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梦三沙”南海深度采访行电视文本与心得体会
一、“潭门”采访组
“潭门”分栏纸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组员采访心得】
整体策划 团结协作 收获美丽潭门
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 骏
潭门镇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面朝大海,天高云淡,有着别具特色的渔港风情;潭门港是个传奇的港湾——从这里延伸出去的一条条航线,把千里之外的三沙岛礁挽入祖国的怀抱;潭门镇最美的风景是人——潭门人质朴善良、热情友好,他们以海为家,勤劳勇敢,传承着海洋文明的核心精神。因此对我来说,能用镜头记录这里的人物和故事,能用影像表达我的理解和敬意,是一次幸运而宝贵的经历。
回首这次经历,令我最难忘的业务环节是策划——不论是前期策划还是临场策划,都让我领略到了电视的魅力。在此之前,我还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电视节目摄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超前的编辑意识,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影片整体以及摄制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策划,并随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策划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首先,不管是专题片还是纪录片,前期策划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必要的。以前我有一种偏见,认为既然纪录片是如实记录现场情况,那到现场后遇到什么拍什么就行了,不需要提前策划。由于这种错误意识,我往往从现场带回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连自己都不清楚它们的用处。结果,素材虽多,但我们进行后期剪辑时难免东拼西凑、捉襟见肘。潭门的采访经历让我明白,无论影片的类型怎样,无论采访的复杂程度如何,精心的策划都会使一次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有序,它是一个必要的准备过程,是超前的编辑意识的体现。从学校出发前,我们小组成员在对影片进行构想和策划的过程中,就确立了该片将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没有潭门镇,也就没有三沙市。我们有了这个核心观点,制作过程就有了主心骨。接下来的一切采访和拍摄,包括采访对象的选择、问题导向的设置、镜头拍摄的视角和辅助资料的搜集等,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并为表现和佐证这个中心服务。
其次,策划不可能是在屋子里拍拍脑袋一次性就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尤其是临场的调整、补充和完善,有时甚至要将原有的所有构想推翻重来。潭门的采访经历让我明白,前期的整体策划完成了,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新闻采访的现场永远是难以预料和复杂多变的,新情况随时发生,新困难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场观察和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策划进行修改,对部分方案进行调整。有时现场情况的变化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做好将原策划推翻重来的准备。当我们小组带着前期做好的策划方案到达潭门镇后,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况与之前的策划有些出入,存在诸如采访对象寻找不到、内涵挖掘难以深入、部分资料无法查询、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但总体上并没有偏离之前制定的中心主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连夜商讨,对部分采访对象、拍摄内容以及行程安排进行了调整,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渔民协会以及普通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再次,电视节目拍摄是一项十分强调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它要求摄制组成员团结一心、默契配合。我们意识到,将人员分工、行程安排、外联计划、设备管理、活动方式甚至衣食住行等一并纳入前期策划的范畴,是一种 “宏观策划” 的理念。作为一名电视节目采编团队的成员,无论进行哪种类型的影片的创作,都要按照这种集体合作、复杂周密的工作方式进行安排。例如,我们在潭门镇上进行纪录片拍摄时,在保证拍摄围绕中心主线进行的基础上,还希望拍摄的作品具备这些特点:以典型人物为线索,以人物的故事串联各部分,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表现,兼顾拍摄资料、照片等历史佐证。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在现场积极主动地发现有价值的亮点、挖掘人物故事、寻找关键信息。声音与摄像同等重要,录音人员应与摄像人员密切配合,防止画面与声音错位。场记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应记录每天拍摄的内容、地点、姓名以及其他信息,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和索引。总之,在潭门镇上拍摄影片的五天中,我们摄制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非常强调团结,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集体。而这团结的基础,正是我们对电视事业的热情,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南海深度调研采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驻扎在潭门镇上的两个摄制小组一行共八人,也伴着那天壮丽的海上日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朝夕相处五天的渔港小镇。这里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令我们无法忘怀。我想,历经坎坷、付出辛劳之后取得的成果固然重要,但这个与团队成员携手并进、同甘共苦的过程更加值得我们珍惜。在这个过程中,我领略了独特的潭门渔港风情,得到了专业能力上的明显提升,收获了发自内心的真挚感动,留下了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 潇
