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汉字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子 “饮食” 与 “饕餮”———从传说中的怪兽说起

说起饮食,我们不能不想起贪吃的怪物———饕餮(tāo tiè)。饕餮是传说中的凶恶怪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能吃,甚至想把天都吃掉。于是, “饕餮”成了 “贪吃”、 “贪婪”的代名词。《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时至今日,贪吃的人仍被戏称为 “老饕”、“饕公”。饕餮为何生就这么一副德行? 我们还是从其字形开始探讨,揭开它特别贪吃的奥秘吧。

《说文解字·食部》: “饕,贪也。从食,號声。”《广韵·屑韵》: “餮,贪食。”“饕”、“餮”都是形声字,一个表形的 “食”旁,揭示了其贪吃的本性,后用来借指贪吃的怪兽。

传说中饕餮特别能吃,有鉴于此,人们对其形象进行了充分的想象及夸张。根据上古器物上描绘的图像,饕餮没有身体,《吕氏春秋·先识》记载: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它昂着一个巨大的头,张着一张巨大的嘴,时刻准备吃东西。奇怪的是,饕餮很喜欢吃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你没商量。然而,先民却非常崇拜它,他们将饕餮的形象刻在酒器上,乃至刻在用青铜铸成的尊贵大鼎上,视之为神圣的图腾,虔诚地顶礼膜拜,这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 “吃崇拜”意识。

众所周知,进食是动物生存的最起码条件。人类从动物脱胎而来,当然也遵循这个规律。在丛林社会,弱肉强食,自然淘汰,正如俗语所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在肉食动物中,善于捕捉食物的佼佼者,总是受到同类的尊重。反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弱小动物并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它们为了维持生存,延续血脉,必须学会逃生的技能。因此,凶禽猛兽有时要满足食欲并不太容易,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在同其他动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人吃动物,动物也吃人,就看谁的本领高强。《礼记·礼运》篇描绘太古之时: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成语 “茹毛饮血”来自于此,它道尽原始人类生存的艰辛。毫不夸张地说,获得充足的食物,是原始社会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基于此,人类羡慕饕餮,进而崇拜饕餮,能像它那样不停地享受美食,真是人间第一乐事。在这种心理促动下,饕餮的大头、大嘴幻化成了绚丽的五彩光环,它俨然不再是吃人的野兽,而是威严尊贵的食神,获得芸芸众生由衷礼拜的殊荣。古往今来,饮食爱好者都以饕餮为偶像。颜之推认为老人虽有寿相,还不如老饕善吃; 苏轼作《老饕赋》,就以 “老饕”自居;《羊城晚报》的饮食专刊名曰 “老饕广场”。凡此,说明饕餮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了善吃的化身。

饕餮

时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逐步学会了稼穑、烹调,生存技能日益提高,从而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先秦两汉南北朝,社会上普遍实行一日两餐制。晁错《论贵粟疏》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有了两顿稳定的饭食,不再存在饿肚的担心,就要讲究吃的质量了。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美食,各种烹制技艺日新月异。《论语·乡党》篇曾对饮食发表了一番高论,大意是: 食物不嫌做得精致,鱼肉不嫌切得细巧; 食物经久而发霉变味,鱼腐烂肉败坏,都不吃; 颜色难看,不吃; 气味难闻,不吃。孔子家道中落,并不十分富裕,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口袋里的钱总还有几个。他对饮食如此讲究,代表了中上层社会的理念。在这种饮食理念的促动下,厨师主妇们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制作了一样样丰姿多彩,令人垂涎三尺的食物。诸君如想知道古人怎样享用美食,就让相关的汉字来讲述一下前辈的美食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