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有些时候,爱情是一种奢望,青春是一种伤痛,生活是一种打击,梦想是一种折磨。

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每天循规蹈矩地去上班,坐在一个两平方米大的方格子里,卖力卖命又“出卖灵魂”,自由是一种奢望,梦想是一种假设,我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也不甘于内心的孤寂和痛苦,所以不免想呐喊几声。

夜幕下,一个人游荡,让心灵放逐,可当我看到那些在灯红酒绿中狂欢起舞的人们,那些在酒精的促使下醉生梦死的红男绿女,一种无法言说的痛缠绕心头,所以更想呐喊几声。正如小说开篇的小诗中我写道:“我一个人,悄悄地来到这个城市,寂寞我的寂寞,忧伤我的忧伤,我不甘堕落,却在现实的无奈中,灵魂出轨。”很多人,他们放弃了一种孤独去选择另一种孤独,放弃了一种寂寞去选择另一种寂寞,与其这样去不断地放弃,倒不如在孤独和寂寞中呐喊几声,或许那样可以驱散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抑或会唤醒更多沉睡的人,一起来呐喊。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1890年,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以讴歌 “生命、爱情和死亡” 为基本主题的系列作品 “生命组画”,以揭示人类 “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其中在1893年所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的油画 《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 《呐喊》。”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呐喊,可到底是谁在呐喊呢?在城市的夜幕下,我看到那些忧郁中带着绝望的眼神,听到那些让人心碎的呻吟声,我想她们也在呐喊,也在挣扎。呐喊者,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但也只有通过呐喊,才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谈到《呐喊》时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在夜幕下的呐喊声中,我想有愤怒,有寂寞,有痛苦,也有悲哀。因为,不呐喊的生命,就永远只能在那个寂寞的角落悲叹了,抑或今世就在沉默中沦落下去,万劫不复。鲁迅先生说:“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我认为,寂寞如烈酒,让无数痴男傻女醉生梦死,灵魂出窍。

呐喊,也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生命的存在。余杰在《铁屋中的呐喊》中喊出了另一种声音。那种呐喊使人想起了“五四”,让人们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天空,而且字里行间滚动的是更为惨烈、更为激越、更为悲壮的情愫。如今的这个时代,谁又站出来呐喊呢?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和生命都被娱乐化了。追赶潮流是这个时代人的一大通病,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生活即便是一片黑暗,只要有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我想他的人生就充满意义,且一定能摆脱黑暗找到光明的所在。

夜幕下,在这个我仅仅生活了几个月的城市中,大街上的霓虹灯和按摩店里的小姐一样很温柔亦很寂寞,我守望着这个城市的喧嚣和内心的孤寂,这是一种因爱和痛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我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夜色中行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自由自在。黑夜可以包容我的一切,而且必要的时候,我亦可以呐喊几声,以释放我心中因对世间冷情而产生的孤寂和愁闷。

有时,我一个人常常会想,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存在?也许正如哲学大师罗素在95岁高龄时写下的一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人这一生,必须有一个支撑自己可以存活的理由或力量,这样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写一本关于 “滥情”的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我也呐喊了数年。也许是看到、听到了无数滥情的故事,所以别有一番感慨,想用笔把那些故事编织起来,凝结成一本书,开启我追寻梦想的大门。这不是我写的第一部小说,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部。数年前,我就写过一部长达十万字的乡土情爱小说,是一笔一画写在三个笔记本上的,成稿后一直藏在抽屉里。我把它喻为 “被青春遗忘的文字”,偶尔也会翻几页,随后便立即合上,当然这也有文字粗糙羞于见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我每看一次,就痛苦和失望一次,它里面承载着我年少时对苦难生活的深深体悟和难言之痛,我怕看到真实的过去,即便是小说,可一旦注入了自己太多的情感,我也就不仅仅把它当小说看了。有些太过真实又痛苦的过去,最好还是不要去回忆的好,因为很多痛苦的往事都需要流着泪去遗忘。

这些年来,我从未放下手中稚嫩的笔,也写了许许多多的“垃圾”文字,不是藏在抽屉最下面,就是储存在电脑硬盘最隐蔽的文件夹里,一直未敢露面,就如同一个少女羞于见人。可这次,我却又想公之于世,曾经的少女应该也长大了,也该出来晒晒太阳了,而且说不定也还能光艳照人,即便火一把就死,也比躲在角落哭泣要好。我把那些“被青春遗忘的文字”比作少女,也许并不恰当,但我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因为那些文字和少女的确有着一样的清纯和羞涩,文字的拙劣和稚嫩也羞于见人,在这点上文字和少女没有任何差别。我认为,文字和梦想一样,不燃烧就会毁灭。

这部小说在痛苦的折磨中终于写完了,粗略统计了一下,字数有28万多,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当完成整部小说最后一个字时,已是那天凌晨两点钟了。我一个人站在窗前,心生一阵凄凉,微微的痛瞬间将我吞噬。我不知道写这篇小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又将是藏在电脑硬盘里的文字,可我一直觉得内心有一种召唤,让我为之而奋战和充满力量。午夜里,往事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很多零碎的记忆在我的心里碰撞着,刺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在痛苦中我呐喊,我也想喊出另一种声音,这可能吗?

这部小说的名字,我原本想过好几个,“G城,今夜不眠”“和三个女人的糊涂爱”“染血的玫瑰”“被爱情遗忘的青春”,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夜幕下”。

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天时间里,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漫长的,我一个人和一群熟悉又陌生的人常常对话到天亮,黑夜殆尽,黎明即到,我却疲惫不堪地睡去。睁开眼的时候,我才发现,消失的并不是黑夜,而是时光,那些让我感到可怕的时光。

生活和爱情往往就是一种折磨,让我无法靠近,却又不能远离,在无力的挣扎中,我呻吟着、呐喊着……这种呐喊,是一种无奈,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夜幕下,我的灵魂在舞蹈,我的梦想在燃烧,我的青春在呐喊……

2009年6月25日于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