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宗海外传播史(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中国南禅宗渊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聪明的印度、中国僧人,按照中国人的文化思维与表述习惯,宣传、解释经义,从而说动了中国士大夫和民众,使他们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在不同的层面接受了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从而获得了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主张的宗教派别。中国南禅宗就是其中一个较有影响力的派别,并由中国传播到了海外。

印度禅

禅,是梵语,是印度语 “禅那”的简称。按照它的意思,禅那可以译为 “思维修”、 “静虑”、 “禅定”等,讲的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所谓 “思维修”,即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研修,从而使心灵安静,佛教称为 “依因立名”; 所谓 “静虑”,即摒弃外界的干扰,使精神反观自身,佛教称为 “依体立名”; 所谓 “禅定”,即将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一境。

佛教是在印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首先也是渊源于印度,人们因而将它称为印度禅。

据传,摩诃迦叶是印度禅的祖师,禅宗源流的史籍也多是这样记载。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有弟子都不明白释迦牟尼的用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望着释迦牟尼手中的花,会意地一笑。这一不言不语的微笑,正中释迦牟尼的心意。于是,释迦牟尼就向他传授了佛教的 “正法眼藏”,并把一领金缕袈裟传给他,作为传法的证据。

摩诃迦叶之后,印度禅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辗转传承到了第二十八代,该代祖师为菩提达摩。

中国禅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据考是在汉朝末年。其主要流派是来自安息系的小乘学派,代表人物是安世高。安世高翻译的经文,大多是些不同派别的删节文本,很少有完整的经典文本。他的目的在于要求人们努力修禅而寻求解脱。他的方法是:译经以格义行,传教依神异行。

印度禅传入中国的第一人,目前佛家口头传承和史籍记载都普遍认为是达摩,并尊称达摩为中国禅宗的一世祖。关于达摩的最早记录,北魏杨炫之的 《洛阳伽蓝记》中有所记载:“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永宁寺,熙平元年(516年)太后胡氏所立也……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 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 150 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并未有此。”这段话描述了达摩是 “波斯国胡人”,有 “150 岁”,游历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当的功夫,能“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有人根据杨炫之反对佛法,与达摩又处在同一时代,有此记载而断定达摩是确有其人。

达摩

达摩可能是真有其人,或计也真是印度僧人。但 《洛阳伽蓝记》只简单地记载了他是 “来游中土”,游历中土的事迹却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在民众的口中,却留下了不少有关他的传说,著名的有 “一苇渡江”、“少林面壁”、“只履西归”等,从不同方面确立了他的始祖地位,塑造了他的始祖形象。

达摩的禅宗思想,有人将它归结为 “二入四行说”。“二入”指 “理入”和 “行入”。“理入”指的是教理, 《大正藏》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于文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意思就是说,人要心住一境,不起他念,从而达到寂静无为的境界。“行入”指的是实践,它的主要内容是: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为四行? 一报冤行,二报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意思是说,在日常的修行过程中,人们应该按照佛法的教导,远离一切爱憎怨恨,无所欲求,无所执着。其中的 “藉教悟宗”是通过经文而达到觉悟,“不随于文教”,是觉悟之后,不拘泥于言教,即后世教徒所概括的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是达摩禅宗的标志。

达摩禅宗理论与方法形成之后,首先获得了中国僧人慧可的青睐,慧可从而成为中国禅宗的二世祖。传说慧可为追随达摩学禅,曾有 “立雪”与 “断臂”的举动,印证了达摩的 “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的语意,从而获得了达摩的认可,跟随达摩六年左右。

传说达摩经过 19年的修炼与传法,感觉自己应该离去了。于是,他把弟子们都召集到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说:“你们谈谈自己的心得吧! ”

弟子道副说:“依照我自己的理解,既不要过分拘泥于文字,但也不能完全抛弃文字,这就是法的实质所在。”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皮毛。”

总持比丘说:“依照我的理解,听了你的法,就像庆喜看见了如来佛国一样,见了一次,就没有必要再见第二次。”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照我的看法,我没有获得任何心得。”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骨。”

