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六堂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瞻六堂集》影印本前言

黃樹雄 王纓纓

一、羅萬傑生平

羅萬傑,字貞卿,號庸庵1,晚歲自號樵夫。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2(癸丑,一六一三)八月十九,卒於清康熙十九年(庚申,一六八〇)六月十二。揭陽人。其先祖羅安,宋時自福建莆田遷至揭陽,佔籍揭陽藍田上洋村(今屬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至九世祖羅相(號棉川)遷到揭陽縣學宮(今揭陽市榕城區韓祠路)。十一世祖即羅萬傑的祖父羅經泰(字邦恭,號六山)為明萬曆四年(丙子,一五七六)貢士3。羅萬傑之父羅拱曝(字端瑛,號衍六)為邑庠生,可見其父祖均為讀書人。羅萬傑之『瞻六堂』,當寓緬懷父祖之意。

羅萬傑之生平,概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中進士及之前時期

羅萬傑『生而穎異。幼佩遺訓,一切史書上口觸目皆如重閱』4。他『十歲能屬文』5,十五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崇禎三年廣東鄉試庚午科),廿二歲中進士(崇禎七年甲戌科)。在科舉路上,他可謂少年得志,一帆風順。

明制:進士先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人圍之後殿試,羅萬傑會試為第一百零七,殿試為三甲第二百名。6

現存的《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履歷便覽》謂萬傑出『《書》三房』,即『五經』科目選考《尚書》,考卷分在第三房評閱,閱卷官為王廷垣,廷垣字光復,江西束鄉人,時為翰林院編修。此即《庸庵公行狀》所言『出編修王公廷垣房』。

明代中後期的殿試,一般是在三月十五舉行,只考策問一道。殿試試題,通常為廷臣擬題二道,由皇帝欽點其一。而甲戌科殿試,崇禎皇帝親自修改大半,最後的題目為:

所舆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習不端,欲速見小。兹欲正士習以復道,何術而可?

東虜本屬夷,地窄人寡,一旦稱兵犯順,而三韓不守,其故何歟?目今三協以及登津等處,各有重兵防東也。敵不滅,兵不可撤,餉不可減。今欲滅敵恢疆,何策而效?且流寇久蔓,錢糧闕额,言者不體國計,每欲蠲減。民為邦本,朝廷豈不知之,豈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即屯田鹽法,誠生財之源,屢經條議申飭,不見實效,其故何歟?至於漕糧為三軍續命,馬匹為戰陣急需,折截掛欠,遂失原额原制,其道何復?

今雖燕虜猖獗,河套有可復之機,邊外盡可作之事。但難於東虜窺伺,朝野匱乏,近降夷繼至,作何安插?插套連合,作何間破?

流賊渐逸鄙廣,海寇時擾浙閩,剿滅不速,民難未已,兼之水旱頻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為中書令、樞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廳為布政,典史為食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爾多士留心世務久矣,其逐款對答毋諱。朕將親覽焉。7

這一殿試試題,大體分為二問:第一是關於『正士習』的問題,就是如何端正社會風氣的問題,特別是糾正當時士大夫驕奢任性、乖戾妄誕的不良習氣;第二是針對日益迫切的『東夷』(滿族的興起及侵迫)、『流民』(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大患,以及隨之產生的錢糧、養馬、屯田和文武官員的分職等問題。應該說,這樣的試題,實是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能觸發新晉士子去思考。

這一科共錄取進士三百零二名,較常時的三百名定制多了兩名,是崇禎皇帝從淘汰的卷子中重閱錄取的。本科狀元為劉理順。廣東進士六名,潮州府兩名。同科進士中,有陳際泰和吳本泰,與羅萬傑交好,後均曾為羅萬傑詩集作序。

