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恐怕每一位家长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从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用“无畏”、“无知”、“无能”来概括也许并不为过。

先说说“无畏”。

我们中国人素来谦虚低调,很多时候都喜欢“韬光养晦”,不愿出头露面。如文体表演场合,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一般都会往后躲,绝不会主动站出来,生怕会“献丑”,这恐怕是长期浸淫于特有的人际文化氛围下的中国人所共有的“集体潜意识”吧。甚至那些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也往往不轻易将绝技示之于人。但是,换之以教育儿女的情境,又有多少家长有此谦虚的胸襟呢?在无伤大雅的一般表演场合害怕献丑的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哪个不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虽然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远比文艺表演甚至科学难题更复杂、更不可预测的问题,但有多少家长会畏惧呢?即使最终失败了,献丑了,又有多少家长检讨过自己的过失与无知无能呢?很多家长把孩子教育的失败要么归咎于学校的老师,要么归咎于孩子的顽劣与愚笨。自己的责任呢?对不起,绝对没有。曾经有一个家长多少还有些悔悟地说过:“我的小孩真是没教好,如果还有一个,我就不会犯过去的错误了。”所以,这真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矛盾问题:为什么平常在一般场合都内敛被动的中国人,在教育自己孩子这个重大复杂的问题上,竟如此一致地无所畏惧不怕后果呢?难道家长们都有“能生就一定会教”的错觉吗?

再来谈谈“无知”。

常识上,不少家长毫不怀疑自己的“教育者”身份,那么,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者”了。推广开来,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一定是主动的一方,即教育者、抚养者、监护人、管理者、施爱者、成熟者等。与此相应,孩子就一定是被动的一方,即受教育者、被抚养者、被监护人、被管理者、受爱者、不成熟者等。但这是天经地义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事情,家庭关系也不一定就是上述固定的角色定位。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可以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着的,心理的发展既取决于内因(即人的主观能力),也取决于外因(即客观环境条件)。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就不能认为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只有孩子的心理才需要发展,或者家长的心理发展一定走在孩子前面。这种理解很普通,很符合常识,但并不符合心理学知识。

人的心理发展与成长,除了主观方面的不断努力,还受惠于很多人。其中有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还有我们的老师,他们“行”同我们的再生父母。可是,有谁想过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们成长中的“恩人”呢?试想,如果不是孩子的降临,你能有做父母的心理体验吗?比如成熟感或新的希望体验;如果没有孩子的求学以及青春期的行为,你还会关注学校生活与情感的问题吗?总之,正如没有父母我们难以长大,没有老师我们难以成才,如果没有孩子,我们也难以成人啊。

最后再来看看“无能”。

所有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却很少知道这其中有很多知识与方法是可以学也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多教育儿童的知识。遗憾的是,家长们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忙,缺乏基础,或是没有学习的态度)不能顺利地掌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提高他们教育孩子能力的知识。一般说来,有两类家长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类是自己没时间或没能力去教,于是全部托交给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完全信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即学校的老师,自己的任务就是以身作则,勤奋地工作,诚实地为人,以无声的德育配合学校的教育。如一些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另一类是自己有教育的心愿,同时承认自己没有家庭教育的专业能力,于是便怀着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谦虚低调,努力学习。哪里有家庭教育的讲座,再远也赶去认真听;谁家的小孩教育有成,再忙也去结识其家长,请教其教育的经验。他们十分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不仅买有关的书籍刊物,而且每天坚持阅读,学以致用。他们不认为自己能生就会教,但相信可以通过长期而专门的学习掌握教育的知识,提高教育的能力。他们也不会轻率地走入教育孩子的两个误区:要么溺爱为教,要么苛律为教。他们慎重地对待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专家,即先学习,再教育。以上两类家长的共同特点是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相信孩子的教育依赖于专业的能力,或是认真的学习与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

看来,最容易在家庭教育上失败的家长,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共同点:一是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怨天尤人的家长。他们往往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学校的老师,或者自己的爱人,或者孩子的本质,从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与过错。二是那些自以为有知识而不愿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所谓文化人。他们认为自己读过书,有文化,孩子的知识全部能教,于是乎在家里俨然成为一个全能化的老师,殊不知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很难兼融甚至互相抵消的角色,于是结果常常是,不仅自己的老师梦破灭了,而且孩子的学习没有丝毫起色,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出现了隔阂甚至对抗。所以,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是相信学校,二是以谦卑的心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拜孩子为师,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体验并享受成长的过程。

出于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我很高兴给家长朋友们推荐由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邓云洲校长主编的这本家校读本。邓校长本身就是一位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不仅熟悉基础教育,而且对家庭教育有颇深的研究,写过不少相关文章。加上其他作者均为广州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具有家庭教育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样的组合无疑保证了本书的理论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立足于家长,以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困扰为主线,来探讨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扰时,作为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去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如何对孩子的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如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书共有五编,分别是情绪情感、行为发展、自我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每编中又包含了多个具体问题,并分别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问题概述、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以及相关的案例说明。在孩子的情绪情感上,他们会遇到孤独、抑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等问题;在孩子的行为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偷盗、沉迷网络等;在自我适应上,孩子缺乏自信心、没有责任感等都是常见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很多孩子不被同伴接纳,与同学闹矛盾,甚至有的孩子“拉帮结派”等;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头等大事,然而他们在学习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努力了可学习成绩却上不去,考试焦虑,偏科等。另外每编后面还有一个知识专栏,旨在针对每编中所提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样的内容体系和结构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总之,本书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一本专门读物。既然家庭教育是一个极为专业、极有规律的知识系统,那么它就不同于其他专业,或者说,即便是其他专业知识造诣极高的家长们,倘若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还需要放下架子,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本书,以求成功。

诚挚地期望并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后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中有所获益。

是为序。

郭斯萍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

2011年1月24日于麓湖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