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编 古代音乐(远古—明清)

第一章 上古乐舞时期

第一节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原始乐舞

一、音乐起源诸说

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土文化等时代。千千万万个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他们在共同生息、繁衍与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也创造了音乐。从现存的远古传说中可以看出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融为一体,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的利益服务。劳动的进行促使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从而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先秦典籍《尚书》中记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传说故事:大约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进入以渔猎为生的母系氏族社会,他们在劳动之余需要抒发和表达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狩猎时手持武器与野兽搏斗的情景,于是产生了用于祭祀的以狩猎为内容的原始歌舞音乐。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妆成各种野兽进行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事实上,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波斯、埃及、希伯来、印度等,关于音乐的起源都有自己的传说。由于没有文献或确实存在的文物来证明,这个谜只能靠学者们根据一些迹象、零散文物、神秘传说等来进行研究推论,因此,各学者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千年以前,人类便有了音乐,而且是在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同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音乐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模仿自然说

此说法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模仿自然现象,或是受到自然的启示。他们认为人类是从模仿鸟叫、虫子叫、水声或风声中领悟到发声方法的。

(二)信号说

此说法认为:人们为了与远处的人联络便互相叫喊。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了一定的时间,便成为音乐。

(三)异性吸引说

此说法认为:动物为追求异性,从而产生优美的姿态和富于魅力的歌声。这种异性求爱的欲望,就成了制造欲望艺术和音乐的动机,并推动着情歌的发展。

(四)巫术说

此说法认为:古代巫术盛行,先人在进行巫术时,常会伴以身体的跳跃和口中的念念有词。因此,巫术说认为:音乐产生于神话和巫术。

(五)劳动起源说

此说法被大多数人认可:先人在劳动时的呼声、模仿山林溪水的流动声和鸟兽的叫声便形成了音乐及最初的节奏和音调。音乐产生于劳动和节奏,语言起源于劳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发出的简单而有节奏的“嗨哟、嗨哟”声,就是语言的起源。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人们为了求得统一和效率就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节奏,即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问题虽不可定论,但音乐是人类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其产生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这一点是为人们所共识的。

二、远古的音乐遗存

(一)远古音乐

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原始音乐也逐渐发展起来。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葛天氏之乐。传说在一个叫做葛天氏的氏族里,流行着一种集体歌舞。表演时,由三个人拿着牛尾,踏足而歌。《吕氏春秋》记载,跳这种舞蹈时所唱的歌有《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阕。其中,《奋五谷》祝愿五谷更快地成长;《遂草木》祈求牧草长得更加茂盛;《总禽兽之极》希望牲畜繁殖得更多;《敬天常》和《依地德》颂扬天和地的功德,反映先民为了耕种的需要,对气候和土壤的重视;《达帝功》、《载民》、《玄鸟》(燕子)等,则是歌颂祖先与图腾(氏族的标志)的古乐。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生死、风雨、雷电等,都不能理解。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常常在一定的季节举行种种宗教仪式:唱歌、跳舞,祈求祖先、天地、图腾保佑他们,希望风调雨顺、免除灾难、五谷丰登、牲畜兴旺。这八首歌就是在宗教仪式上唱的。其内容都说明了农耕和畜牧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另一类是黄帝、尧帝、舜帝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如《弹歌》等。

据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歌曲是后人为之起名的《涂山氏妾歌》。传说大禹巡行到南方涂山时,涂山王的女儿爱上了他,但大禹忙于治水,在巡视南方时,涂山氏令其侍女到涂山的南面等候大禹,并唱了一首自己所作的歌“候人兮猗”。这首歌的歌词,实际上只有“候人”两个字,即等待她的情人的意思。结尾的“兮猗”两字,是感叹词。“兮”,古音读如“啊”,“猗”与“兮”字音相同。这种结尾形式表明原始社会歌曲是用婉转起伏的旋律抒发其强烈的思念之情的。歌词中词语的重复,说明旋律性已逐渐成为原始音乐的重要因素。

随着历史的前进,后来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歌词字数就比《涂山氏妾歌》增加了一倍,其含义更为深远。这八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描绘了劳作一天的汉子,到了晚上向围坐在篝火旁的男女老少再现白天进行狩猎的情景。他们砍断了竹子,把竹子做成了弓,用早已做好的弹丸去追打鸟兽。这种场面可以说是非常雄伟壮观,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

综上所述,远古时期的音乐有如下特点:它是氏族公社成员的集体创作,成果属于全体氏族公社成员;音乐具有朴素的审美意识;在那时已出现了原始宗教的萌芽,乐舞(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抒情并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其表现形式是诗、乐、舞(包括宗教)交织在一起。这些远古的乐舞(音乐),成为后世艺术的奠基和先驱。

(二)乐舞图像

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其内壁上有五人一列,共三列舞人,环绕盆沿形成圆圈。下面有四道平行带纹,代表水面。盆中盛水以后,这些舞人好像在河边摆动着身上装饰的兽尾,欢快地歌舞。从画面来看,图1-1中的舞者神态逼真,做有节奏的跳跃动作。它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歌舞的生动形象的资料。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所发现的岩画中也可以看出乐舞的历史痕迹,如狼山岩画、阴山岩画等。狼山岩画中的舞蹈场面处处可见,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动作则比较简单,或双臂上举,或双臂伸开,或双腿叉开等。图1-2是狼山地区岩画中的一幅集体舞蹈画,有十几个舞者,其中四人有很长的“尾饰”,有人身上蒙着扮演各种鸟兽形象的伪装服饰,模拟着鸟兽的形态动作。还有一舞者双手叉腰,双臂弯成弧形,足尖着地,舞姿非常优美。从我国出土的大批古代乐舞图可看出,这些画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态。

图1-1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的乐舞陶盆

图1-2 狼山岩画中的舞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