轮到了神光,神光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上前向达摩施了一礼,拜了一拜,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 ”

于是,神光慧可成为禅宗二祖。

慧可承续达摩的禅宗思想,以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根本宗旨传法,经历36年的传法后,把衣钵传给了僧璨,僧璨在慧可 “即心是佛”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 “自性清净心”内容,从而成为禅宗三祖; 僧璨又把衣钵传给了道信,道信从而成了禅宗四祖; 道信再把衣钵传给了弘忍,于是弘忍成为禅宗五祖。

弘忍追随道信 44年,深得道信禅风的精髓,但是,他在学习与弘法过程中,提倡 “静乱无二”、“语默恒一”、“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等理论,即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无论是坐卧行住的四仪,还是身口意的三业,都可引入到修禅中来,这改变了修禅必坐禅的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革新意义。所以中国禅宗的分化,在弘忍身上已见端倪,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始于他的两个弟子神秀与惠能的分化。神秀与惠能的差别,只是他们两人对弘忍理论继承的侧重点不同,神秀继承的是传统禅宗思想,主张 “渐悟”,被人称为 “北禅宗”; 惠能继承的是革新的禅宗思想,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彻底将禅宗理论 “在地化”,主张 “顿悟”,被人称为 “南禅宗”。有这样一则传说表现了两者的不同。

五祖将要老去的时候,想通过偈语来决定传法的弟子。于是,他命令寺中的弟子每人都写一首偈语。

大弟子神秀跟随弘忍多年,在弟子中已有相当的声望,他们认为,神秀肯定会得到衣钵。人们这样想,神秀也是这么想的。当其他人还在犹豫的时候,神秀便写出了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跟随弘忍只有半年,且又是在柴房里舂米,因此没有几个人认识他。可他看了神秀的偈语后,却很不以为然,也作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虽能作偈语,但因为不识字,没法写下来,于是,就叫人帮他把这首偈语写在神秀偈语的旁边。

人们见神秀的偈语旁多了一首偈语,都纷纷来观看,边看边议论。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弘忍的耳朵里,弘忍便也前来观看。弘忍看了看,没有任何表情和言语,只见他脱下鞋子,用鞋擦去了墙上的偈语。

随后,弘忍来到柴房,用手敲了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回答说:“早就熟了,只等着筛了。”

弘忍听了,便用手在门上敲了三下。

晚上三更时分,惠能来到五祖座下,请求五祖开示。

五祖故意问道:“谁叫你这个时候到我这里来,请我给你开示?”

惠能说:“是您叫我来的,您在门上敲三下,就是告诉我这个时间。”

五祖笑了笑,于是开始向惠能传授 《金刚经》,当讲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大彻大悟了。

就这样,五祖将衣钵传给了惠能,并叫惠能立即离开东山,往南行进,等待时机,传播佛法。

一般人认为,这则传说以两首不同的偈语表明了南北禅宗的分野,其实,传说还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如禅悟的获得不一定要靠坐禅。传说惠能到黄梅的时间只有半年,他在黄梅东山寺的工作是在厨房舂米。这就明确地表明了惠能获得禅悟的途径不是靠坐禅得来,一是时间短,二是正规坐禅的机会少,虽然在舂米之余,他也可以抽时间自我练习。如从不同的经文,获得不同的悟禅方式。自达摩开始,禅宗的传经经文是 《楞伽经》,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的法系继承人时,就传给他 4 卷 《楞伽经》,并嘱咐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 《楞伽经》最适宜传播了。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众生。”后各祖都用这个经文传法。那么弘忍为什么突然在这里用 《金刚经》为传法的文本呢?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传说的一种伪托,是南禅宗为了建构自己的合法地位而编造的。其实,惠能的南禅宗理论,并不是如传说所言,当讲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大彻大悟了,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社会文化积累和不断的自我吸收过程。这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禅宗传承到五祖时,无论是弘忍的自我修习,还是对僧众的传授,《楞伽经》都已从当初的唯一经文变成了主要的经文,相关经文如 《金刚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弘忍对禅宗的部分改革,就是对 《金刚经》有关理论的吸收与实践,因此,他是了解 《金刚经》的,因为了解,才可以讲解; 二是 《金刚经》在当时已经较为流行了,惠能到湖北黄梅寻法的缘由,已表明了这一点。

