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新文学团体及刊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我国新文学史的开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潮汕新文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潮汕青年立即响应。1917年12月,“潮州青年图书社”成立,该社以“宣传新文化,介绍新思想,建立新社会,创造新生活”为口号,在开元寺内设立了“新刊贩卖部”,向群众销售各种宣传新知识、新思想的进步书刊,包括《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和《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书籍。另外,潮安金山中学和汕头商业学校等学校的学生和进步青年纷纷组织话剧队、宣传队、讲演团深入市民和农村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催生了新文学。1922年创办于汕头的《大岭东日报》的副刊《新文化》就是专门发表新文学作品的,《新文化》可以说是潮汕新文学的摇篮。1923年1月,许美勋在《新文化》发表了《和潮汕学界磋商组织文学团体书》,之后,蔡心觉发表了《组织文学团体的商榷》,响应了许美勋的倡议。不久,潮汕第一个新文学团体火焰社成立,这标志着潮汕新文学建设的开始。此后,潮汕新文学团体及刊物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这些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承载、推动了潮汕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下面我们将潮汕文坛较有代表性的新文学团体及刊物择要介绍。
一、新文学团体
(1)火焰社。火焰社是潮汕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团体。该团体成立于1923年秋,成员多为热爱新文学的中学师生、大学生和新闻记者。主要成员有许美勋、冯瘦菊、蔡心觉、丘云麟、詹昭清、洪灵菲、戴平万、陈亦修等53人,分布在潮汕各县及京、津、沪、宁、汉、穗,甚至是南洋和印度。团体刊物定名为《火焰周刊》,设在《大岭东日报》副刊《新文化》上。社员每年聚会一次,平时通过刊物写作、交流、讨论。火焰社培养了潮汕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其中的一些骨干如洪灵菲、戴平万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左翼作家。另一位潮汕新文学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冯铿虽然不是火焰社成员,但因为她的哥哥冯瘦菊是火焰社的创办者之一,她也经常参加该团体的活动,并在《火焰周刊》上发表作品,所以,冯铿的成长也是和火焰社的影响分不开的。火焰社的成立,标志着潮汕新文学进入了创建阶段。
除了火焰社,“五四”时期潮汕新文学团体还有汕头宕石中学的彩虹社,澄海的蓓蕾社,潮安的晨光社等,但这些新文学社团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较小。
(2)密林文艺研究社。该团体是大革命时期潮汕一个进步的青年文艺组织。1925年秋,澄海蓬鸥中学毕业生林祖荫、袁琼等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洪流的影响下组织学友会,定期在一起讨论时政,交流知识。1927年,学友会改名为“春笋文艺社”,同时出版内部油印刊物《春笋》。1929年,林祖荫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深受当时正方兴未艾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想的影响,于1930年1月将春笋文艺社改名为“密林文艺研究社”。该社以团结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革命文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不定期出版《密林》刊物,社员到后来发展至二十多人。20世纪30年代初,该团体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一些骨干成员的革命活动暴露后,骨干分子蔡健夫、林祖荫、袁琼等人先后被捕,该团体被迫中止活动。密林文艺研究社对潮汕革命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官硕、鹳巢、七区农民创作组。新中国成立之后,潮汕掀起群众性文艺创作热潮,先后出现了不少农民创作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官硕农民创作组。20世纪50年代初,揭阳县土改工作团发现官硕乡青年农民李昌松善写民歌,便热情给予鼓励、辅导,后来李昌松在《团结报》发表民歌体长诗《农民泪》,官硕乡农民深受鼓舞,随后成立了官硕农民通讯组,后改称“文艺组”。该文艺组开始由李昌松、李作辉、李振昌、陈作恭等八人组成,后来发展到数十人。该创作组几位骨干成员后来成为揭阳乃至潮汕地区文学创作的主力,李昌松更是成为在广东省颇有影响的“农民诗人”。
鹳巢农民创作组的前身是潮安县鹳巢乡黑板报编委会。20世纪50年代初,该乡热爱文艺的农民青年在土改工作队协助下成立黑板报编委会,在乡中办起十多块黑板报,定期三天出版一次。这一活动锻炼了热爱文艺的农民青年的写作能力。1954年,在黑板报编委会基础上成立了创作组,骨干成员有李北鹏、李前忠、李前锡、李咸等。其中,李前忠后来成为潮汕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小说作家。
七区农民创作组成立于1954年春。创作组成员由潮安彩塘一些热爱文艺的农民青年组成。主要成员有曾老鱼、许日田、曾庆雍等,其中尤以曾庆雍创作成绩最为突出。曾庆雍于1956年参加全国青年文学作者会议,后又由广东省作协推荐参加中国作协文学研究所第三期讲习班。他创作的《陈秋富当选人民代表》被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选辑》。
20世纪50年代潮汕文坛较为活跃的群众性文艺社团组织还有汕头市工人文学创作组,潮安的庵埠、磷溪,揭阳的棉树、锡西等农民创作组。这些社团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工人、农民作家,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汕文坛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局面。这时期潮汕的群众文艺创作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和这些社团组织是分不开的。
二、潮汕新文学刊物
新中国成立前,潮汕的新文学创作是非官方的、民间的,甚至是处于地下状态的,其文学发表园地主要散见于报纸副刊和地下油印刊物;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被纳入统一的机制和组织之中,文学的园地主要是文学期刊。
