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某种想法
认知对我们的感受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某种想法?”为什么有些人能以一种健康、均衡的方式思考问题,而另一些人的想法却总是消极、偏颇和自我挫败的呢?
答案是,我们在人生各阶段接收到的各种影响塑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包括:
◇ 婴儿期:在婴儿时期,基于父母的爱、其可得性和父母对我们需求的回应,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的纽带。
◇ 童年经历:在童年和青春期,我们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人(如祖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等)那里接收到的信息。
◇ 气质(temperament):我们的个性(personality)中固有的(即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方面。
童年经历会影响我们之后的思维和感受。与其他人相比,那些有幸拥有慈爱、有同理心又明理的父母的人更可能发展出应对压力或逆境的能力。相反,在童年经历过忽视、创伤或虐待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可能受困于情绪。虽然童年生活经历很重要,但受到父母悉心教养的人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为气质(见后文)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感受。相反,一些童年经历坎坷的人由于天生复原力强,反而会在成年后发展出健康的心态。
除了童年生活经历,会在各个阶段影响我们思维的还有其他因素:
◇ 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包括伴侣、朋友、家人和同事。
◇ 重要的经历,包括成就、损失、失败、成功和受到拒绝。
◇ 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告、杂志、报纸和电影接收并积累的流行文化信息。
◇ 通过互联网、书籍、课程和教育机构等渠道获得的知识和信息。
1.气质的作用
虽然并不存在产生消极思维的基因,但生物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对情况的应对和看法。气质是我们个性的组成部分中受生物学决定的一类。
气质往往在童年甚至几个月大时就显露出来了。有些人的神经系统天生对变化和危机敏感,特别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令人不安的情绪。有些人生性焦虑,会把很多中性事件视为威胁(“为什么这条街上会出现那种货车”“为什么我的右脸这么红”)。另一些人气质忧郁,更可能以消极的方式看待自身和个人经历(“我今天一事无成”“我又失败了”)。有些人天生内向,在社交场合会特别害羞和敏感,会把正常的社交情境解读为被拒绝或不被认同(“他们为什么坐在那儿,不坐到我旁边”“他移开了目光,显然是嫌我烦了”“她和我同事说话时会笑,但和我说话时不会”)。有些人脾气暴躁,更容易对其他人没有感觉的情况反应过度或发火。
生物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倾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避免消极感受。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人也并不一定就会患心脏病或中风,只不过他们需要比别人更注重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和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样,与那些情绪稳定的人相比,情绪起伏大的人需要更努力地管控自己的认知和反应。认知行为疗法策略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弹性,从而提高我们的适应力。这样做可以减少不安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帮助我们迅速摆脱烦忧。
2.社会传达的信息
我们从流行文化中接收到的很多信息都会影响我们的信念,导致幸福感下降。流行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影视、广告和杂志鼓吹着以下观念:
◇ 要有钱,物质充裕。
◇ 要受欢迎——有很多朋友。
◇ 要事业有成——职业体面、收入高。
◇ 要年轻、有魅力。
◇ 要家庭幸福、和睦。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这些观念。很多人认为,成功的标准包括有一份高薪工作、拥有昂贵的奢侈品,或是身材苗条、外表年轻、朋友众多。当生活状况达不到这些标准时,我们越认同这些信念,就越觉得不快乐。比如,如果你认为你的家庭必须幸福、和睦,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必须改变现状的信念就会让你感到痛苦或无能。你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美貌、朋友、成就或物质财富并没有错,相信必须拥有这些才会造成你的不幸。
3.认知行为疗法不只是“积极思考”
你如果读过大众心理学和自助类书籍,多半见过建议你通过一遍遍重复某些话语来获得积极的思维,典型的陈述包括:
● 我很成功,我是赢家。
● 每一天,不管哪个方面,我都在越变越好。
● 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 事情正朝着对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 我爱我自己,认可我自己。
● 世界对我充满关爱。
很多人试图通过这样的陈述让自己更积极地思考,但真的有用吗?这取决于你是否相信它们。肯定陈述有助于强化我们已经知道但忽略了的事。例如,时时提醒自己关注自身的长处、成就和爱我们的人,可以改善我们的看法。然而,陈述我们并不相信的观念并不会就此把它们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是现实、均衡的思维,而不是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