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英国牛津大学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Richard Dawkins 于 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Dawkins大胆地假设,人类文化中也存在一种类似基因(gene)的基本遗传单位——模因,才使某一文化得以继承与传播。这一假设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研究者开始对模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关于模因的理论——模因论(memetics),即关于模因这个文化信息表征单位及其系统的复制、传播和演变机理的系统思想。美国EBSCO学术期刊数据库日前已经将专门研究模因论的网上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metics全文收录,模因概念及其相关学说已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线,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模因与语言有密切关系。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其存在必须依赖各种载体,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而模因及其变异形式在语言中的复制和传播也有利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2007:150)因此,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语境经常内嵌于语言模因之中。语言模因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催生社会实践的潜在动力。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已有模因进行重复使用,还可能在此基础上类推出新模因。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模仿和使用,那它必然逐渐被人遗忘并走向消亡。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很重要的一个支撑就是人们掌握了语言。语言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提供了载体。正因如此,模因论将语言模因视为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进化的机制所在。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会反复使用语言模因,是因其所承载的信息富有历史文化或科技因素,从而具有传播意义。Distin(2005)指出,既然语言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模因论能够也应该对语言起源和语言使用问题做出新的解释。然而,模因论与语言之间的界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何自然、何雪林,2003;何自然,2005;何自然、谢朝群,2005;陈琳霞、何自然,2006;蔡少莲,2006),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为此,本书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语言模因进行更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应用考察,旨在深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展示模因论的强大解释力。
为了深入推进语言模因论的研究,2012年秋季,何自然教授领衔成立了语言模因论研究小组,核心成员分布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福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全国十多所院校。该研究小组每个月定期举行一次研讨会,同时还开通了网络即时沟通平台,以便成员们各抒己见。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小组成员都发表或出版了相关成果,现将这些成果与新近研究发现整合汇集于本书中,呈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由何自然、陈新仁负责策划、设计、修改和统稿,全书由10章组成,参与各章编写的人员有何自然(前言,第1、2、9、10章)、陈新仁(前言,第1、4、5、6、10章)、李捷(第2、4、10章)、戴仲平(第3章)、王玉丹(第4章)、王毅圆(第5章)、陈露(第6章),马萧(第7章)、陈顺意(第7章)、常新萍(第8章)、庄美英(第9章)、邓景(第9章)。另由陈新仁整理了全书的参考文献;王毅圆、陈露、李梦欣、王甜甜等帮助校对书稿。
在成书之际,我们首先要感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教授,是他引导我们从事模因论的研究,并得到他的慨允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桂教授作为模因论的一位热心支持者,更是站在模因论研究的前沿。他在序言中对我们的研究给予鼓励的同时,还展现了当前模因论研究的种种不同思路,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模因论,特别是语言模因论指明了方向。此外,我们还要对为本书的出版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的暨南大学出版社杜小陆先生表示诚挚谢意。感谢李捷、王毅圆、陈露、李梦欣、王甜甜等帮助校对书稿。
由于水平、精力有限,书中问题、讹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何自然 陈新仁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