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外事工作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外事工作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形势下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全面发展,外事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广度到深度都有自身的特色。
(一)内容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形成了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第一位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构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多元外交。具体内容如下:
1.政治目标
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第一位。在国际事务中,对关乎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保持坚定立场,毫不妥协。对涉及我国重大利益的问题,要态度鲜明,积极参与,力争主动。
2.互利共赢的经贸战略目标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争取和维护我国的正当经济权益;发展对外贸易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服务贸易比例,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3.文化战略
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创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以此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协调,兼收并蓄。
4.区域与城市之间
从地方社会领域方面的对外交流来看,通过各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友好交往,在文化教育、体育、艺术、卫生等诸多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先进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活跃当地在这些领域的活动,增进城市人民之间的了解,宣传和提升城市形象。
5.安全环境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是第一安全目标。防范国际国内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涉外安全威胁,是我国外交在安全方面的主题。
6.外事服务与保护
保护我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公民服务,依法维护我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华侨华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二)格局多层次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国家层面的利用重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整体安全、整体形象,以及整体国际地位的目标上,地方政府的利用重点集中在经济目标上,如吸引外资、促进出口、促进旅游等,并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层面的国际资源利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互补、互促与互动关系,是在中央主导之下的合作共赢关系。
国家外事主要集中在国家主权、国家形象、国家地位、国家话语权、国际援助、国际影响力上。与此相关的外事主要有经济、科技、国防、交通、通信、信息、能源实力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以及与国家外交相关的各项外交资源,驻外机构的组织资源,经济、贸易体制和政策资源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融入全球化发展历程。所以,地方政府的外事活动迅速增加。地方政府外事拥有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形成的地域品牌、教育科技创造的人力资源、政府体系延伸的行政资源,尤其是拥有由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带来的市场容量资源和合作机会资源等等,因此,地方外事比国家外事表现得更丰富、更具体,而且各地区之间的表现不同。
(三)形式多样化
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环境等不同目标的需要,外事方式越来越多样。外事利益的多方化使多方利益代表者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外事活动,形成了外事活动参与者的介入多样化。外事形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地方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各省区市对外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扩大国际友好城市网络,拓展地方对外文化交流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我国地方政府与国外地方政府之间的官方来往和友好城市之间的民间来往大大增加,构成了地方政府外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放、立体的地方政府外事局面。
外事部门分为政府和民间。政府主要是为完成某一涉外工作所能调动和整合的人、财、物力量,按其范围可分为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包括中央外事部门、地方政府外事部门、我驻外使领馆、新闻机构。另外还有侨务、旅游、公安、外宣等。民间力量可分为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体育团队。另外还有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团等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外国驻华使领馆、跨国公司驻华机构、外国专家、国际友好城市中间组织等。从以上的分布可以看出,外事的统领集中在中央,主要负责外交外事战略,外事工作指导思想、原则、政策、规范的制定,以及对地方政府外事工作的指导。外事的执行和操作力量主要分布在各地。
二、政府外事工作
外事工作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人大、政协、党派、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外事部门的职能是贯彻执行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涉外法规以及党委、政府关于外事工作的指示和决定,提出制定本地区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建议;审核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报请政府审批的外事文件;检查本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和涉外法规的情况;协调本地区的重大外事工作和涉外活动;负责处理或协助处理重大涉外事务;归口管理本地区因公出国事务;审核、承办本地区因公出国团体、人员的组团和在国外的活动情况;管理并承办本地区邀请(除旅游、经贸外)外国相应人员来访的具体报批事宜;负责组织接待来本地区访问的国宾和其他重要外宾;接待来本地区进行公务活动的外国驻华外交人员;统筹安排本地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人的外事活动;管理本地区与外国友好城市及其他结好单位的交往活动,办理对外结好的报批手续;指导本地区民间对外交往工作;管理到本地区采访的外国记者,指导本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外国记者采访活动安排。
三、地方外事工作
地方外事是国家对外事务的组成部分。外事工作大权在中央,地方外事工作服从国家外交大局,为地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承担重要职责。地方涉外事务的主体、客体、内容三因素中任何一种涉及海外关系的都属地方外事。地方外事具有官方和民间双重属性,又具有掌握政策、信息灵通、手段和资源多样化等优势,可以采用“以民促官”、“以地方促中央”、“以官便民”等方式,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地方外事工作日益活跃,范围不断扩大,任务明显加重:①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对外交往、交流、合作的空间和舞台,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②建立地方、政府间高层双边或多边的磋商机制,加强沟通和对话,达到友城间行为和利益的一致,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③建立对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会议约定或协议,研究讨论实质性合作与交流项目,推动合作的具体落实。
国家外事多层格局的地方实现,主要体现在地方外事的职能、任务的完善和加强,这使地方外事优势得到更大发挥,更好地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地方外事在服务中央总体外交大局的同时,兼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外事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外事更加活跃,形式更为多样,发挥作用更为显著,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外事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统一领导”,是指外交大权在中央,外事工作授权有限,这是外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各地区、各部门外事工作必须服从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服从中央对外工作总体部署。“归口管理”,是指需要统一安排和综合平衡的外事事项,按业务内容和性质,分别由有外事权的各地区、各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综合管理,重大或规定需报中央、国务院的事项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归口管理和审批。“分级负责”,是指对外交往按其重要性和业务分工由各地区、各部门负责,由有外事权的部门指导、管理、监督本地区、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涉外事务,实行上级管下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协调配合”,是指各地区、各部门间加强横向协调与配合,整合各种外事资源,对外形成合力,更好实现政策目标。“统一领导”是核心和前提,“归口管理”和“分级负责”是基本途径和方法,“协调配合”是必要保障。
多年实践表明,现行外事管理体制和模式总体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可以保证我国各项对外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1.统一领导原则