(二)朝廷任職時期

按照明代制度,新科進士均須『觀政』,相當於實習,以熟悉朝廷制度。羅萬傑被派往吏部『觀政』。但得中進士僅一月後,其父去世,萬傑遵禮回鄉守制。崇禎十年(丁丑,一六三七),守制期滿,羅萬傑始授為行人司行人。行人司『職專捧節、奉使之事。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藩,徵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每歲朝審,則行人持節傳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冊,批繳内府」』。8行人雖只是正八品的官員(知縣是正七品),卻是清要之職,因為行人代表著皇帝,號稱天使,備受尊重。

任行人期間,羅萬傑曾奉差出使吉藩和荊藩。9出使荊藩之後,羅萬傑便道回家休假,直到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始回朝。

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回朝後,羅萬傑曾『蒙召人對便殿,賜給紙筆,問修練儲備四事』。羅萬傑『侃侃而談,敷陳時弊,切中時艱』。10其具體内容已不可考,但修練儲備是崇禎皇帝經常提問和下旨催問的事項,最早在崇禎九年(一六三六)。11顯然,羅萬傑的答對讓崇禎皇帝滿意,於是把其從行人司行人擢升為吏部主事(正六品)。

吏部為六部之首,有天官之稱,掌握著官員的考核和升降。明制吏部置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文選、驗封、稽勳、考功),每司各設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若干人。

羅萬傑在吏部的任職履歷,《庸庵公行狀》謂:『授吏部稽勳主事,歷文選、考功、驗封三司主事,轉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掌文選司郎中事者凡二年。』也即羅萬傑的最高職位為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從五品)12。員外郎為各司之副職,次於本司長官郎中,所以稱為副郎。

因為為官清直而且才幹不凡,羅萬傑得到吏部尚書鄭三俊的特別賞識。鄭三俊,字用章,安徽建德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八月由刑部尚書轉吏部尚書,『為人端嚴清亮,正色立朝』13。鄭三俊讓羅萬傑『掌文選司事』,即以驗封司員外郎的身份主持文選司的工作。文選司主管文官的升黜任用,是極為重要的部門。明代制度規定,京官每六年考核一次,稱為『京察』;外官每三年考核一次,稱為『大計』。明代中後期以後,這種考核往往成為政治鬥爭的焦點,在這個職位上,也會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政治旋渦之中。而崇禎皇帝又生性猜疑刻薄,這種環境讓羅萬傑很無奈。『自覺剛腸妨啟事』,『敢悵清時雨露疏』14正透露了這時他的心境。

崇禎十五年(二八四二),羅萬傑曾被任命為河南鄉試主考官。但當時河南省會開封被農民軍圍攻,河南鄉試無法舉行,只好作罷。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因為生母去世,羅萬傑再次回家守制。不料翌年明朝覆滅,清兵人關,這對於羅萬傑來說,不啻是天翻地覆的大變故。

(三)明亡以後的時期

一六四四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王朝覆滅。接著,清兵入關,很快佔領北京並定都於此。在家守制的羅萬傑,在得知噩耗之後,盡散家財,在豐順築金鼎寨,既抗亂軍,亦以抗清。當時南方尚有南明三朝(弘光、隆武、永曆)在作抗清復明鬥爭。羅萬傑與潮州士大夫黄锦、郭之奇、賴元肖、謝元汴等共謀起兵,以策應南明政權。其間曾被永曆朝廷征為右僉都御史15。一六五三年(南明永曆七年,清顺治十年),潮州總兵郝尚久起兵反清,一度聲势大振,但终於還是被清軍撲毅,郝尚久敗死。羅萬僳覺得事情已经燕可挽回,遂解散兵士,『痛哭人山』,與同時期的方以智(密之)等人一檬,走上逃禅之路。

