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一)姓的由来
1.您贵姓
中国人第一次见面总要问: “您贵姓?”见面先问姓,这是中国人的见面之礼。有个相声段子,甲问: “您贵姓?”乙答: “我刚吃完。”这是相声的幽默,实际上谁也不会那样回答的。不过,假如问您一个问题: 姓是怎么来的? 您就不一定能说得出了。
姓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从 “姓”字说起。
姓 xìnɡ 本义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小篆作形,从女从生,生亦声,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 ‘天子因生以赐姓。’”意思是: “一个人所出生的那个母系。古代神圣的母亲,与天神感应而生儿子,所以称为天子。字形采用女、生会意,生也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 ‘天子根据诸侯的出生背景给诸侯赐姓。”《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 “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依照他出生的地方赐予姓,分封土地给他,又赐给他氏名。”《白虎通义·姓名》: “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意思是: “姓就是出生,跟一个人的出生有关。人是禀受了天地之气才出生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代洪迈《容斋三笔·汉人希姓》: “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脱遗。”清代恽敬《得姓述》: “明洪武中,吴沈纂天下姓,得一千九百有奇。”
汉字是意音文字,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它的意思来。 “姓”是由 “女”和 “生”两部分构成的,把它们的意思汇合起来就是:女人所生。也就是说,姓的产生跟女人有关。最早孩子的姓是由母姓决定的,母亲姓什么,孩子就姓什么。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时代泛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 10 万 ~1 万年,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在这一时期,女性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是按女性来继承的,子孙归属母亲。这一时期的婚姻形式叫作群婚制,它是指原始社会中一个范围的一群男子与另外一个范围的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群婚一开始的时候是族内婚,一个氏族内部兄弟姐妹互为夫妻(伏羲和女娲为兄妹婚,就属于族内婚),后来演变为族外婚。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群婚制下,孩子随母亲生活,随母姓,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这种婚姻形式下,小孩即使想知道生父是谁,也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讲,就算知道了生父是谁,孩子也不可能随父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处于支配地位,孩子归母亲所有,而男性地位低下,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孩子不可能随父姓。《吕氏春秋·恃君览》: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意思是:“以前远古时期,那时候没有国君,百姓们聚居在一起,他们只知道母亲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戚、兄弟、夫妻、男女的区别。”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号》也说: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两部书说的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
旧石器时代生活场景
母系氏族公社
据《春秋》 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姬、姒、子、风、嬴、己、任、姞、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共 22 个。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 30 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 50个。在这些姓中,我们会发现有近半数带有女字旁。因此,人们推测,姓的产生最早当在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2.姓的来源
我们一出生就有了姓,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最初的姓是怎么来的呢?
(1)图腾名称。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在人类姓氏系统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类同现象: 人们常以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一些非生物名称为姓。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类同的文化特点: 姓氏与原始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 “totem”,意思为 “它的亲属”、“它的标记”。由于远古时期的人们缺乏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因而不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原始人的固有观念中,本氏族人都源自某种特定的物种———某种动物或植物。