开学的日子总是匆忙而充实,一转眼,从海南拍摄回来快三个月了。在这近三个月里,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海南采访的日子。本以为忙碌的生活节奏会慢慢抹去那段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记忆愈发鲜活起来。是啊,就是在那段汗水与欢笑交织的日子,我们把自己初次的采访策划留在了海之南。
回首那段时光,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专业能力上,毫无疑问,我们在采访、拍摄的技巧方面进步了很多。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要完成不同的采访任务,而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不可控的因素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脱离了学校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我们一头扎进了错综复杂的海南拍摄中,在慌乱、焦虑、迷惘中前进,磕磕绊绊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如今我们彻底脱身出来了,这才看清楚,当时的种种不堪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在此,我把自己切身体验写下来,以期冀下一届的暑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们能有所借鉴。
从七月中旬策划开始到九月底剪辑完成,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面对庞杂的采访线索,一定要在正式拍摄开始前做好规划,有的放矢,否则,等待你的将是层出不穷的困扰。策划主要指的是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出发前选题的策划。通常来说,这方面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得很好,都能策划出一些很精彩的选题,但最关键的是要注意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预想的拍摄对象能否采访到、宏大的主题是否能够做到见微知著、现有的摄像器材能否满足拍摄需求。这些都是很具体的、要去面对的问题,如果操作不了夺人眼球的选题,那就不如踏实一点,从朴素的、有把握的选题开始做起,循规蹈矩,步步为营。
第二方面就是拍摄时具体的拍摄提纲、分镜头的策划。从海南回来以后,我们对拍摄素材进行了整理,发现竟然总共拍了120 多个GB (千兆) 的内容。通过逐条筛选,将近一半的素材都被删掉了,根本没有用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海南时,没有针对每一天的拍摄内容撰写详细的分镜头脚本,在采访现场时,又担心遗漏了素材,就看到什么拍什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素材的冗余。这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又给后期剪辑留下了较大的工作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时候决定能否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在于是否在开始时就投入了足够的热情去完成它,如果肯下功夫,肯花精力,那么所有技术、器材等方面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你需要记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如何给自己花费的时间一个交代,给辛苦拍摄的影片一个交代。
潭门采访小记
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覃华兵
此次南海深度采访行,给了我很多 “第一次” 体验:第一次坐海轮,第一次登上海南岛,第一次参观军营,第一次观看数千名战士登台演唱,第一次坐在摄像机前面进行人物专访,第一次在夜间赤脚下海捉螃蟹,第一次在海边看星星,第一次连续五天吃海鲜……现在想起来,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而让我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在潭门镇连续五天的采访拍摄活动。
7月29日上午,我们四位硕士研究生与四位本科 “女汉子” 坐上暨南大学的校车,从三亚住处前往琼海市潭门镇进行采访拍摄活动。随行的还有带队的王玉玮老师和校车队的两位司机。其中一位年长的师傅因为曾在海南一带开过船,所以对海南的路况比较熟悉。他几乎成了我们整个海南之行的“活地图”。
大概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11人终于到达了只在前期策划里有所了解的 “国家级中心渔港”——潭门镇。我们找到镇中心十字路口处的 “海鲜大酒店” 住下,据了解,这是镇里唯一一家 “酒店”。解决了住宿的问题,接下来,最让我们牵挂的就是我们的采访与拍摄任务了。
吃过午饭,稍做调整,王玉玮老师召集我们八位同学开了一个小会,再三强调出行纪律和未来几天的拍摄任务。因为前期策划的选题不同,所以我们八位同学分成潭门硕士小分队和三沙小分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自分头行动。
为了提前进入状态,我们硕士小分队四人决定等太阳稍弱之后去潭门渔港走一走,顺便拍摄一些空镜头。下午5 点左右,太阳光稍有减弱,迫不及待的我们拿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向渔港进发。来到渔港,眼前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偌大的L形大型渔港停靠着上千条大大小小的渔船,散发着腥味的海星整齐地 “躺” 在阳光下,渔港岸边的楼房顶上装饰得像古代海船的船舷,街边的工艺品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砗磲工艺品,渔港的远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我们赶紧将摄像机和照相机打开,频繁地按下record 键和快门键,希望可以将这些美妙的景色记录下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仓促和 “饥不择食”,我们的镜头拍得都比较随意,导致在后来的剪辑中并没有找到特别让人满意的画面。画面不平稳、过曝、色偏等问题比比皆是。