羅萬傑先隐居於豐顺蓝田隆煙寨逸老庵,後徙到大埔坎廈的藉石庵,再駐湖寮雙髻峰之磐湖寺,以遺民自居。『三十年絕口談世事,足不履城市,雖家人父子邈如隔世。』16其實他不忘故國。一六六二年(南明永唇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其好友郭之奇殉國後,羅萬僳為郭作墓志銘,高度攒揚其『成仁取羲』的氣節。羅萬僳也拒絕揭踢縣令的『敦勤出山』,但由於大局已定,羅萬傑也舆清王朝達成某種和解。一六六〇年(庚子),其仲兄去世,以『遺孤稚弱,撫字心切』,遂稍稍『周旋塵壤間事』17,實際上结束了逃禅生涯。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六月十二日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其去世後,門人私諡為『文節先生』。

二、《瞻六堂集》内容和價值

羅萬傑『不欲以詩人文人自待』,所以『所著詩文,半不存稿』18。以古人三不朽之输來衡量,耀萬傑是不以立言為意,其平生理想,自在於立德立功,可惜遭逢世乱,生於末世運偏消,最终只能走上逃禅之路。

羅萬僳之詩文集,崇禎十四、十五年(一六四一—一六四二)之陳曾有意刊行,並請同科進士好友陳際泰為其作《序》,吴本泰為其作《引》,現載於《瞻六堂集》卷首,稻為『舊序』19。陳際泰(一五六七l一六四一),字大士,江西臨川人,其『時藝』(八股文)稱絕一時,著有《已吾集》等。陳際泰崇禎七年(一六三四)登進士,時年六十八歲。後授行人,與羅萬傑為同僚。吳本泰(一五七三—?),字美子,號梅里居士,浙江仁和人,明亡後以遺民自居,自號雨庵道人,著有《吳吏部集》等。吳本泰亦為崇禎七年進士,中進士時年已六十一歲,曾與羅萬傑同任職於吏部。兩人時有唱酬,見於詩文集之中。

但羅萬傑詩文集當時似僅編成而未刊行。隨後歷經兵燹,詩文十不存三,後來由其曾孫羅廷祥校錄,玄孫羅楨侯編輯,羅正佐刊訂,於清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刊印成《瞻六堂集》二卷。此為羅氏傳世之唯一詩文集。

《瞻六堂集》為詩文合集,分上下二卷。詩文分體編排,詩共二百首二20,文十三篇。刻本卷首有大埔饒堂序,又有沈德潛序,兩序均手寫上板。

羅氏之詩,可以『入山』為界分為前後兩期21。羅氏『入山』,在南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時年四十一)22。其前期之詩,陳際泰評為『古遠澹宕,而秀傑之氣往往引人入勝』;吳本泰則謂『其詩如九皋獨唳,深林孤芳,異香幽響,都不著人間渣穢』23,後期因『國變』,詩中自有家國之恨、黍離之悲。明代詩風不振,羅萬傑更顯得戛戛獨造。清代詩學大家沈德潛為《瞻六堂集》作序,謂『其詩真率自矢,不假藻繪,和平溫雅,沖澹希夷。格合三唐,體兼劉白。散體之外,真摯樸實,不事矜奇炫異,固風雅之正宗也』。24饒宗頤先生也謂羅萬傑詩『風格遒邁,鮮蹈江湖粗獷之氣』。25均為的評。

萬傑之文,散佚之餘,所存無多,但其中也多有痛切之語,於明清易代之際潮汕之社會,士大夫之思想與作為,多有涉及。集中《祭孫戒菴文》《祭啟孟姪文》《揭庠生謝名選暨妻陳氏妹純玉孝烈合傳》諸文,其褒揚氣節之意,時時流於筆端,溢於言表。而集外之遺文《光祿大夫行在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正夫郭公暨元配夫人林氏墓志銘》,為明末殉難的潮籍士大夫,也是羅萬傑的友人郭之奇(一六〇七—一六六二)而作,其謂易代之際,『下者抱馬足求活,至改面事人,真所謂慚負天地,空蝗粱黍而已。求之百折不回以勵其始,致命遂志以完其終,寰區五百載,廬陵信國而後,成仁取義,吾聞其語,吾見其人,孰有如吾正夫者哉?』這是封郭之奇的高度評價,也是藉以明志,寄託其忠憤之情。