本氏族与某种特定的动物或植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某种动物、植物便成了这个氏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人类最初的姓氏很多源于图腾崇拜,这是华夏姓氏与外国姓氏共有的特点。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原始先民们无法弄清楚自身和氏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便以为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有某种特殊关系。于是,人们便把这种特殊事物奉为氏族崇拜的祖先,顶礼膜拜。正是这个原因,远古有不少氏族干脆就用图腾作为氏族的名称了。随着历史长河的积淀和文化心理的过滤,大多数图腾转化为民族的姓氏。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的《图腾崇拜的规则》中说: “氏族及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这里所说的 “名字”,就是后来的姓氏。在今天世界各民族中,有不少姓氏都源自古老的图腾。英美常见的姓氏雷切尔是母羊的意思,德博拉是蜜蜂的意思。葡萄牙的姓氏拉波孔是狐狸的意思,洛博是狼的意思。同样,日本的龟、熊、虎、猪、鹤等姓也都源自动物图腾。这种 “图腾姓氏”的现象,揭示了人类姓氏文化的类同性。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资料,中国许多民族的姓也是由图腾名称演变 而来 的。中国的 龙、马、牛、羊、猪、凤、龙、蛇、梅、李、桃、花、叶、林、山、河、水、云、沙石、皮、毛等姓都当源自同名的图腾。风姓源自凤凰鸟图腾,在甲骨文里 “风”都写作 “凤”,伏羲姓风。满族的古姓多为图腾名称,如萨克达(野猪)、尼玛哈(鱼)、钮祜禄(狼)、绰罗(桃子)。碧罗雪山的傈僳族共有 24 个姓,多源自图腾名称,如鼠、牛、虎、兔、龙、蛇、马、羊、鸡、狗、猪、猴、鸟、熊、鱼、麦、稻、黍、青菜等。白族过去也以图腾为姓,以虎为图腾的便姓虎(白语为 “腊波”),以鸡为图腾的便姓鸡(白语为 “介耻”),以鱼为图腾的便姓鱼(白语为 “吴茨”),以海螺为图腾的便姓海螺(白语为“庆”或 “翟”)。后来,由于白族和汉族交往频密,他们看到汉人大都姓李、王、张等,不见有姓虎、姓鸡的,怕被人耻笑,于是姓虎的便改姓何、和、胡、鲁、木等,姓鸡的改姓金、姬、纪、奚、王、高、黄或其他姓,姓鱼的改姓余,姓海螺的改姓翟或施。也有一些地区的人,仍坚持以虎、鸡、鱼和海螺为姓。(张旭:《白族的原始图腾虎与鸡》,《大理文化》1979 年第 4 期;张锡禄:《白族姓名初探》,《民族学研究》第 5 辑)
龙 图腾
太阳 图腾
(2)出身缘由。
有些姓源自出身缘由。
夏人姓姒,是因为 “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 “姒”与“苡”音近,夏人便以姒为姓。《字彙》: “姒,又姓。禹母吞薏苡而生,因姓。”
大禹
薏苡
商人姓子,是因为商人的祖先契,为其母简狄吞食了燕卵后怀孕所生。动物的卵又称 “子”,因此,商人以子为姓。这个故事写在了《诗经》里,《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也有相似的记载,《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
简狄
周人姓姬,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后稷,是其母踩了天帝的足迹后怀孕所生。“姬”与 “迹”音近,故周人以姬为姓。这个故事《诗经》也有记载,《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夜郎国遗址
夜郎国的姓也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有一天,一个女子在水边洗衣服,有一段三节长的竹子漂到她脚下。她听到里面有哭声,剖开竹子一看,有一个男婴,于是把他抱回家抚养。男孩长大后,文武全才,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后汉书》对此事的记载很详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
(3)居住之所。
有些姓源自居住之所。
神农氏就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姜水河畔,故而以姜为姓。《说文》: “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意思是: “神农氏居住在姜水边,用姜作为姓氏。”《帝王世纪》也说到这件事: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
神农氏
姜水
黄帝因居住在姬水,所以以姬为姓。《说文》: “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意思是: “黄帝居住在姬水之畔,便以姬为姓。”黄帝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姓姬。
黄帝
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
姚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虞舜因为居住在姚墟,因而以姚为姓。《说文》: “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山海经》曾记载有 “三身”之人,姓姚。《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帝王世纪》也记载了姚姓由来: “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
虞舜
姚墟遗址
(4)吹律定姓。
