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艾纳·豪根(Einar Haugen)于1972年提出,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研究从引进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来,主要关注于语言结构的本体研究方面,之后有不少语言学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语言。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语言学家开始建立不同的语言数据库,对语言进行计量研究。同时出现了建立语言资源数据库和语言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但主要目的还是进行语言结构的本体研究,如汉语方言数据库和民族语言数据库,而将语言数据和自然资源数据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使得语言的研究受到限制。比如,对于中国濒危语言的消亡,只从语言本身来看,基本找不到消亡的原因,也很难解释其消亡的过程和速度,更不用说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保存方案。
近年来,有学者从历史、文化和经济的角度研究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语言的接触、融合和演化过程。同时语言学家和生物基因工程学家也尝试开展了对语言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正逐步从各个角度进入语言生态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生态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语言生态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语言学的局限性,将多学科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这将推进对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演化本质的认识。同时,语言生态研究把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等信息与语言一起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境内和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等,有利于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语言安全研究。
本书对语言生态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涉及的语言有印尼语、纳西语、彝语、朝鲜语、赫哲语、壮语等,力图从语言生态的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①基于生态的语言接触、融合和演化研究;②语言社会使用情况的量化研究;③语言生态资源数据库研究及建设;④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语言认同研究;⑤地区性语言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经贸活动和地区安全的语言保障研究。目前,我们的语言生态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研究并未深入展开,书中可能存在纰漏,敬请指正。
邵宜
2016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