外事工作无论大小,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形象,事关重大,各个单位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统一口径对外表态。各个单位的外事工作,都是国家外交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外交关系、外交方针政策的体现。所以,各个单位在处理外事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在外交部门的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步调进行,不允许各自为政,自定“土政策”,自搞一套。“党管外事”的原则,是地方人大外事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地方人大外事工作必须自觉坚持和接受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要有大局和全局意识,既要加强对本地区人大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也要把本地区人大外事工作放在地方外事甚至全国外事大局中来认识和部署。做好外事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原则问题、政治问题、方向问题,不能有半点含糊,不能有丝毫动摇。
2.为对外开放服务原则
要坚持原则,服务中心,有大局意识。按照中央关于外事工作“依靠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方针,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对外交往、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切实把外事工作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融入通关、通道、开放平台、发展环境建设中,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助力,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平等对待原则
我国提倡并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各国争端。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要体现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的原则,对各个国家都应该以礼相待。尊重各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既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卑躬屈膝。不做任何有损于国格人格的事。
4.内外有别原则
对外交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外宾无论身份高低,不分国籍与民族,都要热情友好,文明礼貌,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范;但又要注意内外有别,尤其是机密事项和不宜对外宣传的问题,未经批准,不得向任何外宾泄露。外交部等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外事部门应加强涉外工作协调与联动机制、应急工作机制,完善中央、省级、地级和县级四级外事体制建设。
5.注重实效原则
所谓注重实效,是指在对外交往的接待工作中,要热情友好,照顾周到,讲究文明与礼仪,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过分注重排场,不铺张浪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外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外事工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迎来送往,也不为外事部门所独有。各个地方、各个部委、各个机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社团协会等都通过自己的渠道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并多设有专门的涉外部门和人员。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不断提高外事部门服务本地区改革发展、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大局的能力,围绕中心,急政府和上级部门之所急,将外事工作的“软”成绩转化为“硬”实力,通过“有为才有位”提高自身话语权,展示外事部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涉外统筹协调和归口管理职能,在外事活动中率先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精简工作人员,压缩出访天数,高效、节俭地完成各项外事工作。
本着勤俭办外事的原则,一是规范接待来访的住宿标准;二是严格控制宴会标准,宴请时不上高档菜肴,尽可能根据来访国家饮食文化有针对性地安排饮食;三是打破常规思维,增强外宾访华日程设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安排外事活动。
五、学习外事工作实务的意义
外事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1)外事的发展进程与深刻变化,既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体现,也反映着国家的发展和软实力建设的客观诉求,外事工作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民族国家间综合实力或软实力的竞争,主权国家的文化利益彰显,文化外交已成为国家外交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通过国际交往,加强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增进理解与共识,为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和国家总体外交贡献力量。
开放、转型、变革、调整是世界形势的主基调。国际体系深刻变革,如何加强全球治理成为各个大国愈加重视的重大课题;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多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外部环境,应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各级各地对外交往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各级各地对外交往工作应按照中央外交工作的总思路和总布局,把握并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我国应通过开展互访、举行机制交流、运用多边政治舞台等方式,宣传介绍我国发展道路、阐述我国方针政策和立场观点、交流治国理政和立法监督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全方位开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工作的主要目标。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和双边关系等领域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应探讨应对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内外形势变化,进一步提高对外交往的能力,立足于国内,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脉搏,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有益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学习外事工作实务可以掌握规范的外事管理工作,可以推进外事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事工作应不仅仅局限于外事部门,而应全体参与到外事活动中,“外事”为“内事”服务。外事部门要定位自己的部门职能,界定工作重点,以适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新时期对地方外事服务产生了新需求,外事部门应转变传统职能定位和服务理念,借鉴成功经验,不仅注重政治目标,而且还要重视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实现中央和地方的双赢。开展外交战略和方针政策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跨部门重大涉外问题。加强对外事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加强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科学管理。研究外事服务工作是当今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3)传统的各部门外事机构是外事活动的唯一主体,是外事工作的归口部门,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事工作不再仅仅是“迎来送往”,外事部门由传统的服务部门向职能部门转变,各个层级的国际化当是日常工作和职责的必要组成部分。外事渗透各个单位,不仅仅停留在高层,要营造“全国办外事”的氛围。外事部门由服务部门变为“外事归口管理部门”,协调、策划、督办各个层级的外事活动,从过去单纯的办事服务职能,逐渐转变为组织协调管理职能。我国外事机构只有在国际交流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化被动为主动,逐步调整国际交流模式,才能把合作伙伴升级,把合作范围拓宽,把合作项目变多。外事服务能力的强大,不仅有利于我国大国地位的巩固,而且有利于地方的能动发展;实现专业与分工,充分利用外事资源,有效推动中央和地方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4)外事工作当然是领导亲自出面的,例如外事接待、商务洽谈或签订等等,但许多组织联系工作、准备文件等具体事务,则是由涉外秘书部门负责的,即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有外事部门,涉外秘书也要辅助领导做好外事工作,当好领导的助手,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对于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和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涉外问题,应加强统筹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对外和相互矛盾、力量抵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好外事工作实务,对做好外事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5)进入新的世纪,外事工作日趋重要。本课程是了解中国特色对外交往、认识世界的窗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为涉外工作人才队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为外事工作建设储备力量。
总之,外事工作对开阔国际视野,把握内政外交的联系,以及提高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对外事工作概念的认识。
2.做好外事工作有什么意义?
3.以你所在的省的外事办为例,说明地方外事工作的特点。
4.做好外事工作应坚持哪些原则?
[1] 肖佳灵.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国际观察,2008(2):14.
[2]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