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影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旧影中的汕头湾

汕头湾是南海东北部的海湾,包括西部的牛田洋和东部的汕头港,在韩江三角洲之南,是榕江和韩江的支汊梅溪的入海口。汕头湾是潮汐通道型河口湾,其范围从牛田洋至妈屿岛,大致呈东西向,从空中俯视似莲藕状,两头宽、中间窄,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为1~4公里,水域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其中汕头港的面积约为30.5平方公里。汕头湾南有达濠岛的丘陵,出海口有妈屿、鹿屿(德洲)双岛为屏障,自然条件良好。汕头开埠后商贸日趋发达,成为粤东最大的商埠,影响远至闽西、赣南。

汕头湾最早的风景照可能是汕头美璋照相和太古公司在清末所拍摄的。美璋照相所摄的照片中有几张是彩色的,海湾里碧波荡漾,岸上的建筑物红瓦白墙,周围绿树葱郁,一片静谧的海滨风光。

20世纪初的明信片,系从海上拍摄的汕头湾及岸边景观,汕头美璋照相印制(陈传忠藏)

下图为太古公司拍摄的两张汕头湾照片,内容是一南一北的风景,应该是从船上拍摄,近距离的礐石山清晰可见,而北面的桑浦山脉也隐隐在望。

1907年的汕头湾照片(太古公司藏)

1911年的汕头湾照片(太古公司藏)

相比之下,美璋照相在同时期差不多从同一片海面拍摄的照片,主要以太古洋行的仓库作为对焦点,远处的山脉则显得模糊。

20世纪初的汕头港湾,汕头美璋照相印制(陈传忠藏)

而拍摄汕头埠全景时,汕头美璋照相的摄影者站在礐石山上俯拍,帆船、轮船、市区建筑、远处山脉一览无遗。

20世纪初的汕头埠全景图,汕头美璋照相印制(陈传忠藏)

20世纪20年代之后,汕头埠的繁华程度与日俱增,汕头湾北面的堤岸越建越长,堤岸内的建筑物也日渐增加。20世纪20年代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的《汕头全景图》,由三张明信片组合而成,从照片中可见汕头湾内平静无波,但照片中的堤岸已明显比以前向东延伸了不少。

20世纪20年代,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的《汕头全景图》(陈传忠藏)

太古公司的两张与汕头港相关的照片和另一张日本明信片也同样表现了堤岸东延这一场景。

1928年汕头港的轮船照片(太古公司藏)

汕头港照片(太古公司藏)

从汕头湾南岸礐石山上远眺汕头市街,20世纪30年代日本印制的明信片(陈传忠藏)

相比而言,由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在20世纪20年代印行的《汕头角石全景》,汕头湾内波涛涌动,南面山脉延绵,建筑物只是零星地分布在岸边。

20世纪20年代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的《汕头角石全景》(陈传忠藏)

汕头湾南岸的礐石不似北岸系冲积土地形成,而多为花岗岩丘陵,因此礐石一带的开发程度远逊于北岸。这里的花岗岩经长期地质变迁、风化,形成馒头状石块,有的位于山顶和山腰缓坡处,更多的则堆积于山沟凹处,构成千姿百态、似人似物的奇石,从而也流传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宫鞋石”的传说:“宫鞋石”所在地原是莲池,在明月皎洁之夜,一位仙女到此游玩,被池中美景所吸引,于是脱下宫鞋濯足戏水,却忘记了时辰。忽闻晨鸡报晓,仙女怕犯天规,匆忙而去,却忘记穿鞋,从此宫鞋留于凡间,化为奇石。

20世纪50年代的汕头湾内礐石宫鞋石旧影(《汕头市志》载)

在距宫鞋石不远的另一处海滩上,曾有整片的花岗岩海蚀石柱群,一群群石柱、石笋挺拔海面,俗称“海角石林”。早在20世纪初,它们就被摄入照片中。

20世纪初汕头美璋照相印制的明信片,汕头濠内礐石东南面海滩上的“海角石林”(陈传忠藏)

