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与骑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广府民居文化的地域特征

广府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号称岭南文化的集中地,这说明这里的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征。好似岭南千山万水汇集珠江一样,这里汇聚了丰富的本土建筑文化;伴随北方荆楚吴越文化不断南迁,这里承续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迎来每年的南海风,东西二洋的海外文化也给这里的建筑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广府民居文化的地域性,孕育了南粤风情、西关民俗,她们像岭南佳果芳菲四溢、沁人肺腑,她们像南国红豆秀色光鲜、相思感人。我们热爱自己的故里、故居。她们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们是培育我们壮大的沃土,她们母亲般的慈容是天涯儿女永不忘怀的回忆。我们虽然住上了百米高的楼宇,但我们的居住文化永远亲吻着珠江流域的土地。

1.丰富的建筑样式

古代民居建筑,由于用料因陋就简,多使用竹、木、泥、石、蚝壳等天然材料,加上群居选址的不断变迁与房屋的代代更新,清代之前能保留下来的建筑极少。肇庆市高要茅岗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因被埋于鱼塘底而得以保存大量木柱,使人们得以了解其结构。而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西村等地出土的大量汉代墓葬陶屋的模型,则生动地揭示了秦汉时期广府民居的结构特色,不但单栋建筑精练,地板呈架空层,有的还有小阁楼,而且组合式、围合式不少(图1-12)。民居建筑院落空间的营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图1-12 广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屋模型

从空间结构上看,这些陶屋有多种形式:①单间的干栏式住宅,即用多根木柱支撑起的离地小房子,其离地空间除了起着防水、防潮的作用外,还可用来饲养家禽和堆放杂物;②复合间隔的干栏式住宅,此种与单间的干栏式住宅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房间较大,不单是一个房间,而是几个房间的组合;③单层的曲尺型住宅,曲尺型的留空部位围起作院子,用作饲养家禽和堆放杂物等;④三合式住宅,由曲尺型发展而来,一堂两室组合,前堂连着后两廊室,左边廊屋做厕所,右边廊屋做畜舍。两廊间的留空部分围作后院;⑤底层楼阁式住宅,是两至三层的房屋,屋顶有双面坡、四面坡,结构较复杂;⑥城堡式(或客家围屋式)住宅,是外围高墙住宅、中部有院子的结构,特别有利于防悍匪和战乱。

从设计特色上看,秦汉时期广府民居设计首先考虑实用的功能,睡房、厕所、畜舍、院子等均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其中炉灶设计,从今天的角度看,是充分利用余热,灶身两侧通常都会设计出摆放几口缸、坛的位置,利用灶膛的其他部位热力温水。其次充分利用自然的光、风,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岭南天气炎热,住宅建筑很注重通风。不少房屋最上部位的墙,开有通风窗,能与下面的门、堂、廊形成自然的通风通道。干栏式的设计,则是对岭南地区多雨、多突发性洪水、潮湿等气候的最好防范。井口加盖防护小亭,人打水时可免日晒雨淋。当然,随着建房选址注意防雨、防洪,以及住宅地基选用了石板防潮,干栏式建筑也就慢慢消失了。

2.适应亚热带环境

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广府民居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体现出的强烈的防潮、防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的外廊式艺术,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广州的西关民居在清末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利用了空气热压原理形成天井风、利用管道流体力学原理形成穿堂风,利用烟囱原理开设天窗换气排气,利用冷巷的峡谷效应创造了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过道空间,利用减少热辐射、隔热原理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小气候环境。所谓生态化手法、绿色理念、节能原则、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时髦的口号,似乎在此都能得到很好的诠释。

高大的封火山墙有很多种样式,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气派。更重要的是,封火山墙发挥了消防、隔火的作用。

从出土陶屋模型可以看出,当年居住在广府地区的先民充分利用了各种天然材料的特性满足家居建筑的实际需要。

从建筑装饰看,主要体现了大方、实用的特点。即使有一些艺术性的装饰和信仰上的装饰,也充满着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有的干栏住宅,下部柱子的承重作用,处理得十分巧妙合理,多余、无效的内力弯矩几乎等于零;神秘的吊脚柱、断梁殿、高层塔等现象,内含科学的结构力学原理。

