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远祖
陈氏得姓,依比陈亮略早的文献大家郑樵的说法,为妫姓。“舜传天下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于陈,以奉舜祀。”(5)这样说来,陈氏为舜之后,历史悠久。上古时的陈姓名人当然很多,但陈亮追溯祖宗历史,不仅没有说到这些太过遥远的伟人,连秦朝、西汉时的都没有说到,一开始就是东汉衰亡时期的事了:
东汉之衰,太丘长陈公名实,是为有道君子;纪、群又克世其家,位至三公九卿。司马氏南渡,而逵从以迁。其后家于吴兴,霸先遂居全吴,四世乃亡。其葬于婺之永康号厚陵者,或曰后陵。陵今虽在,锢之以铜,不可发,莫能考其为谁。故永康之陈最号繁多,而谱牒未尝相通也。往尝有于百年屋壁间得数纸书,言谱系甚详,有曰王,曰公,曰御史大夫,曰龙虎大将军者,疑其为陈、隋间也。至本朝咸平以后,始从世俗称号曰公,则陈氏之散落为民久矣。(6)
陈亮是个老老实实的人,他不屑于拉远古的显赫祖宗来为自己装门面,况且他要求有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话语,所以他只上溯至陈霸先,因为这个上溯至少有家族的口头传说为证。陈霸先生活于公元6世纪上半叶,距陈亮的年代六百年左右。而且陈亮应该亲眼看见过永康的厚陵(或曰后陵),因为前黄村离那个大墓只有七八里地,走路往返,简直是小菜一碟。那里有一个以铜包起来的大坟墓,当时人们没法打开考证究竟里边葬了谁,但据传说是陈霸先的后代。而永康的陈姓,便是从此而来。另一个间接的证据是,有人曾经在老屋的复壁间,觅得古书几页,上面把陈家的谱系说得很清楚,其中说到了公侯卿相,还有龙虎大将军等。直到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陈姓人物才随俗称为公,可见陈氏散落为平民百姓始于那时。由这两个证据,陈亮将陈家的历史上溯到陈霸先。这是出自他的见闻,不是他在古书中乱觅踪影、胡乱比附的结果。
陈亮像
据《陈书·本纪》,可知陈霸先的远祖为东汉陈寔。(7)陈寔,颍川许昌人,出身低微,所以前面的谱系无考。陈寔小时充当县里的小吏,干各种服侍人的事情,但他有志向学,经常诵读书籍。县令邓邵奇之,让他到太学去读书。后来县令又想把他叫回来当差,大概是觉得读了书不能再干身份低下的事吧,他就隐居到山中去了。当时有一桩杀人案,破不了,县中一姓杨的小吏怀疑是陈寔所为,将陈寔抓起来拷打逼问,没有结果。后来陈寔当了督邮(相当于地市级的部门长官),他专门密托县令善待姓杨的小吏。旁人听说,无不叹服。后来他当了太丘(今河南永城一带)县令。古人根据孔子的教诲和礼教社会的现实,提倡“无讼”,意思就是不要打任何官司。当时此县外乡人很多,而根据法令,外乡人必须被遣送回原籍。该县有一县吏提出在这件事上禁止诉讼。陈寔就说:“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讲清道理,如果禁止了,公理到何处去讲?到何处去实施?不禁。”结果反而没有人提出诉讼。陈寔为人平和中正,更有一个“梁上君子”的成语源自他。某年正值荒年,百姓生活窘迫,有小偷晚上潜入陈寔的家中,爬到屋梁上,寻找下手偷窃的机会。陈寔无意中瞥见,却没有呼唤家人仆役前来捉拿。他将子孙们叫来此处,正颜厉色地训导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其实并非一开始就是坏人,只是习惯了,倒改变了原先良善的品性,所以陷溺,不能自拔。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吧。”小偷大惊,赶紧爬下来,向陈寔跪拜请罪。陈寔徐徐地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恶人,最好还是克制不好的念头和坏习惯,一心向善。不过,你可能还会因为贫困走上这条路的吧。”他送给小偷两匹绢。史书说此县偷窃从此绝迹。
陈寔有子六人,其中陈纪、陈谌最为著名。父子三人皆以道德著称于世,时号“三君”。陈谌早死,陈纪则活到七十一岁。陈纪曾反对董卓迁都长安的决定,董卓虽然滥杀成性,但尊敬陈纪的高风亮节,没去难为他。(8)陈纪有子陈群,先为刘备所聘,后为曹操所用。魏文帝曹丕时,陈群创制九品官人之法,是为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中央选择贤良且有择人之能的官员,兼任郡的“中正”,由他负责察访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选任官职的依据。这一制度对改变当时由世宗大族操纵政坛的局面,起了极大的作用。
陈准是陈寔的玄孙,晋时官太尉。陈准子陈匡,陈匡子陈达,东晋时南迁,为长城(今浙江长兴)令,爱其山水,把家安在那里。陈达曾向身边的人说:“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陈达生子陈康,又为丞相掾。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行土断,即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也就是让从北方逃亡、迁徙过来的士族重新编入南方户籍,陈家才成为真正的长城人。陈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常侍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陈文生陈霸先。(9)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他在梁朝出任始兴太守,因战功累累,被封为陈王,后废梁称帝,国号为陈。他是一代开国之祖。陈国传四世,亡于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