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时评的公共性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内容结构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重点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在梳理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在都市报时评与媒体公共性的关系研究上,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已有研究存在着个别描述与整体推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割裂状况。鉴于此,本研究以中观的言论差异为研究视角,对比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都市报的言论差异,试图具体呈现媒体公共性在特定媒体的表现形态,进而分析媒体公共性的实现路径。

第二章“媒体公共性及其实现路径”为理论梳理与辨析。这一章首先探讨了公共性概念的理论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哈贝马斯等人对公共性的理解;接着具体分析了媒体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分析了中国媒体公共性的具体表现;然后,立足于都市报时评,本研究认为都市报时评作为媒体公共性的一种话语实践,它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并建构着媒体公共性,而不同都市报时评之间的差异,对于媒体公共性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章主要为一项对两地四报都市报时评的内容分析,研究主要以时评版为考察单元,以评论为分析单位,对《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四份报纸的评论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评论内容,二是评论方式,三是时间维度上评论的变化和发展。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四报的时评存在着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南方都市报》与其他三份报纸之间的差异,其次为报纸风格的类型差异和报纸的地区差异,在地区差异和报纸类型差异的交互影响中,突显出因报纸采编人员和联系作者的不同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这一差异可以称之为理念差异,它对报纸评论的风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章“言论差异的生成与意义”以都市报时评内容的差异为出发点,对都市报言论差异的原因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各都市报时评版的产生是与都市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时评兴盛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究各地不同都市报时评的差异,必须回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本章回顾了都市报及其时评产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都市报的言论差异显示、媒体公共性的建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局部的、差异的、零散的实践行为。本研究提出宣传控制、市场驱动、专业和社会力量是导致言论差异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并认为三者在时评的具体呈现上力量并不均衡,其影响的作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在三个因素中,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时评的风格、水平、规模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媒体公共性建构中的力量与博弈”具体呈现了传媒公共领域中参与博弈的各方及其互动情况。在“全权性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政治权力强大,公民社会弱小。要实现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需要市场经济推动公民社会成长。市场力量对媒体公共性有开拓和侵蚀的双重作用,在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共同压力下,大众传媒如果要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服务于公共利益,就需要以公共性为取向,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同时依赖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在表达意见和影响公共舆论的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知识分子、普通公众以市场化媒体的言论实践为主要纽带,联合在一起。在这个松散的联合体中,各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彼此的关系是复杂而充满博弈的。

第六章“都市报时评公共性的建构路径”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都市报时评历史、现状、结构性因素及其互动情况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政治控制、经济控制作为结构性因素,虽然在整体上制约着媒体公共性,但是具体控制是依赖话语实践主体来实现的,话语实践主体是媒体公共性建构中直接、能动和重要的力量。重视实践主体的能动力量,首先要包容甚至是鼓励多元意见的表达,在多元和差异的基础上建构媒体公共性。其次要以媒体为平台,实现不同舆论场域的融合与互动。具体而言,都市报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与本地民众的联系,真实表达民众的意见与需求,让公众舆论的影响更富理性与建设性。此外,都市报要充分利用网络,深化报网互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反映与引导,实现舆论场之间的互动与共鸣,让分散、局部的言论空间在更广泛的领域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