。不过,假如以作品面世时间为序,那么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将不得不前后穿插,恐怕会引起更多的误解。只恨我才疏学浅,没有在截稿前想出更好的排序办法,给本书留下了一点点小遗憾。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这本书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的人,尤其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太太隋博睿对“两分钟懂音乐”公众号和本书的喜爱与支持!我要把最诚挚的祝福献给你们!

2019年10月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