从建筑材料看,秦汉时期广府民居的住宅建材主要还是就近取材,用司空见惯的泥土来烧制砖瓦。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均为大自然的赐予。两种石料分别呈青色和红色,常用于要求防水的部位或构件。天然建筑材料色泽柔和、贴近自然。“厌恶黑暗,追求光明”,更多的时候,这是某种政治词汇。建筑学上阴影、遮阳、围护等设施和做法,往往被莫名其妙地颠覆掉了。君不见现代建筑的某些玻璃屋顶、玻璃雨篷、玻璃幕墙、玻璃楼板、玻璃拦河恰恰是最没有科学性的,这不但违背环境心理学、视觉美学、行为科学,违背建筑物理学、节能原则,而且有损身体健康、有损物质财富。

3.融合中西方技术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其主要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拥挤中求疏朗,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

江南民居建筑毕竟是我国最为先进的民居之一。到达江浙经商为官的广府人士,或到江南务工的工匠,不愧为广府的精英代表。他们能将江南民居建筑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领会、贯通,带回岭南,融汇到原创的院落式建筑中,发展成后来的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有哪些地方吸收了江南民居的优点呢?

其一,园林与居屋相结合。这样的实例在广州虽然难于找到,但史书记载不少。宝华正中约的荣耀大屋就有诗歌为证,大屋之旁设有私家园林,园中建有亭台、水榭,与环境天然和合。珠三角的其他城市现存的岭南四大古典名园,都是住宅与园林配合的佳例。梁园、馀荫山房等园林艺术就是受江南园林影响的典型,它们的居住建筑又同西关大屋自有某种必然联系。

其二,建筑平面中轴线上布置“门官厅—轿厅—正厅”的格局,西关大屋就与苏州大宅十分接近。类似西关大屋的青云巷,在扬州地区人们习惯称为“火巷”。又如墙的造型风采,江浙徽的马头墙与广府地区的镬耳山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厅堂檐部处理法式。西关大屋正厅、轿厅和书房等敞口厅的前面,通常都有一个1米多深的檐廊,其天花做成船篷形状。《营造法原》记载:“厅堂较高而深,前必有轩。”西关大屋的这种造法,可能受苏州大宅厅堂造法的影响。苏州园林厅堂的这种样式是极其精美的,一定被广府人当成了学习的范例。

其四,室内装饰的艺术追求。西关大屋的室内装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一是因为有经济实力,二是因为自身手工艺高度发达,三是受江南文化的感染。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记载当时流行“苏州样,广州匠”的民间谚语,意味西关大屋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批(灰塑)、壁画、石景等民间手工艺都用到了室内装饰方面。

西关大屋诞生于清代中后期1,这一时期中外贸易不断发展,国外建筑材料大量进入广州。建造西关大屋的主人因富裕而首先运用进口材料和室内外建筑设备。也许文化时尚具有必然的传染力,广府地区的建筑较早进入近代,普遍表现出融合中外技术、展示异国风情的格调(图1-13)。

当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中国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才开始大胆地学习、模仿西方建筑技术、艺术。相比之下,特别是广府民居建筑同商业建筑结合后,广府地区学习西方手法的热情和兴趣一直不减,西洋建筑风格的追求和合理运用方兴未艾。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指责为崇洋媚外,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文化,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应该学习、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广府地区侨乡很多。因广大华侨的投资,通过南洋、香港等地转口引进大量国外建筑新型材料,促使广府地区的民居、商业骑楼、公共建筑,都大胆地运用西洋风貌的建筑技术建造。钢筋、水泥、玻璃一改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的局限性,揭开了中国建筑近代史的序幕,书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篇章。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在很多部位使用了西式造法。如玻璃通花、铁通花、蚀刻彩色玻璃等新型材料需从英、法、比利时等国进口,刻画内容却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图案,装饰在满洲窗、槛窗、屏门等处,既透光,又遮挡干扰视线,还给室内增添了一层奇幻的光影效果。今天这种装饰工艺反过来却受到外国人士的青睐,成为我国出口世界各国的名贵工艺品。

图1-13 早期西化的西关大屋

后续的中西合璧的竹筒屋、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商住共用的骑楼街,大多新式商铺、新式剧院等都记载了中外建筑交融的历史事实。你看那仿西式的铸铁栏杆、精琢细缀洋味儿十足的罗马柱、山花、额坊、西式卷草纹饰,一一折射出西风东渐、市井开化的文艺复兴生活气氛。

后来的建筑越来越精彩,但也绝不能让我们忘却过去的历史。西关大屋的真、善、美,西关大屋的优点和文化内涵,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否定的。没有西关大屋就没有竹筒屋、就没有骑楼。高级建筑师卢文聪说:“西关大屋是我国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是当时广州地区文化技术和劳动工匠们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在我国的住宅建筑史上,它应占有一定的地位。”①2