“海角石林”奇形怪状,有的如群兽嬉戏,有的似孩童玩耍,有的像妻望夫归,每当潮涨海角,浪搏石林,景色壮丽非凡,曾被誉为“汕头的克里米亚半岛”,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爱好者前来游览考察。遗憾的是1969年因取石修建牛田洋围堤被炸毁。

20世纪50年代的礐石“海角石林”旧影(《汕头市志》载)

汕头湾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平均潮差1米,最大潮差2.63米。湾内水域在近代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而变浅、缩小。韩江的支流是泥沙的主要来源,梅溪夹带的泥沙在河口形成水下浅滩,1919年至1959年的40年间,浅滩向南延伸了665米,加快了汕头港区的回淤。西溪和东溪的泥沙在秋、冬、春三季由来自东北方向沿岸的海流沿海岸向西搬运,年输沙最多达50万吨,在汕头湾口和内外航道沉积。1919年至1959年,汕头湾内各部位平均淤浅1.29米,年均淤浅3.23厘米。由于滩涂被大量围垦,汕头湾水域面积由1956年的126平方公里减少到1979年的72平方公里,纳潮量从2.69亿立方米减少到1.54亿立方米,导致淤积速度加快。由于汕头湾南北并不宽,退潮时岸边就会露出一小段沙滩,被人戏称为“外滩”(Beach Road),汕头日本山口洋行在20世纪10年代就曾发行过一张明信片,图中景物位置可能是在今天汕头的跃进路,当年这里直接临海,浅浅的海滩和岸边的石篱清晰可见。

20世纪10年代汕头日本山口洋行发行的汕头外滩明信片(陈传忠藏)

有了浅浅的海滩,就可以作为海水泳场,许多老汕头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始建的石炮台游泳场。石炮台泳场在石炮台南面的海滩上,东边是军用码头,有一条长长的栈桥连接堤岸。

汕头石炮台泳场照片(王瑞忠摄)

泳场沙细而平缓,海滩沿堤长约百米,每年夏季开放,许多汕头市民在闲时都喜欢到这里一展泳姿。泳场有售票处、更衣淋浴室、寄衣室、广播站、水上救生台和救生员。入场须购门票,除了游泳外,还可以免费寄衣和淋浴。泳场入口处张贴着一张大大的潮汐表,告知入场者汕头湾涨潮和退潮的时间,风浪有变化时,广播还会实时播送注意事项及海面风浪情况。石炮台泳场除了平时供汕头市民游泳之外,还多次举办渡海活动,以石炮台泳场作为渡海的起点或终点。如1965年7月31日,由汕头市体委、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市总工会等8个单位联合组织的“支援越南战胜美帝横渡礐石海示威活动”,有近万人参加,起点就设在石炮台泳场。

20世纪60年代横渡汕头湾旧影(《汕头市志》载)

谈到石炮台泳场,笔者就想起小舅的故事。1965年的渡海活动中,当年才6岁的小舅,便以汕头印刷厂职工子弟的身份参加渡海,成为年纪最小的参加者。小舅渡海之后,即被汕头市水球队的教练选中进入水球队,作为水球运动员来培养,后来还被送到广东水球队训练。1973年,小舅从水球队退役后,就在石炮台泳场当救生员。当时小舅住在韩江旁,到泳场上班需乘公共汽车到终点站专区医院(即现在中心医院)站下车后步行才能到泳场。泳场分浅水区和深水区,不擅泳者在浅水区踏浪学泳,能泳者则可到深水区弄潮。小舅的工作就是坐在沙滩外的救生台上,观察泳场内人员的情况。

随着海滨路的东延,石炮台泳场被填平,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每当路过那里,眺望汕头湾,一桩桩往事便常常涌入心头。正是:

惆怅涛声日近斜,心中帆影映归霞。放歌此刻情难合,踏浪当年记已奢。幸得闲人多过鲫,不徒空岸寂如鸦。风华往事随尘化,独有校勘留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