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好奇:周鸿祎创业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创业篇

第一章 研发反病毒卡——创业初体验

开始逃课 准备做“产品疯子”

从高中开始,我内心一直憋着一个做公司的梦,并暗自朝着这个梦想前进,从来没有觉得任何时期的学习是任务。相反,我像饥饿的人渴望食物一样,渴望了解世界的真相。

当时,中国计算机事业正起步,美国硅谷的计算机事业已经蓬勃发展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些优秀的公司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渴望了解地球另一头科技发展的现状。

大三时,我去上海的一个单位实习,坐在火车上,我阅读了一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硅谷热》。埃弗雷特·M. 罗杰斯的这本著作荡气回肠,回顾了硅谷兴起的过程,描述了硅谷当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本书如同一场饕餮盛宴,让我如痴如醉。这次阅读给了我丰富的精神滋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硅谷热》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硅谷的崛起”,以苹果公司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高技术文明”,从风险投资、创业故事、人物传奇等各个方面描绘了硅谷的生态状况;第三部分是“硅谷的明天”,讲述了硅谷模式在全球的扩散、硅谷面临的全球竞争和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严谨的风格以及里面传递的舍我其谁的精神,像一针强心剂,让我这个“理工男”的内心波澜壮阔。

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乔布斯:

乔布斯说,他年轻的时候曾想: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世界太大了,十分复杂,威力无边。但是,他近年来创办苹果公司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欢喜若狂的感觉。他说:“你可以在这儿激励世界,也可以在那儿影响社会。”这种效能感,就是给许多企业家生活带来欢乐的原因。

一旦某个人有了这种能驾驭未来的威力感,他就会勇往直前……乔布斯喜欢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例如他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硅谷的年轻人的工作状态:

硅谷是袖珍计算器、影像游艺机、家用计算机、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和数字显示手表的诞生地。近年来在电子方面的几乎每一样新产品,都是从硅谷出来的……“我们的信条是猛干,猛玩……没什么差别”。在硅谷,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工程师们往往一天干15小时,每周工作7天,许多人计划干上10年成个百万富翁,然后就退休。

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信息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区别:

今天的信息革命不同于过去的工业革命。其中一点不同的是,当前的这场革命进展要快得多。向工业时代的转变用了几代人的时间,而信息革命却只在一代人的时间之内就发生了。另一点不同的是,在信息革命产生的同时,我们就认识了它,而一百年前,在曼彻斯特或其他工业城镇,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社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使用计算机的数量,标志着信息革命的飞快速度。由于硅谷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到1984年,计算机已经到处都有了。

在车库里创造出一个产品,孵化出让人受益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去改变世界、去拥抱信息时代的革命……看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我恨不得马上投身到这场变革之中。

《硅谷热》成为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它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我对风险投资(VC)没有兴趣,因为我还想象不到VC的作用。我看到的是一堆孩子在车库里做出的神奇产品。“产品为王”这个想法对我影响很大,因此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是在做产品。另外,这本书还提及了那些硅谷人怎么藐视大公司,书中的人物个性都很鲜明。最早这些人都是从大公司里出来的,但是他们不怕挑战大公司。最经典的是苹果和IBM的故事——其实IBM做PC胜过了苹果,从商业上讲,苹果败给了IBM,但从价值观来说,苹果被当成硅谷的英雄。这种价值观对我影响很大——如果一个社会只以成败论英雄,或者只以金钱多少论英雄,是不可能鼓励年轻人创新的。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就决定要像那些硅谷的年轻人一样——“在这儿激励世界,在那儿影响社会”。这让我浑身充满了创业的欲望。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但读的是管理专业。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决心要做一家软件公司,那么除了计算机知识,我一定要知道管理知识,因此读研究生时想当然地选择了管理专业。但是刚刚学了几天我就失去了兴趣,我觉得没有进入过任何公司就学习管理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候我就觉得,要不要研究生学位我无所谓了,要一个没用的学位简直是在浪费生命。于是,我开始逃课,心里有个声音正在对我振臂高呼:此时不创业更待何时?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想再犹豫一分钟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市场,要去做一个“产品疯子”。

至于做什么产品,我经过思考,做出了一个宿命般的选择——我要做一块清除计算机病毒的计算机外接卡,简称反病毒卡。除了觉得研究反病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做这个产品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在当时的计算机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它逐渐成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一个痛点。顺着解决这个痛点的思路,我制作产品的想法就是,用一块外接的硬件来帮人们查杀计算机病毒。根据我连续几年阅读《计算机世界》的积累,我知道瑞星公司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而且做的硬件卖得很好。

当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硬件,除了受已经声名鹊起的瑞星的榜样作用的影响,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用户当时认为所有的软件都应该是免费的,因此把软件做成一桩生意很难,而硬件却有得到利润的可能。其次,通过设计,我们有信心利用外接硬件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启动之前就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最后,我倾向于用一种更加通用的方法来解决计算机病毒的问题,比如根据计算机病毒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防范计算机病毒。

我给反病毒卡配一张软盘,给计算机插上反病毒卡之后,通过调用软件实现整个功能。可以说,这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思考方式。

想好了这些,我的内心便非常笃定。《中国青年》上一篇关于年轻人创业的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我想我准备亲手去缔造了。《硅谷热》中年轻人的狂热,我也要去亲自感受了。不眠不休我完全可以做到,我甚至可以更狂热。

我一头扎进了我的理想。当然,早期创业时我们并没有注册公司,而是想方设法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说。直到今天,我也认为注册公司等琐事只是创业的形式,而创业的关键在于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我找来负责技术的范刚和负责统筹的石晓虹和我一起工作,而我作为产品的总策划和推进者,每天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怎么尽快把反病毒卡生产出来并迅速推向市场。

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要做一家以查杀计算机病毒起家的学生公司,我们需要每天在计算机上调试程序,寻找计算机病毒特征,而此时,我们却连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都没有。

这一切看起来多像痴人说梦。这时候,已经有人在说我们几个办公司的事儿是异想天开了。

讥讽和嘲笑开始在空气里无声流动,我们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