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方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泗水县的地理位置、历史简况

一、泗水县的地理位置

泗水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区南麓。北纬35°28′~35°48′,东经117°5′~117°35′。地处泗河上游,东接平邑县,西连曲阜市,南临邹城市,北靠新泰市,西北与宁阳搭界,处于泰安、临沂、济宁三个地区的交界地带,总面积1 118.11平方公里,是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所管辖的一个县。“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623 619人,其中城镇人口170 161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2 841人,女性人口300 778人。”[1]

“泗水全县辖13个乡(镇、街道),即泗河街道、济河街道、泉林镇、星村镇、柘沟镇、金庄镇、中册镇、杨柳镇、苗馆镇、泗张镇、圣水峪镇、高峪镇、大黄沟乡。至2012年底,全县有572个行政村,28个居民委员会,641个自然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泗水是泗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

泗水地处泰沂蒙余脉低山丘陵区,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境内共有大小山头56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11座,海拔400米以上的71座,其余为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北部山岭起伏,南部峰峦连绵,东部岗丘环绕,中部是河谷平地,33条河流纵横交错,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最高山为柘沟镇凤仙山,其主峰玉皇顶海拔608米。泗水境内多泉,特别是东部泉林一带,泉多如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之誉。

图1-1 泗水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泗水的历史简况

泗水县始置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县以河得名。泗河古称泗水,《括地志》云:“泗水源在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据康熙年间蒋廷锡所撰之《经部·尚书地理今释》云:“陪尾山在今山东兖州府泗水县东五十里……吴澄书纂言曰:‘唐志:泗水县有陪尾山,泗水出焉。’”[3]

泗水之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左传》曰:“鲁有大庭氏之库,泗有居龙氏之宫。”《炎黄氏族文化考》载:“曲阜有大庭氏之库,壤地相接,尤为可证知居龙氏即在泗水一带……今泗水治东南十五里有居龙山,即此。”春秋时期,泗水之域隶属鲁国。秦朝隶属薛郡鲁县。西汉时期,在泗境卞邑置卞县,隶属鲁郡。三国时期,泗境仍为卞县,隶属豫州鲁郡。西晋惠帝末年,晋乱,卞县废。刘宋时期,泗境复置卞县,隶属兖州鲁郡。隋朝初期,撤郡并县。开皇十一年,改卞县为泗水县,隶属兖州。唐朝初定,因袭隋治。武德五年(622年),泗水隶属兖州。北宋初期,泗水县隶属京东路兖州,政和八年(1118年),兖州升为袭庆府,复置鲁郡,泗水隶属京东西路袭庆府鲁郡。金朝时期,隶属山东西路兖州。元朝时期,泗水隶属中书省济宁路兖州。明朝初期,泗水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府兖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泗水隶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清朝时期,因袭明治,泗水隶属兖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山东省岱南道,次年改济宁道。1927年,废除道制,泗水直属山东省。1936年,泗水属第一行政督察公署。1938年,泗境属曲泗宁中心县。1940年,撤销曲泗宁中心县,建立泗水中心县。1941年10月,县境泗河以北属泰宁县,隶属鲁中区泰山专署;泗河以南属邹东县,隶属鲁南区尼山专署。1945年9月,置曲泗县,隶属鲁南行署第一专署。1946年4月,曲阜、泗水分治,仍隶属鲁南行署第一专署。1948年10月,隶属尼山专署。1950年2月,隶属滕县专署。1950年5月,隶属泰安专署。1956年5月,隶属济宁专署。1983年10月,隶属泰安地区。1985年5月至今,隶属济宁市。

图1-2 泗水县全境地图

“泗水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史籍记载,上古传说中的诸多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等,莫不与此地相关,并建立了姑幕、踞龙、崇伯、卞明等上古方国。有历史名人卞庄子、仲子等。孔子曾游学至泗水,站在泉林泉头上,望着昼夜流淌不息的泉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然长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到泗水考察泗河之源。李白足迹遍及泗河两岸,并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佳句。朱熹亦写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诗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