萬僳之詩文,又有可與明代文献相参證者。試舉一例:集中有》新嘉驛署舊有會稽女子留题三绝,悽婉動人。予以戊寅暮春遇宿其處,則壁間之句已磨滅不可復識矣,感慨之餘仍和韻弔之》詩。新嘉驛在今山東兗州新驛镇新驛村。會稽女子之《新嘉驛题壁詩》是明末清初最有名的题壁詩,《名媛莳詩歸》《續本事詩》以及《情史類略》卷十四《情仇類·驛亭女子》均載其事。錢谦益(一五八二—一六六四)也提及此事。天啟初年,錢謙益與公安三袁之袁中道(一五七〇—一六二六)在北上途中路遇新嘉驛時,發现了壁上題詩。錢谦益作了和詩26;袁中道有《題會稽女子詩跋》,並和了三绝句题於原詩之後27。錢谦益遗在他所编的《列朝詩集》中,收載了會稽女子的詩和序。羅萬傑於崇祯十一年(戊寅)經此地時,謂『壁間之句已磨滅不可復識矣』,可資考證文献之助。28

又文集之《優婆夷行清羅八姑小傳》,提及木陳和尚之母賴氏晚年出家、木隙回鄉省母等事。木陳道忞(一五九六—一六七四)為清初著名禅師。此資料可與《山翁态禅師随年自譜》參證。29

《瞻六堂集》外之耀氏詩文,馮奉初编《潮州耆舊集》卷三十五《羅吏部瞻六堂集》,選錄文八篇,其中一篇為《瞻六堂集》所未收30。溫廷敬辑《潮州詩萃》甲编卷十一選羅氏詩作一百一十五首,其中數首為《瞻六堂集》所未收錄。饒宗頣先生跋《瞻六堂集》31,復據地方誌書補輯數首。孫淑彦先生编撰《羅萬傑詩文集》32《羅萬僳先生年譜》33 ,又續有所得,均可參考。

三、《瞻六堂集》版本

此次出版《瞻六堂集》,以汕頭市圖書館藏乾隆乙酉刻本為底本影印。乾隆刻本《瞻六堂集》傳本甚稀,流傳未廣。《明史·藝文志》未載,因修《明史》尚在《瞻六堂集》刊行之前。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陳田《明詩紀事》、卓爾堪《明遺民詩》以及清嘉慶年間順德溫汝能編《粵東詩海》,均未收羅氏詩作。光緒十四年,李星輝主纂《揭陽縣續志》,亦未見原書,稱《瞻六堂集》『若干卷,未刊』。民國李唐《豐順縣志》卷二十三《藝文》始言此書『版片存,多缺』。此書版至今尚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羅氏後裔、豐順羅舜敬家中發現,首尾殘缺已多。而汕頭市圖書館藏本卷帙完整無缺,頗為難得。

乾隆乙酉刻本《瞻六堂集》,凡遇『玄』字,皆避諱改為『元』字.;卷首《文節公傳》『崇禎』也避諱為『崇正』,但卷首饒堂序之顧寧人云云,以及卷下《祭啟孟姪文》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寧』字均未避諱,可信為乾隆原刻本。且卷首仍存沈德潛之序。考沈德潛因徐述夔『一柱樓詩案』而被追奪封銜,事在乾隆四十三年。此本未削沈序,也可證為原印本,未經剜改,洵為可貴。

此本卷下《族叔某翁八一壽序》有數字漫漶,冀望有日能覓得善本補此缺憾。

揭陽孫淑彥先生有《羅萬傑詩文集》,羅氏後人也有《瞻六堂集》點校自印本,可參考。

11[一]此據羅基恒《明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右命都御史先祖考庸庵公行狀》(载《羅氏族譜》,以下簡稱《庸庵公行状》)及出土之《羅庸庵墓志銘》。基恒為萬傑子,所言當不誤。饒宗頤先生《潮州藝文》卷十三《瞻六堂集跋》謂羅萬傑字庸庵,一名貞卿。天一閣藏《崇祯七年甲戌科進士履歷便覽》(收《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寧波:寧波出版社,二〇〇六年),於羅萬榤名下注庸庵,而非貞卿。以該害體例输,也是以羅萬傑字庸庵。其名字是否有更易,俟考。

