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星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与及时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内科和急诊科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现在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普遍,甚至很多基层医院都可以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仍然会给急诊科医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是及时诊断。我们不可能对每个进来的病人都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但就我个人而言,在我上急门诊的时候,如果碰到年龄超过40岁的急诊病人,我都会建议他去做心电图。

为什么呢?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是非常多样的,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放射到背部的胸痛。但有一些临床表现为牙痛、腹痛甚至下肢疼痛的病人,最后也被诊断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旦漏诊或者延误诊断,其后果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很多年前我遇到一位病人,她年纪比较大,80岁左右。当时是冬天,她来的时候主诉为腹痛,还有点拉肚子,说来医院是为了看胃肠炎。当时前一位值班医生已经给病人开了心电图检查单,可她抽完血,兜兜转转,就是没去做心电图,因为家属认为不重要。医生当时可能比较忙,忘记去询问心电图的报告结果了,直接给她开了药,然后交接给我就下班了。

白班医生下班之后,病人又到了我这里,咨询我有关药物的问题。我回顾了一下病历,心生疑问,问她:“哎,你心电图为什么没有做啊?”家属说要早点去挂盐水,而且心电图检查排队的人比较多。家属还说老人家以前没有心脏病史,认为没有什么做的必要。我当时坚持让她先去把心电图做完,等出了报告再去挂盐水,这样稳妥一点儿。老太太最后还是去做了心电图。结果出来后,我在报告单上看到的是一个很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她的心电图ST段抬高得非常明显——和教科书上画的一模一样。我赶紧联系心内科做支架。

老太太年龄比较大,后来又出现了并发症,虽然住了很久的院,预后仍不是特别好,最后还是去世了。后来我们对病例展开了讨论,病人的临床表现确实非常不典型。因为她进医院的时候我们问得非常清楚,病人没有任何胸闷、胸痛的症状,只是腹部有点类似痉挛的疼痛,还伴有腹泻,乍一看完全是急性胃肠炎的表现。同时她的炎症指标确实也有些高,所以医生给她开了一点消炎药,完全没有往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去想。

当时我盯牢了这张心电图,也算是在亡羊补牢吧。由于一些病人的心肌酶谱在早期不会出现异常,做心电图就成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对于年龄大的病人,不管是胸痛也好,牙痛也好,肚子痛也好,背痛也好,我都建议他做个心电图,如果有条件做心脏超声更好。同时我们还会结合一些血液指标判断病人会不会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很多年轻的病人猝死,往往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有一位兄弟医院的病人,心电图做出来之后,医生告诉他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建议他一定要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那位病人40多岁,工作很忙,在听到医生的建议后觉得医生在忽悠他,自己一点病也没有。结果他看完门诊,走到停车场,还没上车,就倒下了,心跳、呼吸骤停。幸亏有人及时发现,赶忙把他送到急诊科做心肺复苏,让这位病人捡回了一条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里最严重的类型),让人想想都后怕。

我们后来也替他捏了一把汗——如果他再走远点,没有人看到,那他现在可能就不在人世了。院内发生心跳骤停救活的成功率相对来说会高一点儿,在院外就不太一样了。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大家还是要足够重视的。

很多疾病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如果能预防住,就没必要去急诊科治疗了。要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在于保持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每天吃油腻、高盐的东西肯定是不好的。曾经有报道说,北方的急性心肌梗死率似乎比南方高,这是因为通常来讲,北方人口味重一点儿,吃咸的、吃肉比南方人多。现在慢慢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变小了,食物也多样化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南北差异就不那么明显了。

我国每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数量非常大。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很多人喜欢熬夜、吃夜宵、聚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年龄也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也是大挑战。以前我们总认为年纪大的病人才有可能得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有基础性疾病,比如患有“三高”(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的人,也容易得急性心肌梗死。但现在我们发现,年纪轻的人也会得急性心肌梗死。几年前我见过一位17岁就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这让我很费解。

现在30多岁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三高”的病人非常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当然,我们医生在筛查、诊断的过程中,也会及时更新我们的理念。只要有疑似的迹象,哪怕病人只有30多岁,我们也要建议他去做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往往不能收获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会遭遇悲剧性结果,这对家人、朋友都是非常大的打击,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遇到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