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抑郁症概述
抑郁被称作是“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这是因为它的发作十分频繁,几乎人人都在其一生的某段时期里或轻或重地体验过抑郁症状。例如,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批评或责难,在生活中与恋爱对象或伴侣发生激烈的争吵,在学习中考试失败而受到家长的责骂等。在诸如此类的状况下,人们都可能体验到抑郁情绪。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在8~10年级的学生中,61%的人情绪低落有失望感,45%的人表示难以承受家庭和学校的负担,34%的人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让他们高兴,34%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另一项包含1万名健康个体的调查发现,每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曾经“有时候感觉压抑”或“沮丧”,一般而言这种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或太严重。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超过2周且过于严重,以至于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就可能已经达到临床所称的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也称抑郁发作,或“忧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与正常人经历的情绪起伏不同,抑郁症患者常有情绪低落、体力精力下降、活动减少、产生自罪感和无价值感、社交退缩、丧失兴趣及愉悦感、产生自杀观念等症状,这些症状持久或反复发作,使患者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受损或丧失,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全世界有很多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无论个体处于什么种族、何种经济地位或哪个年龄阶段,均有可能患上抑郁症。许多众所周知的名人都曾经和抑郁症进行过斗争,例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等。由此可见,高贵的地位和富足的生活并不能填充抑郁症患者内心的空虚。根据北欧、英国和美国的调查,有15%~30%的成年人都曾经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历过一次抑郁症。WHO(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亿人患有抑郁症,它将抑郁症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预测抑郁症将于2020年成为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因素。
事实上,抑郁症并非一种新出现的疾病,自古以来就有人被抑郁情绪困扰。早在3000年前,埃及的祭司们就曾经治疗过一种疾病,从其描述来看和抑郁症十分相符:祭司们观察到,人们经历失败之后就会陷入一种沮丧的情绪之中,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阶段性复发的特点。《圣经旧约》中讲述了扫罗王的故事,说他一直遭受“恶魔”的折磨,失去了生活的兴趣,只有大卫的琴声可以使他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这个“恶魔”被认为是上帝所派遣的,被看成是上帝对扫罗王的惩罚。后来,希波克拉底首次把精神疾病定性为大脑的异常,并把这一现象描写为“躁狂”和“伤感”。
抑郁症是不分年龄的,无论是未成年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据调查,抑郁症的首发年龄多在24~29岁之间。任何时候都有约占总人口比重5%的人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有17%的人在其生命中的某个时期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情绪,而有将近25%的人其抑郁症状持续长达两年的时间,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抑郁症反复发作的患者在成年后有20%的时间消耗在医院里,有20%的患者因为他们的症状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而只有很少的抑郁症患者得到过专业的帮助。近年来,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二战”结束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此病,已经成为患此病的主要群体。
抑郁症还是一个可能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心理疾病。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老人还是儿童,当其抑郁症状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看不到除自杀之外的其他选择。已有很多人在与抑郁症作斗争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不断地有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的人走上不归路。国外有著名作家海明威饮弹自尽,演员玛丽莲·梦露服用安眠药死亡,女作家茜尔维娅·普拉特用玻璃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国内则有作家三毛自杀,明星张国荣跳楼身亡和陈百强服药自尽等。在过去几十年里,自杀率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自杀死亡率节节攀升,尤其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增长得较快。
综上可知,抑郁症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生产力下降、与事故和伤残相关的花销、医疗和心理治疗方面的费用上升等),甚至会使人们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近些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最近50年中增长了10倍,以至于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呈增加趋势的社会学因素主要有:
1.社会支持的力度减弱
现代社会,人们都把个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人际共处日益困难,每三个婚姻中就有一个会去找离婚法官。伴随传统家庭的衰落以及宗教、村镇集体等力量的削弱,许多人无法获得别人的支持而只能依靠自己。正如心理学家保罗·基尔霍次所说:“家庭的衰落以及宗教联系的丧失是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当前起主导作用的‘唯物观念’意味着斗争,从而导致人际接触的消减。人群中出现的孤独化,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尤尔格·温德利认为:“个体在集体中的根系一旦开始消失……人就会特别地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不安。”
由于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而非别人,所以一旦我们需要有人给予支持的时候,别人也一样不会关注我们。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指出:“单个个体如果遭遇损失,在社会中只能获得很少的支持。而‘比较原始’的社会,则十分重视对受害者的帮助,防止受害者从无助变成无望。”
2.生活的不稳定性增加
现在,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保险的。老一辈们理所当然地在某个岗位上奋斗终生的现象,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越来越罕见了。一个人在一生中将会多次地更换职业。以往,一个人还可以预期自己的职业前景,而现在,长期计划和长期目标已经落伍了。心理学家克莉斯汀娜·沙赫特纳(Christina Schachtner)指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已经变成了生存的必要,因为在今天,职业已经不再是人们可以一生从事的事情。”
职业的更换,不仅意味着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新技能的压力,还意味着与其相关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也在变化,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建立长期的友谊和关系。一个不断更换工作的人要建立温馨和信任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于其他人而言,他/她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缺乏与他们一起的共同经历。这种情感脱离根基的后果就是孤独、寂寞和缺少温馨感。
3.生活条件的改变,给每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失业人群和单身人士的数量增加;工作的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导致单亲家庭的数量增加,而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要承担教育和抚养的双重压力。我们不再相信上帝、偶然和命运,我们相信的是自己,确信自己能够操纵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现代社会的物质化进程,更是把个人的成功用物化的金钱来衡量,诸如更好的职业、更好的汽车等。因此,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使自己从群体中脱颖而出,站在更高的位置,占据更多的资源。现代人的游戏规则就是:“你只要能够从生活中获取更多,就不能满足于平庸。”在这个表面看来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年代,是没有借口和宽恕可言的,谁做不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他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如果我们在职业上没有进展,是自己的责任;在爱情婚姻上没有幸福感,也是自己的责任;身体出现疲惫,仍然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我们误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现实是残酷的,正如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所说:“我们一再经历不可避免的个人失败。我们很少能够获得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失意、挫折和碰壁是我们的日常经历。”
4.节奏增快和信息大爆炸
随着新技术的使用,像电脑、互联网、手机的使用,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流速度明显增快,且伴随着知识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专家认为,当代社会里,每5年时间,知识量就会增长一倍。而自从“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量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这一结果导致人们的负担过重,要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筛选出有用的东西已经成为很困难的任务,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掌握表面的东西。而便利的通讯技术手段使得我们越来越急于求成,低估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努力和耐心,结果却发现,我们并不能如愿以偿地快速实现自我的目标,于是可能引发自卑、无助和无能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