传说惠能从小丧父,便以打柴为生,一天,他忽然听人在读 《金刚般若经》,从中大得感悟,并从那人那里知道,五祖弘忍在湖北东山寺传法,于是便到黄梅东山求法。

这个人是不是僧人,传说没有明说。这个人是哪里人? 为何要念《金刚经》? 传说也没有解释。传说要建构的是惠能与弘忍的一种因缘,为 “顿悟”理论造势。但是在建立这种因缘时,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 《金刚经》已经在广东传播了。至于 《金刚经》是从北方传向广东,还是从广东传向了北方,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北禅宗

自弘忍之后,南北禅宗开始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弘忍在给惠能传授 《金刚经》,把衣钵传给他之前,早已向神秀传授了 《楞伽经》,并给予了神秀充分的肯定,弘忍对于神秀的圆解妙悟,曾由衷地发出感叹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这里的 “东山之法”,就是以 《楞伽经》为经文的传统禅法。

尽得东山之法的神秀,不知是因为弘忍没有把衣钵传给他,还是其他的原因,史料记载他离开东山寺是 “涕辞而别”的。辞别之后,神秀 “退藏于秘”,隐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他曾游历过哪些地方,做过哪些事,不得而知。直到唐高宗仪凤年间,他才出现在湖北江陵当阳山的玉泉寺,在离玉泉山东七里的楞伽峰下,开设道场,传授禅法。一时间,追随他的人不计其数,跟他学法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士大夫也投到他的门下,向他学习禅法,如唐玄宗时代的名相张说就是在这时成为他的俗家弟子。楞伽峰,是因神秀在此传法而得名,还是因先有峰名,才被神秀刻意选为传法之地,也是值得探究的。但神秀在此传授禅法,是以神秀为标志的北禅宗的正式登场与亮相。

神秀在楞伽峰下传授禅法的兴盛场面,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女皇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很想见见这个神奇的人物,于是就在公元700年派遣使者来到楞伽峰下,迎接神秀进京。据张说 《大通禅师碑》记载,神秀来到西安,武则天竟不计君臣之别,亲加跪礼:“诏请而来,趺坐观见,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每当神秀讲授禅法,都 “帝王分座,后妃临席”,武则天听得声声入耳。武则天为了便于向神秀问禅,便将神秀供养在内道场中。一时间,王公以下的达官贵人及京城的老百姓,日以万计前来拜谒。中宗即位以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从而神秀为自己赢得了 “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声誉,获得了北方禅宗领袖的地位。

神秀圆寂后,他的嗣法弟子 19 人中,嵩山普寂、西京义福、景贤和惠福最为著名。普寂、义福两位弟子继续弘扬神秀的宗风,获得了朝廷的格外礼遇,被封为国师。在他们的倡导和努力下,神秀的宗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当时社会上流传有 “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的说法。

普寂曾得到中宗的重视。据说,唐中宗曾钦定普寂为释迦正宗,神秀嫡传。他下诏书,令普寂继承神秀 “心宝”,“统领徒众,宣扬教迹”。朝廷的支持,使普寂成了禅宗的当然领袖,历时 30 多年。 《旧唐书·神秀传》记载:普寂 “及神秀卒,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关于他的地位和声望,在李邕所写的 《大照禅师塔铭》中,将他和唐玄宗相提并论,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四海大君者,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 入佛之智,赫然为万法之宗主者,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大君”指的是唐玄宗,“大照”是普寂的谥号。

