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从心开始(心理健康分类教育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病由心生

第一节 病由心生:这是一个事实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颗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颗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要求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除一颗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时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留下的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都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刀子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一、坏心情是一种“病毒”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关系的反映,它有喜、怒、哀、惧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

情绪会影响人们的个性发展。长期生活在抑郁、忧郁或恐惧下的人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能力差,不受欢迎。情绪会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情绪消极时,人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会做出“我总是失败的”“我没有能力”这样的归因。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思维水平,阻碍正常的思考学习。紧张、恐惧、烦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乐观平静的情绪有助于冷静思考。焦虑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节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导致对某一问题总是束手无策。

人在激动时皮肤会潮红发热,在紧张或愤怒时皮肤会苍白冰冷。如果人的情绪发生剧变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会因此而影响到毛发健康。情绪可以改变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精神健康。经常紧张忙碌、不顺心,会使人体出现失眠、脱发甚至神经衰弱等系统失调的症状。

在我国古代,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即“喜、怒、悲、忧、恐”),并有言“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忧,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黄帝内经》中的各种说法,提出了“七情”说:“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七情过度均可引起疾病。愤怒、悲伤、忧虑、思念、恐惧等情绪过度或长期受压抑可导致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引起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经前期紧张症、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癌症等疾病。因而中医把“七情”作为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伤肝,气迫血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解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但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轻则心悸失眠,重则神不守舍。“悲则气消”——悲伤过度,耗伤肺气,常导致声低息微、呼吸不畅。“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则伤肾,致使气陷于下而不升,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劳神伤脾,中焦不畅,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

二、好心情是一剂良药

苏联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悦都是如此,可使身体发展、健康。”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如果善于调节情绪,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未雨绸缪,取得有病早除的效果。好的情绪可使机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使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抵抗疾病的袭击。许多医学家认为:躯体本身就是良医,85%的疾病可以自我控制。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称为“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坠入爱河会使人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处于增高状态。这一类似激素的物质会刺激新的脑细胞生长,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并增强记忆力。而开怀大笑能使人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保护血管内壁,减少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另外,动情痛哭会分泌更多激素和神经递质,去除体内压抑的化学成分。

坠入爱河、开怀大笑、心怀感激的人在情志上的表现是愉悦的心情,也就是“喜”的情绪。心主喜,所以“喜”与心相关。中医理论说“心主血藏神”。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生命活动。心情愉悦,心气充足,思维活跃,脏腑活动正常,身体当然健康。同时,“哭”这种情绪本身是负面的,但是当人哭过,把悲伤宣泄出来后,人的伤感会减少,对身体脏腑功能的负面影响减少,也有益于人体健康。

三、不同的人格类型易患不同的疾病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者提出了A、B、C、D四种与心身疾病患病概率密切相关的人格类型。

Friedman和Rosenman(1959)提出“冠心病易患模式”,简称A型行为类型(TABP),此类型的人与冠心病发病有关。他们将“行为类型”定义为面临环境事件时所表现的特异性活动与情感的复合体。他们关于TABP与冠心病(CAD)病因有关的主要依据是CAD患者中TABP者的人数为B型行为类型的2倍。这些人具有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急躁与敌意四大性格特征,称为A型性格。此种性格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强烈,整日忙碌不堪,感到时间不够用,干活不知道休息,动作快但缺乏耐心。对排长队、车速慢而耽搁时间等事情常易发火,好争吵,不知道料理自己,也不知道享受生活,情绪易紧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曾对4 万名健康个体进行调查,发现当今社会A型性格人群数量有所上升。以上海地区为例,1984年A、B型人群数量比例为7∶10,而到1999年时已经跃升至16∶10。A型性格人数的增多似乎和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密切相关。国内有关资料表明,A型性格的人占冠心病人数的70.9%。

一学者对100多名企业人员进行长期观察发现,约有75%的人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操劳和精力消耗过大,他们在紧张工作期间血中脂质水平明显升高。观察还发现大多数患者属于A型行为模式,其特征为: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富有极大的竞争性;③性格急躁;④有时间紧迫感;⑤语言和举止粗鲁;⑥对工作和职务提出过多的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近代研究越来越细化,研究人员不再按照简单的性格分型来做解释。对于性格和疾病的关系,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分析。现在已有切实证据表明,在A型性格的人中,最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形成的原因是“愤怒”和“敌对”这两种心理因素。

B型性格的人一般不容易发病,因为他们很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内心很平静,没有大的情绪波动。

Baltrusch于1988年首先提出C型行为这个概念。C型行为的主要特征:①童年压抑,如幼年丧失父母,缺乏双亲的抚爱。②行为特征表现为过分合作、过分忍耐、回避矛盾、自生闷气、怒而不发、过分焦虑、克制姑息等。Baltrusch认为有C型行为的人,其癌症发生率比非C型行为者高3倍以上。C型行为可以通过降低机体免疫力、代谢障碍和损伤人体的自然修复过程而诱发恶性肿瘤。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表现出忧郁、失望、悲哀、情感表达贫乏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

对癌症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境下的人易患癌症。如研究机构对1 337名医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发现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内向、抑郁、愤怒和失望。

与A型性格相比,D型性格发现得相对较晚。荷兰学者De-noUet在长期工作中发现,有一群特别的患者,他们康复起来速度慢,而且特别容易再次发作,且死亡率比其他患者高。经研究,他于1996年提出了“D型人格”的概念。D型人格又称“忧伤人格”,其最明显的表现是消极忧伤和孤独压抑。他们经常感到烦躁、紧张,会无缘无故担心,而且对自我抱有消极观念。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冲突迭起。另外还表现为退缩。他们总是窝在自己的圈子中,不愿意跟他人交往,即使交往也往往有很多顾虑,而这些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D型性格的提出,既是对以往与疾病相关的A、B、C型性格概念的扩展,也是对已有性格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证据的整合。

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是因为患者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然而,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拓展阅读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涉及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

心身医学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众多学者在心理、躯体、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巴甫洛夫与坎农等生理学家以及其他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神经内分泌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为心身医学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使心身医学的理论框架更为完善。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然没有心身医学的名称,但 “形神合一” “情志致病” “三因发病论” “情志治病” “养生保健” 等概念充满了现代心身医学的内涵。心身相关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理论中有关病因、病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