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理论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Meme(模因)一词肇始于1976年,Dawkins在其出版的一本名叫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的小册子中首度创用。此后,该词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使用。2012年,在美国著名的Merriam Webster's公司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词汇”(Word of the Year for 2012)[1]中,meme赫然在列,可见该词已经发展成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词汇之一。

Meme这个貌似生僻的单词,怎么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词汇呢?这自然是与模因本身的魅力分不开的。作为基因(gene)的文化对等物,模因广泛存在,对文化传播、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吸引了无数人文社会学者的高度关注。2006年,国际著名的Elsevier出版公司推出了由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家Keith Brown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2版)(Encyclopedia of Language&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2]。这部多达14卷、共11 000多页、3 000多篇文章的巨著,在初版(共10卷,5 600多页,1994年问世)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反映当代语言和语言学发展的论题。这部被誉为涵盖所有与语言及语言学有关论题的大百科全书,就新增一篇论述meme的文章作为词条,该词条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Powell教授撰写,内容涉及模因的定义、模因与基因的异同、模因论的研究现状等。该条目的设立表明了模因论已被正式列入与语言和语言学有关的课题,为研究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概括地说,国外模因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现象发现阶段,以牛津大学动物行为学家 Richard Dawkins(1976) 的著作 《自私的模因》 的出版为标志,该书使得人们意识到生物学理论可移植到社会科学的世界。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Dennett (1995) 为代表的信息观把模因看作一种信息图式,认为人的大脑就是由很多模因构成的,这种模因可以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

第二个阶段为学科确立阶段,以Susan Blackmore(1999)的《模因机器》为标志。她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模因作为思想形式的描述上,而是把重点转向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上。专门刊登模因研究成果的杂志《模因论杂志》(Journal of Memetics)于1997年问世,标志着相关学科进入成熟期。

第三个阶段为应用拓展阶段。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运用模因论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Gatherer(2001)运用模因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Kate Distin(2005)基于其博士论文,出版了著作《自私的模因》,认为模因论可以为语言的起源以及运用提供新的诠释。至此阶段,模因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各个领域,但在具体的语言研究及语用研究方面的探索并不多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研究者并非都来自语言学界。

2008年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会议的举行标志着国外模因研究进入第四个阶段——科技模因阶段。Susan Blackmore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论点:人类已经产生出一种新的模因——teme,其传播方式是通过技术和发明本身来保证自身的存活。模因地图(meme map,MM)是模因论发展中的一个新成果。

国内学界关于模因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引进及应用两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在引进模因理论的同时,还十分关注该理论的应用。何自然率先引介、探讨语言模因现象。1999年,他与香港理工大学吴东英、陈瑞端、黄子程等合作,先后撰文讨论了社会媒体中的汉语模因形象。2003年,他与何雪林合作探讨了中国社会用语(如广告、报刊、店铺命名等)中的语言模因,首次在国内提出语言模因论(何自然、何雪林,2003)。夏家驷、时汶也在同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模因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语言研究中的应用。2005年,何自然、谢朝群(2005)更明确地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语言中的模因是通过词语来表征的,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的说法。由此,语言模因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探讨开始吸引更多中国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且长盛不衰。下表是2003年以来国内语言模因研究论文发表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基于2013年8月25日在CNKI以“模因”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共获得573篇含该关键词的文章):

国内2003年以来语言模因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表

(meme这一术语还会被译成“谜米”等。以“谜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CNKI上获得10篇含该关键词的文章)

还有部分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的博士学位论文。关于语言模因的研究也进入较高层次的立项范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就列有“基于大规模社交媒体的汉语模因传播机理量化研究”的招标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中,也有“语言模因论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习得影响的探究”的资助课题。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相关话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多个方面:第一,对meme术语的界定与翻译;第二,对模因理论的引进;第三,模因理论的应用,具体又包括: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②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③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④在修辞研究中的应用;⑤在广告语言研究中的应用;⑥在公示语研究中的应用;⑦在交际研究中的应用;⑧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⑨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⑩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总体来看,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注重模因理论发展,解决了语言模因的界定、分类、属性描写等问题,为语言模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大多数研究偏重现象的描写,对语言模因的实质性问题(如语言模因的形成与传播、语言模因的意义与理解、语言模因的修辞机制等)缺乏充足的探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