第二天,按照计划,我们要采访 《更路簿》 的代表性传承人——苏承芬老船长。在苏承芬船长的家里,我们选择了一间比较敞亮的房间进行采访和拍摄。我负责主机位,王潇负责游机位,王骏负责采访,范晓玲负责举话筒。作为我们来潭门后第一次正式的人物采访,我不得不说,这次采访相当失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话筒收音不太好,杂音较多。
其次,分工出现重叠。按照分工,王骏负责发问,范晓玲负责举话筒,但是在采访过程中,两个人却交替向苏老提问,还时不时地以 “嗯”、“哦”等语气词来应和苏老,严重影响了采访视频的完整性。同时,在交替发问过程中,苏老的眼神朝向也会因为提问者的更替而左右移动,这使得主机位的人物画面显得很不平稳,给后期剪辑带来很大影响。
再次,自动挡影响我们拍摄细节画面。拍摄之前,为了方便,我们将两台摄像机都调到了自动挡,这导致我们将镜头推到苏承芬手中 《更路簿》 上的文字时,画面受光线影响,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再加上特写镜头本身晃动得厉害,最后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非常不好。
最后,主机位的过肩镜头当中肩膀占据画面空间过大。当时,考虑到镜头的客观性 (即镜头应该平视采访对象),我将主机位的镜头高度调整到苏承芬坐在凳子上的高度。可是,主持人王骏身高体长,且穿着黄色上衣,因此主机位过肩镜头的左下方被大块的 “黄颜色” 占据,使得主体人物——苏承芬并没有被充分地突显出来。
7月31日,是三沙小分队登上三沙市永兴岛的日子。按照事先的设想,为了体现 “没有潭门人,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 这个主题,我们计划找到一户从潭门移居到三沙市的渔民家庭。三沙小分队与我们潭门硕士生小分队将分别在三沙市和潭门镇采访这户家庭的成员 (据我们了解,有很多潭门的中青年,因为常年在三沙市一带捕鱼,便逐渐在岛上定居下来,但其父辈或者子辈仍留守潭门),并且以电话连线的方式来体现三沙与潭门的直接联系。连线的时间初步定在当天下午。
经过一上午的打听,我们潭门硕士生小分队没能找到符合连线要求的潭门渔民家庭,却误打误撞联系到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三沙市某村委会主任黄耀坚和三沙市某村委会妇女主任李海云。不久,从三沙永兴岛传来好消息,三沙小分队在永兴岛上恰好碰上一位潭门渔民符少强,其母亲和女儿正好住在潭门镇龙德村。因为三沙小分队当天下午5 点多必须登船返回三亚,于是,我们叫了一辆小三轮车马不停蹄地赶往符少强家进行采访。
由于时间紧急,我们显得有些慌乱。在拍摄符少强母亲接听符少强电话的画面时,有一台摄像机的内置话筒模式没有打开,所以没能录上声音,等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时,连线已经快结束了。幸好,另外一台摄像机在进行辅助拍摄的时候捕捉到了电话连线的全程。不然,这次电话连线就彻底失败了。
电话连线结束之后,我们又对符少强的女儿进行了一次专访。这次走访时间比较充裕,我们对机位和声音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调整。这次专访吸取了之前采访苏承芬时的教训,由我一个人来进行提问。因为是固定机位拍摄,所以我们在画面的选取上,也更加注意景别和画面主体的变化。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回看录像的时候,除了对电话连线部分稍感遗憾,对于符少强女儿符菲雅的采访,我们都感到比较满意。这也成了我们之后几次采访拍摄的一个标杆。
8月1日对于潭门镇来说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因为来自福建、台湾和海南本地的妈祖神明将在潭门镇——这个国家中心渔港 “相会”,一起参加 “2013两岸妈祖佑南疆祈福活动暨第四届琼海市南海传统文化节”。一年一度的开捕仪式也在当天上午举行。我们一大早便来到活动的现场——潭门渔港进行拍摄。我和王骏负责拍摄祈福活动和开捕仪式现场,范晓玲和王潇负责在远处的岸边拍摄全景。因为没有吊臂等辅助拍摄设备,所以为了拍到祈福仪式的全景,我们只好爬到当地电视台为拍摄而搭建的铁架上进行拍摄。由于身体抖动得厉害、铁架高度有限,我们并没有拍摄到很好的全景画面。幸运的是,在之后的开捕仪式上,我和王骏提前占领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所以拍摄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画面,也算不虚此行。
当天下午,按照我们与黄耀坚约好的时间,我们在渔港岸边对他进行了专访。黄耀坚长年生活在荒芜的海岛上,与世隔绝,所以,面对我们的镜头时,他一开始显得比较拘谨,每句话都很短,声音也特别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他尽快地放松下来,我问了他一些比较轻松的生活化的问题。过了一阵子,黄耀坚慢慢地跟我聊开了。我们也从他的口中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潭门渔民潜水捕捞海珍品的情景,潭门渔民在三沙市海岛上居住的情况,三沙居民依然保留着潭门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等。
与黄耀坚一样,李海云和她的丈夫也是长年在三沙市各岛礁附近捕鱼的潭门人。三沙市成立之后,李海云在岛上其他妇女的推举下,担任赵述岛村委会妇女主任。常年面朝大海的她同样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三沙 “新干部”。8月3日上午采访李海云的时候,我们先从她的孩子聊起。我知道,任何一位母亲都喜欢聊自己的孩子。慢慢地,我们聊开了。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我们没有拍摄李海云家里的空镜头,这导致我们后期在剪辑这部分采访内容的时候,镜头显得过于单一。
潭门之行的最后一位采访对象——符大江是一位性格豪放的潭门渔民。8月3日下午,我们在符大江掌舵的大渔船甲板上对他进行了专访。符大江喜欢抽烟,时不时拿出香烟来抽。他告诉我们,在潭门镇,如果男人不会抽烟,就不是潭门男人。因为在采访之前,我们和符大江一起吃过饭,并简单地聊过,所以,相比前面几位采访对象,符大江在采访过程当中显得更加大方、自然。我们从驾船出海的作业方式,聊到祭拜兄弟公庙,之后又从他被菲律宾警方非法扣押的经历,聊到他对子女的期待。最后,符大江还应我们的请求,为我们哼唱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 《西沙之歌》。
总体来说,此次南海深度采访行,自己在拍摄、采访以及编导等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都是建立在我们一次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包括缺乏足够的计划性、准备不充分、容易忽视技术细节、太依赖自动挡等。这些都为我们以后进行这种异地采访拍摄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