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58—1998年 第二章 柳江往事

2.1 全国敲打汽车梦

柳州的制造与它的交通位置密不可分。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弯曲是它的本性,流通则是它的特长。作为广西通往广东的重要江河航道,柳州自古就是“桂中商埠”,手工业与小商业一直很发达。从民国期间桂系军阀的兵工厂开始,这里就有跃跃欲试的制造传统。烧木头的汽车、航空飞机都是这里曾经有过的工业启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都在渴望中央政府资源的支持。而其中作为中国重工业的开山之作,著名的“156项工程”最为引人关注。作为苏联援助中国的大型工业项目,“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此后工业的整体布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业的区位分布。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今后不同的城市地位,得工业者富甲一方。然而,由于处于援越的前沿地带[1],没有一滴“156项工程”的甘露降临到广西这片土地上。不等不靠,柳州市民依靠既有的资源禀赋,推进了铅锌厂、砖瓦厂的发展。局面从“二五”[2]时期开始好转,手中无一寸钢铁、脚下无半点化肥的广西,得到了中央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支持。中央在广西重点部署和建设了三个工业区,南宁、桂林和柳州都在其中。一时间,来自上海、沈阳等地的厂房建设援助,纷纷来到了广西的南宁、桂林和柳州。工业重镇的上海人民,给柳州带来了针织厂、搪瓷厂和毛巾厂等六个工厂。而广西则给予了上海职工特殊的待遇:来自上海的职工,保留了高于广西职工工资的上海工资,原来的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在艰难而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凭借热心和诚意,埋下了工业的新种子。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同年,柳州开始落实冶金、化肥、制造等十大项目,包括柳州钢铁厂、柳州动力机械厂、从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迁过来的柳州建筑机械厂(后改为柳州工程机械厂)等工厂纷纷登场。它们给柳州工业打下了一根根坚实的支柱,柳州的钢铁、汽车和工程机械的故事,都从此时开始。

1958年可以看成柳州的工业化元年。当时,“大跃进”运动已然拉开帷幕,也是中国第一轮兴起的“汽车潮”。各地大干快上搞汽车,同时也建立了数百家汽车配件厂。然而,热情、干劲固然十足,但条件却实在简陋,只能像干铁匠活、木工活似的“敲敲打打”。有的工厂没有测试手段,甚至直接照搬一汽解放牌汽车的零部件,用实物来做量规,进行测量。各地几乎像造玩具一样制造汽车,而这样造出来的车,自然也很难跑起来。这其中,上海牌和南京跃进牌,都是属于轻型载货汽车的佼佼者。但这些车辆,基本上都由于“短命、漏油、乱响、缺件”等原因被减产和整顿。大量汽车修配厂在“强调积极性、忽略科学性”的热潮之下,一哄而起,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四散倒下[3]

汽车工业是一块坚实的工业化之玉。它有迷人的外表和冷酷的内心。非专业化的技术积累,完全无法叩开它的心扉。一切关于汽车的梦想,都是奢侈的。中国初始的工业婴儿,还在蹒跚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