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客家工艺的品类
客家民居木雕梁
客家石花窗
客家民间工艺产生的品类与客家人的历史和客家人居住、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其凝聚着客家人的情感和智慧,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以及质朴、实用的艺术理念。
民间工艺的定义和分类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论述中国民俗艺术时将民间艺术粗分为六大类,即工艺、绘画、建筑、雕塑、舞乐、歌谣。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与民间艺术时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张道一先生则将民间艺术分为八大类:衣饰器用、环境装点、节令风物、人生礼仪、抒情纪念、儿童玩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
客家工艺属民间艺术的范畴,具有传统性和民间性的特征。本书归纳出在客家地区既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客家工艺品类,包括五华石雕、大埔青花瓷、民居装饰、服饰、手工编织、花灯与纸扎、清桢版画七个部分,涵盖了装饰美化、穿戴服饰、节庆灯扎、生活劳作四个类别。这些类别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紧密关联的,在一类民俗活动中,大多贯穿了多种艺术形式。
第一,装饰美化类。装饰美化类客家工艺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意识则得到加强。
客家木雕架子床
五华石雕名师辈出,技艺精湛,五华素称“石匠之乡”。五华石匠不仅能用石头建造房屋、桥梁等各种建筑物,而且能用坚硬的花岗岩雕刻人物、山水、花草和鸟兽虫鱼,使石雕闪烁出艺术的光辉。石雕艺术还在客家民居的门、窗、牌坊、石鼓、石狮、梁柱等中被广泛应用。
客家民居的美化装饰堪称沉稳与浮华的融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传统的客家人习惯于聚族而居,民居有土楼、围龙屋、方楼、角楼等。客家民居把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不仅如此,华侨所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还综合利用了客家、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多种艺术形式。客家民居的装饰还普遍应用了传统木雕艺术,如柱、梁、门、窗、栏杆、屋檐、斗拱、屏风等木雕建筑构件,特别是在围龙屋、堂横屋等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中,雕梁画栋,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
第二,穿戴服饰类。客家传统穿戴服饰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情风俗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朴素、节俭,色彩单一、造型简洁,以方便、实用、耐穿为原则,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
受传统的保守习性和观念的影响,客家人在衣着方面始终坚持穿用先人传袭下来的传统服装(如唐装衫),保留中原汉族的服饰传统。客家研究学者陈运栋说:“客家纵然被满清统治了将近300年,仍然穿明朝的服装,即上下分开的衫裤,普通叫唐装。”客家服装承接于明朝的服装,而明又承唐制。据说明朝时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的服装依据唐制,因而叫唐装。唐装不论长短,都造型单一,制作宽松,不能明显地体现形体特征。中原服装的重要特点是宽松肥大,穿着舒适轻松。由此可以看出客家服饰在文化心理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客家女子服饰:大襟衫
同时,客家人又随山地农耕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因地制宜,在某些方面对客家服饰加以改革、创新,使其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美学特征。例如,客家妇女服饰很少有裙装,这是由于客家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山区,特别是闽、粤、赣地区,山穷水恶、瘴气袭人、蝇蚊遍地,而客家妇女又终年在山地间劳动,因此,客家服饰中裙装没有被普遍穿用。
第三,节庆灯扎类。在客家人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中,春节是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后,正好是农闲季节。按客家人的习俗,一般腊月二十五入年假,正月初五出年假,前后整整十天,这是农村的新春休假日。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在春节、元宵节达到高潮。
客家人闹新春和闹元宵少不了跳竹马舞、点船灯、舞狮、舞火龙等活动,各类赏灯、游艺竞技活动层出不穷。客家娱乐性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先以色彩夺人,再以节目娱人。
仔狮灯
客家民性是朴素的、勤劳的,这一点从客家民间艺术中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客家人一年到头都在劳作,就盼着过年过节大伙儿团聚庆祝一下。在各类庆祝活动中,人们互相交流,共同享受节日的愉悦。那毫不做作的舞龙、舞狮,那色彩夺目、寄寓万千祝福的花灯,那动人的“送郎”故事,不仅让人留恋节日的欢乐,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客家民间艺术的大俗大雅和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生活劳作类。客家先民们南迁所过之赣中、赣南、闽西、粤东山区,先后都得到了开发,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山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工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其中,编织类的生产工具在传统客家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被普遍地应用与客家人所处的南岭山区地形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俗话说,靠山吃山,客家人所处的山区地形为编织工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民间工艺既是客家民众精神生活的艺术品,又与现实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故其普遍保持着较多的原发性特点,内含着传统的民间习俗,同时又是民众生活中的实用艺术。相对于士大夫们所谓的“纯艺术性”创作而言,可以说,民间工艺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活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