12[二]《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履歷便覽》謂萬傑生於己未年,當即萬暦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若此,則其中舉人時僅十二歲,僅十六歲中進士,似不大可能,-a-Isg。

3[三]康熙《上杭縣志》卷十二記有典史羅宗仍,谓相傅為揭陽進士羅萬傑之祖。其名與记載不合,俟考。

4[一]羅基恒:《庸庵公行狀》。

5[二]羅基恒:《庸庵公行狀》。

6[三]《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履歷便覽》。

7[一]談遷:《國榷》卷九十三『崇禎七年三月辛丑』條,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第五六三三、五六三四頁。

8[二]《明史》卷七十四《職官志三》。

9[三]《庸庵公行狀》『丁丑,服闕,選授行人司行人』。考《羅氏族譜》,萬傑之父卒於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四月。古代守制三年,實只二十七個月。則崇禎九年八月萬傑已守制期满,不應十年始服闕。又考《明史》卷一〇三《諸王世系表》及卷一一九《列傳第七英宗諸子吉王見浚傳》,末代吉王繼藩在崇禎九年,萬傑以行人出使吉藩,當在崇禎九年。吉藩實在湖南長沙,《庸庵公行状》謂萬傑『為行人者凡四年,中間使江西、湖廣者凡二差』,誤以為吉藩在江西,後人遂沿其誤。

10[四]羅基恒:《庸庵公行狀》。

11[一]談遷:《國榷》卷九十五崇禎九年四月丁丑『令有司務修練儲備』。

12[二]現存於潮州市潮安縣庵埠薛一村薛氏家廟羅萬傑所撰之《心田薛公祠記》碑刻,其結銜也為吏部驗封司具外郎,可參證。

13[三]《明史》卷二五四《鄭三俊傳》。

14[四]《瞻六堂集》卷上《署中感事呈吳梅里》。

15[一]參溫廷敬:《明季潮州忠逸傳》卷二《羅萬傑傳》。

16[二]羅濬:《文節公傳》。

17[三]羅基恒:《庸庵公行狀》。

18[四]羅基恒:《庸庵公行狀》。

19[五]吳《引》明言作於壬午(崇禎十五年)冬。

20[一]總目誤為一百九十首,後人多襲其誤。

21[二]《瞻六堂集》之詩,凡『入山之後作』皆有標明。

22[三]溫廷敬:《明季潮州忠逸傳》『羅萬傑』條下謂:羅氏人山,實在尚久兵敗之後,蓋至是而潮無恢復之望:水曆事也不可為矣。

23[四]見本書卷首《舊序》。

24[五]文載《瞻六堂集》卷首。

25[六]《潮州藝文志》卷十三《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26[一]《新嘉驛壁和袁三小修題會稽女子詩》,《牧齋初學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27[二]袁中道:《珂雪齋集》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三九三頁。

28[三][日]合山究:《明清女子題壁詩考》,载《日本學者論中國古典文——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纪念集》,成都:巴蜀書社,二〇〇五年。書中封這首詩征引了很多资料,卻未提及羅萬傑這首詩。

29[四]《山翁忞禅師隨年自譜》收《三编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束人民出版社,二〇一〇年。

30[五]文即《光祿大夫行在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正夫郭公暨元配夫人林氏墓志铭》。

31[六]《潮州藝文志》卷十三《集部别集類·瞻六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32[七]《羅萬傑詩文集》,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二〇一〇年。

33[八]《羅萬傑先生年譜》,香港:天焉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