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范围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的范围很广,仅一项课题难以覆盖其全部研究内容,因此在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本书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从时间上看,本书选择对 1965年至2012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的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进行研究。从空间上看,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参与美国当地政治和参与祖籍地政治。参与祖籍地政治在历史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参与清政府政治(1912年以前)、参与中华民国政治(1949年以前)、参与台湾地区政治(1949年至今)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1949年至今)。本书只研究 1965年至2012年美国华人公民对美国当地政治的参与,包括美国大陆各州和夏威夷州的美籍华人对当地政治的参与,而不研究美国华人对祖籍地(包括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政治的参与。应特别指出,本书第一章在对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分析时,既包括华侨华人对美国当地政治的参与,也包括他们对祖籍地政治的参与。
(二)主要内容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书主体部分包括五章内容:
绪论部分简要概述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等。
第一章首先从早期赴美的中国移民、排华法案和排华暴动、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叙述美国华人政治地位的演进,然后把 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分为非选举政治参与和选举政治参与两种方式进行分类分析,最后指出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是这一时期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主要分析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有族裔人口结构、族裔社会经济地位、族裔政党认同、选区重划的影响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个人因素有族裔传统政治文化、族裔现状满足感、族裔政治效能感、族裔政治信任感和对参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
第三章首先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四种主要方式,并将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概括为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实在型和象征型四种模型进行分类分析,再以骆家辉与赵小兰这两种不同的参政方式和参与模型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当代美国华人精英政治参与的本质与意义。
第四章首先分析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参政方式,然后分别以美国华人精英型参政团体 “80/20 促进会”和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方式、策略和成就,最后指出华人参政团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五章首先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非选举政治的方式,然后以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王灵智的政治参与活动为例,说明这些非选举政治参与方式的有效性,指出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包括选举政治和非选举政治。同时简要介绍王灵智在美国从事海外华人问题研究的经历、成就和对美中关系的贡献。
结论部分首先指出了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再针对这些问题与障碍,从少数族裔政治参与理论和实践总结美国华人未来参与当地政治、维护和增进自身权益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