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汉字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何不食肉糜? ——说“羹”

羹是用肉类或肉菜相杂制成的有浓汁的美食,深为古人所喜爱,更是上层社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东西。《左传·隐公元年》提及这样一件事: 颍考叔为了唤醒郑庄公的孝心,在与庄公共同进餐的时候,有意不吃自己的那份羹,声称要带回家中孝敬母亲。《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的事件则更为让人心惊肉跳,故事说的是郑国攻打宋国,宋国主将华元进行战前动员,并且用羊羹犒劳部下,却粗枝大叶,忘了给其御者羊斟一份。羊斟气愤不已,两军对战时,他竟然故意将马车赶到敌军营中,致使华元当了俘虏。通过这两个事例,肉羹的珍贵可见一斑。

羹的小篆字形是 ,像用锅烹羊的样子。从字形结构看,下面的 “鬲”是古代的炊器,上面的 “羔”是鲜美的小羊。整个字的寓意是用锅烹制新鲜小羊,同时用醋、酱、盐、梅、菜等五种作料来调味,这当然香气扑鼻,鲜美可口了。

羹的品种繁多,名贵的如 “驼蹄羹”,即用驼蹄做的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描写权贵生活: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真是灯红酒绿,一掷千金。《独异志》卷下叙述唐朝宰相李德裕生活极其奢华,“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如此排场,寻常人家做梦都不敢想。楚汉争雄时,项羽把刘邦的老爹绑在阵前,扬言刘邦如不答应条件,就立刻将其爹活活煮熟。谁知刘邦心理素质特好,他不但不怕坑爹,反而火上添油说: 你我二人当初结拜为兄弟,所以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如果硬要把你的爹煮了吃,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羹。项羽是头脑简单的直肠子,对于刘邦嘴皮上的死缠烂打,一时竟然没招了。人质变成了烫手山芋,结果是刘邦不仅没坑爹,反倒最终救了爹。本此,成语 “分我杯羹”、“分一杯羹”表示分享利益或同担痛苦。

如前所述,羹是富贵者餐桌上的常客,一般百姓难有这样的口福。好笑的是,历史上有一位糊涂皇帝,以为老百姓能像他那样天天有羹吃。《晋书·惠帝纪》记载: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 ‘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西晋时期,民不聊生,道殣相望。晋惠帝司马衷居然问: 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糜?其昏庸之态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肉糜”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米部》: “糜,糁(sǎn)也。”段玉裁注: “以米和羹谓之糁。” “糜”是个形声字,指比较浓稠的粥。

“肉糜”就是肉羹之类的美味,平时都不是小民随便吃得到的; 灾荒爆发的时候,行将倒毙的饥民更是不敢有此奢望。遗憾的是,司马衷虽然为他们想到了,可惜只说了一句画饼充饥的空话,徒然留下千古笑柄。

随着社会的变迁,羹所指的范围逐渐扩大,除了肉羹之外,还包括菜羹。所谓菜羹,顾名思义就是用蔬菜调制的羹。《论语·乡党》篇: “虽疏食菜羹,必祭。” “疏食”就是粗糙的米饭,菜羹与它并列,肯定不是精美的食物。《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意思是孔子在陈国、蔡国走投无路,身处险境,连藜菜羹都吃不到,肉就更别想了。《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里的羹是用葵菜叶调制而成,调制者乃一位八十岁的孤独老人,自然是地道的家常便饭了。古时民间风俗,正月初七要吃 “七宝羹”。所谓 “七宝羹”就是用七种蔬菜拌和米粉做成的羹。既然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想必也是普通的菜羹。

说到羹,不由得使人想起 “吃闭门羹”这个惯用语。 “闭门羹”来自一个动听的故事,具有独特的趣味,事见唐朝冯贽撰写的小说《云仙杂记·迷香洞》。故事说的是宣城妓女史凤颇具个性,她制定了三种待客标准。上者,遇见非常优异的客人,她就青眼相加,以 “迷香洞”、“神鸡枕”、 “锁莲灯”倾心相待。中者,遇见比较满意的客人,她则以 “交红被”、“传香枕”热情款待,并献上一碗 “八分羹”。下者,遇上不满意的客人,她就拒不相见,只派人送给客人一碗 “闭门羹”,并代说一声 “请您梦中来吧”。客人虽然未达所愿,但听了一句宽心话,加上一碗羹在手,有个台阶可下,就顺势知难而退了。揆情度理,“八分羹”是史凤用来招待中意客人的羹,其价值应高于 “闭门羹”。

肉糜

七宝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