4.传承地方民俗风情

从西关大屋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西关民俗风情得到了“传、承、扬”的效果。因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传播、行为上的发扬,形成了西关民俗风情的杂交特性。在自然景观上体现的老西关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人文景观上体现的原居民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今天都依然顽强地、健康地表现在我们的政治生活舞台上。

在广府民居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西关大屋,是富商巨贾和洋行买办阶层等新兴富豪的住宅,由这一阶层及其住宅群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情调和习俗已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如民谚“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宁住西关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等,确断而鲜明地表达了当时社会阶级划分的背景,反映了各个阶层的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生活趣味与文化氛围,从中也可看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

在某种情况下,西关习俗可以上升为西关文化形态,体现出物象的普遍性。西关大屋作为类别模式产生外在的影响,存在为大众所认同的文化外延意义。“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广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缩影”,这样论点的出现已是老早的事。因为小小的西关联系着上下千年的历史传统,首先带头吸纳、接受外来文化,无疑在民俗风情方面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优良者发扬之,不雅者改良之。由此维护社区和谐、推动社会改革、提高人文素质,其现代意义不浅。“提起'西关小姐',我们脑际里总会鬼使神差地浮现出一位凤凰引颈、巧目倩姿、绣衣绫罗、青丝如缕、媚影含羞的民国初年的西关少妇……她踩着踢踏脆响的木屐,拖着如水丝泽的素色裙曳,款款踱行在曲径幽长的青石板路灰巷之中,苗条的轻姿妙影好似《三家巷》里的区桃。越走越远,终于隐匿在青砖木楼那流光溢彩、赭红靛蓝的满洲窗后……里面的光景对于陌生的过路人,总是神秘莫测、百般好奇的,不是吗?”3如果唐代诗人崔护来神游西关,定会写出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美的诗句。

“西关小姐”作为一个商业都市特有的女性群体,她浓缩了广州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段瑰丽的历史文化。在广州人的心目中,西关小姐最初是指住在西关大屋里的千金小姐,后来坊间把所有住在西关的女子都叫做西关小姐。西关小姐是一群有知识、有教养、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女性(图1-14)。

图1-14 历代西关小姐

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粤海关和十三行以来,西关成为中外海上贸易中心,伴随经济的繁荣,出现了100多家女子私塾学校,豪门富商争相把女儿送去读书。不少西关小姐读了真光中学、坤维中学,还上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她们最早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勇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把知识融入无敌的青春之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和近代广州最为风雅繁华的生活。晚清时,广州女性有几次“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正月初七)游花地、乞巧节(七月初七)游石门、郑仙诞(七月二十五)游白云山等,在花团锦簇的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与同窗好友结伴同行,其高雅的气质和新颖的装束形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线。人们不约而同将“西关小姐”一语叫了出来,越叫越响,历久不衰,成为广州不可复制的风花雪月和浪漫记忆……①4

其实当今“西关小姐”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旅游宣传活动、国际联谊活动、解困捐赠活动……更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可爱的“真、善、美”的新风代理人形象。“西关小姐”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符号。

另外,以广府人为主干的粤商在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这样的民俗背景给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某种参照面。但这种情结往往同商场、官场较近,同西关大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一起居住。这样的居住方式并不能发挥建筑固有的优越性,不但会加速房屋的损毁,而且使人们的生活不够舒适、愉快。这是我国住房分配使用长期不科学的表现。老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广府民居—西关大屋里的情境,局促、拥挤、互扰的居住关系伤透了老老少少居民的身和心。不过新近要重拍的彩色版的《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适合的西关大屋作为拍摄场地,可怜西关大屋竟成了稀世之物!

克服某些消极的东西,才是科学的态度。如西关大屋后墙习惯上不开窗,说是为了挡北风,其实岭南刮北风并不多,北风并不太冷,刮的时间也不长,理由并不充分;说是为了遮挡视线防干扰,实在比较牵强,完全可开设高窗加以解决。其真实原因为迷信风水怕“散气”、“漏财”,最后导致通风采光环境、地面防潮条件打了折扣,甚至墙脚起了青苔。真是何苦?!探花第李文田之孙李曲斋先生在处理泰华楼重建时,同意后墙开小窗,只是不开在正中间,而开在两旁,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