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代圣人兴起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什么,于是就依据吹奏出的不同声律来确定自己的姓氏,以区别于其他的族姓。《白虎通义·姓名》: “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汉书·京房传》也有相关记载: “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 “吹律定姓”之法? 最早记录此事的都是汉代的著作,且言之凿凿,似有此事。但仔细分析,又语焉不详。吹律定姓者为圣人,普通人是否有这种资格呢? 吹奏什么乐器,吹奏出来的声音如何跟汉语的读音联系在一起? 定姓的具体规则是什么? 定姓记的是其家族,可否作为普通人的姓氏呢?这些都不得而知。《汉书》甚至说到,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他为什么要自改其姓呢? 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 是根据什么 “律”推定的呢? 这些实在让人一头雾水。就现有资料来看,我们还是比较怀疑这种定姓的方法的。
3.姓的作用
姓的第一个作用是 “明世系”、 “别种族”。姓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已经形成,其作用就是便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
姓的第二个作用就是 “崇恩爱,厚亲亲”。不少民族的传说资料所反映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各姓往往出自同一祖先,但各民族相互帮助的义务一般只限于同姓内部,各姓之间却往往因血亲而互相残杀。《国语》上说,黄帝炎帝为兄弟,长成后异德,所以异姓; 又云 “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两相 “用师以相济”,这是 “异德之故”。这表明姓在较早时是为了 “崇恩爱,厚亲亲”,一旦用姓将子女区分开后,他们便可能互相残杀,不再是兄弟了。
姓的第三个作用是 “别婚姻”。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说: “人所以有姓者何? 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西周之前,同姓男女成婚是不被禁止的。西周时开始明确规定禁止同姓男女结婚。《魏书·高祖纪》载: “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那时不允许同姓男女结婚是有原因的,古人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这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这种经验显然是正确的。同姓不婚之事在《左传》、《国语》里都有记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另外,古人还认为,同姓男女结婚是违背人伦的,是禽兽行为。《通典》就把同姓嫁娶看作如同禽兽之所为。《白虎通义·嫁娶》: “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同姓成婚被看作乱伦的行为,所以是要禁止的。
从周代以后,各个朝代都制定了同姓不婚的规定,有的还形成了法律条文。凡是触犯该项法律者,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有的会被体罚,有的会被判刑,还有的会被勒令离婚等。唐代的法律就很严厉。《唐律·户婚》: “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宋代法律与唐代法律相同。元代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典章》明确规定: “同姓不得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为始,以前者准已婚为定,以后者依法断罪,听离之。”明清时期的法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清末时对于同姓不婚的规定变得更加合理化了,只禁止同宗结婚。
4.古代女子称姓的方式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女人的姓(平民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就显得特别重要。上古女子未出嫁时,一般要在姓之前加上伯(孟)、仲、叔、季排行,如伯姬、孟姜、孟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后,女子称姓的情况较为复杂。
①在姓之前加上自己的国名或者氏。例如:
秦嬴———嬴姓,秦国之女。燕姞———姞姓,南燕国之女。齐姜———姜姓,齐国之女。陈妫———妫姓,陈国之女。郑姬———姬姓,郑国之女。国姜———姜姓,国氏之女(国为氏)。季姬———姬姓,季康子之女(季为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国名。例如:
息妫———息侯之妻; 息,国名。江芈———江侯之妻,楚成王之妹; 江,嬴姓封国名。芮姜———芮伯万之母; 芮,国名。
③嫁给别国卿大夫的,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氏或邑名。例如:
孔姬———卫卿孔圉之妻,孔为其丈夫之氏。秦姬———鲁大夫秦遄之妻,秦为其丈夫之氏。赵姬———晋卿赵衰之妻,赵为其丈夫之氏。季姒———鲁卿季公鸟之妻,季为其丈夫之氏。棠姜———齐棠邑大夫棠公之妻,棠为其丈夫封邑之名。
④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字,排行字之前又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例如:
宋伯姬———宋共公夫人,姬姓; 宋为丈夫的国名,伯为排行字。杞叔姬———杞伯之妻,姬姓; 杞为丈夫的国名,叔为排行字。鄫季姬———鄫国国君之妻,姬姓; 鄫为丈夫的国名,季为排行字。
⑤死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穆姬———晋献公之女,秦穆公夫人,姬姓; 穆为其丈夫之谥号。武姜———郑武公之妻,姜姓; 武为其丈夫之谥号。文嬴———晋文公之妻,嬴姓; 文为其丈夫之谥号。定姒———卫定公夫人,姒姓; 定为其丈夫之谥号。文姜———齐襄公之妹,鲁桓公之妻,姜姓; 文为其本人之谥号。敬嬴———鲁文公之妃,嬴姓; 敬为其本人之谥号。齐归———鲁襄公之妻,归姓; 齐为其本人之谥号。
另外,有在姓之前加 “王”字或 “公”字的,表示娘家或夫家崇高的社会地位。例如,王姬,表示自己为国王之女, “王”表示其父家为天子。王姚,周庄王之妾,姚姓, “王”表示其夫家为天子。公姒,姒姓,“公”表示其夫家为 “公”的贵族。还有在姓之后加 “氏”字的。例如,姜氏,表示姜姓女子。嬴氏,表示嬴姓女子。妫氏,表示妫姓女子。