义福曾得到玄宗的扶植。有记载表明,公元 727年,唐玄宗到东都去视察,下诏义福作为从驾随行。他 “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义福在终南山,开演神秀禅慧之业时,前来向他学禅的人, “不远千里,曾未旬时,腾凑道场,延袤山谷”,其中还有 “负才籍贵,鸿名硕德”的“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义福在南龙兴寺时,前来学禅的人,“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他的影响和地位,从他葬礼的规模可见一斑,有记载说:那天 “威仪法事,尽令官给。缙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

由于神秀所传的禅法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因而他的禅法在当时的禅宗思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禅法的正宗。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神秀系的禅宗渐趋衰微。

南禅宗

接受弘忍 《金刚经》思想的惠能回到岭南后,根据弘忍的指点,“杂居止于偏人”、“混农商于老侣”,传说他曾与猎人为伍,隐居了十四年。

公元 676年,惠能离开猎人队伍,带着弘忍传给他的衣钵和袈裟,从四会来到广州的法性寺,此时印宗法师正在为弟子讲说 《涅槃经》。忽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寺庙的风幡不停地转动,一个和尚见此情景,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这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惠能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和和尚们一听此话,立即惊叹不已。于是,印宗法师来到惠能面前,询问惠能的因缘,惠能不仅向他说出了自己的得法经过,而且还向他出示了袈裟。

这是惠能隐居十四年后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他 “顿悟”理论的第二次公开亮相。“风动”、 “幡动”、 “心动”,只有六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简单地理解,风动,是指客观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幡动,指事物本体所发生的变化; 心动,指主观心态所发生的变化。惠能在这里所强调的是 “一切唯心造”的主张。

六祖惠能

由于惠能身份特殊,来到法性寺七天后,即正月十五日,由印宗法师亲自为惠能剃度落发。二月初八,惠能在光孝寺受戒,两个月后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升座说法。印宗法师听了惠能的言说,感动不已,以一个剃度师的身份,转而拜惠能为师,并向众弟子说:“我说的 《涅槃经》犹如瓦砾,卢行者的高论犹如金玉,我和卢行者相遇是凡夫有幸遇见了法身菩萨。”印宗法师身份的转换,有人认为这不是普通人的所为,应是佛菩萨的示现; 有人认为正是印宗法师的这一举动,为惠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抬高了惠能的地位。我们认为,这是对 《金刚经》宗旨的认同。

公元677年,惠能来到韶关曹溪宝林寺。在这里,他教授僧众,宣传自己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间,他的顿悟主张得到了广大僧众和民众的认可与响应,前来拜访他的弟子应接不暇,听法的僧民不可胜数。有记载,当时的韶州刺史韦遽曾邀请惠能到大梵寺说法。

惠能在宝林寺说法 30 多年,影响越来越大,从岭南影响到京城,当时的武则天和中宗曾先后下诏召他进京,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经过 30年的传法与实践,惠能的顿悟思想在宝林寺逐渐形成、丰富而成熟,开启了源源不断的曹溪法脉。

惠能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 40 人,其中,怀让、行思和神会为惠能的顿悟禅法作出了贡献。神会为使惠能的顿悟禅法获得合法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北禅宗在北方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与推崇,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形势,南禅宗在北方影响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神会在滑台大云寺僧俗大会上对神秀门下的普寂禅师进行发难,并取得了胜利,从而使南禅宗在北方站住了阵脚,并获得了不断的发展,进而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而怀让、行思则在禅宗理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建设与发展,怀让先是建立自己的南岳系,再在南岳系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沩仰、临济两宗,宋时,临济宗又衍生出黄龙、杨岐二派; 行思先是建立自己的青原系,随后又衍生出曹洞、云门和法眼三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一花五叶七宗”。

随着各宗各派的延传,南禅宗不仅在国内法乳广布,从岭南到江淮再到黄河流域,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载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真正实现了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 “人人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想。

海外的中国禅宗

海外的中国禅宗,主要是指中国的南禅宗,确切地说,就是海外的中国南禅宗。

根据考察可知,海外的五大洲几乎都有中国南禅宗在流传,只是有的流传时间长,思想较为成熟,如日本、韩国、越南、美国等; 有的流传时间短,思想较为零散,如法国、英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