(1)《火焰周刊》是火焰社刊物,附刊于汕头《大岭东日报》的副刊《新文化》上。由火焰社创始人许美勋和冯瘦菊轮流主编,一共出版了一百多期。发表的都是新文学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独幕剧、评论等,还曾编过“俄国19世纪作家作品评价”和“苏俄新进作家高尔基”等专辑。《火焰周刊》培养了潮汕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左联作家洪灵菲、戴平万、冯铿都曾在这里发表新文学作品,他们就是从这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2)《岭东民国日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进步报刊。1925年11月,东征军进入汕头后,周恩来指示李春涛、张亦文接管当时的反动报纸《平报》,后改名为《岭东民国日报》,并于1926年1月20日正式发行。《岭东民国日报》在副刊设“文艺”版,由许美勋主编。“文艺”版的出发点是“鼓舞青年研究学问及从事著作之兴趣”(《岭东民国日报》1926年12月30日)。该刊一方面发表潮汕文学青年的新文学作品,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冯铿在该刊所发表的约100首总题为“深意”的“冰心体”抒情诗,诗作短小且清新、空灵,冯铿的名字遂为潮汕文坛所瞩目;另一方面还摘登和评介了沈雁冰、谢冰心、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文章和译作,包括郁达夫后来很有影响力的《文学与革命》。1927年2月25日,《岭东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接收。虽然该刊只出版了104天,但它对催生潮汕文坛的革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路报》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共潮安县工委在潮安城办的一份公开报纸。《路报》于1946年5月出版,总编辑为曾应之。《路报》设副刊《新旅程》,专发大众诗歌(方言诗)、散文、杂文、民间故事等新文学作品,该刊发表的曾应之的《老鼠做官》《饿民自叹》《死罪敢当、饿罪唔敢当》及方未全的《老爷歌》等潮汕方言诗在当时的潮汕比较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刊对促进潮汕新文学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工农兵》是潮汕文联主办的一份地方性通俗文艺刊物。该刊为32开本,月刊,1950年创刊,1960年终刊,共出版152期。该刊的创始人为当时汕头市委宣传部长兼潮汕文联主席林山。林山亲自担任《工农兵》主编,他制定了“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的编辑方针,确立了“普及为主、生根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动城乡工农业余作者,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潮州歌册、小潮剧、快板、故事,也包括新诗和小说、散文等。《工农兵》办刊十年,扶掖了一大批工农兵业余作者,这些业余作者后来都成为潮汕文坛的骨干力量,例如揭阳的李昌松、李作辉,潮安的曾庆雍、吴阿六,饶平的王杏元,汕头的连裕斌等,王杏元后来的一篇有全国影响力的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即是在该刊发表的《绿竹村的斗争》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林山和《工农兵》杂志为推动新中国成立后潮汕文艺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韩江水》系《汕头日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58年7月。办刊宗旨为培养和扶掖地方作者。从创刊至今,除了“文革”十年停刊,已办刊47周年。1960年《工农兵》终刊,《韩江水》在很长时间内几乎成了潮汕文坛唯一的文艺园地。1993年6月吴勤生主编《韩江入海流》(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即挑选了从1958年7月至1993年4月在《韩江水》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韩江水》在培养地方文学作者及推动新中国成立后的潮汕文学创作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该刊也是潮汕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6)《汕头文艺》是由汕头地区文联主办的综合性文艺刊物。16开本,双月刊,1981年元旦创刊。李福光、林文烈先后担任该刊主编。刊物以繁荣本地区文艺创作,培养文学作者为宗旨。除小说、散文、诗歌外,刊物还辟有回忆录、风情录、潮汕人物志、潮汕风采等栏目。1988年更名为“潮声”。
(7)《潮声》是由汕头市文联主办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双月刊。该刊继承原《汕头文艺》繁荣本地区文艺创作,培养文学作者的宗旨,但更强调潮味、特区味、侨味,地方色彩更为浓厚。1999年开始由爱国华侨陈伟南先生出资在该刊设立“伟南文学奖”。该奖立足潮汕,面向全国,是粤东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对繁荣本地区文学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8)《榕江》是由原揭阳县文化馆主办,1951年1月创刊,始名为《榕江文艺》,1971—1973年12月改名为《工农兵文艺》,1974年改名为《榕江》,16开本,季刊。该刊以扶掖本地文艺作者,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宗旨,栏目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价”“杂文”“进贤门访古”“影视剧坛”等。该刊对培养本地区业余文艺作者,繁荣揭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9)《韩江》是由原潮安县文联于1980年春创办的文学期刊。1984年春,该刊与潮州市文联主办的《潮州文联》合并为《韩江》文学季刊,由潮州市文联主办。《韩江》以发表本地业余作者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发表外地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韩江》为潮州培养了一批作家,现在活跃在潮州文坛的一批作家,如丘陶亮、蔡泽民、陈放、黄国钦、曾绰、林汉秋、林桢武等,他们的成长和《韩江》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10)《绿洲》属于油印民间诗歌刊物,于1979年9月创刊。创办者包括冰峻、凡斯、杜国光、紫扬、阿凹等,刊物不定期编印,一直持续十多年时间,在该刊周围形成了一个诗歌群体。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艺术取向,即诗歌内容上有浓厚的启蒙主义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倾向于象征主义,注重直觉、意象、暗示与整体寓意。这些诗歌创作者后来成为潮汕诗坛的主力军。《绿州》类似于朦胧诗派的《今天》,它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潮汕文坛的格局,开创了潮汕诗歌中现代主义的表现路径。
参考文献
[1]许美勋:《瑰丽的海滩贝壳》,《汕头文艺》1988年第1期。
[2]周艾黎:《〈工农兵〉10年》,《汕头日报》,1988年2月8日。
[3]杜桂芬、杜星:《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潮人》,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年版。
[4]吴勤生:《韩江入海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编:《潮州市文化志》(内部资料),1989年。
[6]汕头市地方志编委会:《汕头市志》,广州: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7]潮汕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潮汕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