孟姜女
武姜
5.远古的姓
据学者们统计,《春秋》有风、妫、姬、姒、子、嬴、己、任、姞、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 22 个姓,这些是中国很古老的姓(中国远古时期的姓当然不止这些,只是由于资料所限,记录在籍的不是很多)。后代许多姓氏都是由这些姓发展演变而来的。
风 fēnɡ 本义为空气流动的现象。甲骨文作形,籀文作形,小篆作形,从虫,凡声,形声字。《说文》: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意思是: “风,八方的风。东方的风叫 ‘明庶风’,东南的风叫 ‘清明风’,南方的风叫‘景风’,西南的风叫 ‘凉风’,西方的风叫 ‘阊阖风’,西北的风叫 ‘不周风’,北方的风叫 ‘广莫风’,东北的风叫 ‘融风’。风动虫生。所以说虫生八日而化。风字以虫为形旁,以凡为声旁。”
风,后来成为姓。相传伏羲氏就姓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意思是: “任、宿、须句、颛臾,都是风姓国家。”战国时期《竹书纪年》: “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意思是: “太昊帝庖牺氏(伏羲),风姓,在燧人氏时代有巨人的足迹出现在雷泽,华胥(伏羲之母)用脚踩踏它,于是就有了身孕,在成纪生下伏羲。”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 “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风姓后来衍生出程、凌、包、栗、东等姓。风后、风章都是风姓历史名人。虽然当今中国风姓人数不多,但在北京、上海、昆明、重庆、香港、台湾等地,都有风姓分布。
伏羲
风后
姜 jiānɡ 本义为水名,姜水。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小篆作形,从女,羊声,形声字。《说文》:“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意思是: “神农氏居住在姜水,于是以姜为姓。姜字以女为形旁,以羊为声旁。”《国语·晋语四》: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意思是: “黄帝在姬水长大,炎帝在姜水长大。”韦昭注: “姬、姜,水名。”
姜,后来成为姓。《尚书·舜典》: “帝曰: ‘咨! 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 ‘伯夷。’”意思是: “虞舜说: ‘啊! 四方首领,有谁能为我主持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三礼呀?’大家都说:‘伯夷。’”伯夷,臣名,姜姓。《史记·陈杞世家》: “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意思是: “(他大概会取代陈国而自己据有国家吧? 不是在陈国,大概是在别的国家吧? 这事不会发生在他本人之世,大概是发生在他子孙之时吧?)如发生在别国,一定是在姜姓国家。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史记正义》: “女乘羊故为姜。姜,齐姓。”《史记集解》: “引杜预曰: 姜姓之先为尧四岳也。”
姜姓有许多历史名人: 周代的姜子牙,三国时期的姜维,南宋的姜夔,明代的姜立纲,清代的姜宸英等。
姬 jī 本义为水名。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小篆作形,从女, 声,形声字。《说文》: “姬,黃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 声。”意思是: “姬,黄帝居住在姬水,后来以此为姓。姬字以女为形旁,以 为声旁。”《国语·晋语四》: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意思是: “黄帝在姬水长大,炎帝在姜水长大。”韦昭注: “姬、姜,水名。”
姬,后来成为姓。《史记·三代世表》: “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意思是: “尧知道后稷贤良有才能,任命他做大农,并赐给他姬姓。”南朝宋宗炳《明佛论》: “今黄帝、虞舜、姬公、孔父,世之所仰而信者也。”意思是: “现在的黄帝、虞舜、姬公(周公姬旦)、孔父(孔子),都是世人所景仰而信奉的人。”唐代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 “姬孔之教,与日月以悬天。”意思是: “周公姬旦、孔子的教诲,如同悬在天上的日月。”宋代欧阳修《回贺李待制柬之启》: “学探姬孔之渊源,世济皋夔之德业。”意思是: “探究周公、孔子思想的渊源,研究皋陶和夔的德行。”
姬姓历史名人很多,如颛顼、帝喾、姬昌、周公、晋文公、商鞅、姬敏、姬际可等。
颛顼
姬昌
姒 sì 本义为古代兄弟之妻年长者。金文作形,小篆作形,从女,以声,形声字。《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意思是: “古代两个女子嫁给同一个男人为妻,年长的叫姒,年幼的叫娣。”
姒,后来作为姓。《诗经·小雅》: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意思是: “赫赫镐京正兴旺,褒姒一笑灭了它。”注: 姒,姓也。《史记·夏本纪》: “禹为姒姓。”
子 zǐ 本义为幼儿。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小篆作形,像幼儿之形,象形字。《说文》: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子,从巛,象发也。”意思是: “子,在十二地支之中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 ‘子’作称呼。字形像幼儿的形象。古文采用巛作边旁,巛,像幼儿的头发。”
子,后来作为姓。《康熙字典》引《史记·殷本纪》: “契(xiè),母吞鳦(yǐ)子而生,故曰子氏。”意思是: “契(商的始祖)的母亲吞食了燕卵而生了他,所以姓子。”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三》载: “子氏,帝喾之子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汤有天下,微子基宋,世为子姓,或以为氏。”
子还可以构成复姓。《左传》就有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