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卸甲乞降
赋闲在家的陈馀给章邯写了一封劝降书,章邯深受触动。他看了又看,阅了又阅,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香,前前后后犹豫了一个多月,估计那封书信,他已经倒背如流了。
最终,章邯决定向项羽主动请和。项羽压根没想过握手言和的事,一门心思要为叔父项梁报仇,手刃章邯。看到章邯突然派人请和,项羽拍案而起,勃然大怒道:“休想!章邯小儿杀我叔父,不共戴天,大仇一定要报!你给我回去告诉章邯小儿,我要拿他的人头来祭奠叔父。如果章邯小儿主动过来受死,我可赦免他手下的秦军将士,否则一起诛灭!”
说完,命左右将章邯派来的人给赶了回去。项羽拒绝请和,这让章邯更加一筹莫展,不知道何去何从。
一天,有人禀报说,项羽的部下蒲将军率兵过来攻营了,现在已经渡过三户津,也就是今河北省磁县西南古漳水上渡口。章邯不敢怠慢,一面派兵拦截,一面亲自披挂上阵。当走到半路时,已经有败兵逃回请求增援。
章邯认为,只要项羽没来,还是能打退楚军的,于是快马加鞭前去迎敌,不一会儿,便与楚军短兵相接,两军打得难解难分。
正在这时,项羽带领大队人马亲自杀将过来。章邯早已患了“恐羽症”,听到项羽的名字,脑瓜嗡嗡直响,赶快鸣金收兵,逃回大营。项羽没有急于追赶,只是就地安营扎寨以待时机。
经此一战,章邯彻底绝望,但也无计可施,每天长吁短叹。军中都尉董翳(yì)看不下去了,出来劝说章邯向项羽乞降。
都尉是协助部队统帅主管军事的武官,在军营中的地位仅次于统帅,也就是军中老二。老二劝老大乞降,这仗还怎么打?说明军心已经彻底瓦解。章邯紧缩着眉头说道:“老弟,说句实话,我也想啊,不过项羽这人记仇,不肯接受,你说怎么办?”
董翳沉吟一会儿回答道:“我有个办法不妨一试,如果让司马欣去找项羽谈这事,肯定没问题!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氏叔侄,将军应该听说过吧?”
章邯眼睛一亮,微微点头,同意派司马欣到项羽那里跑一趟。
于是,司马欣奉命去见项羽,当然无非先说一些客套话,然后劝项羽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
对司马欣,项羽肯定很客气了,毕竟是他叔叔项梁的救命恩人,但即便如此也坚决不肯接受章邯乞降。
这个时候,项羽的亚父范增出来说话了。他告诉项羽,目前楚军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兵多粮少,如果两军再继续耗下去,势必会两败俱伤,还是从大局出发比较好。最终,项羽听从了范增的意见,接受秦军投降,并承诺绝不加害章邯。
既然要受降,那就要举办个受降仪式。受降地点选在了洹水南岸,也就是今河南省的安阳河南岸。
这天,晴空万里,章邯携董翳和司马欣等人穿着普通人的衣服,提前来到受降地点等候。不一会儿,只见项羽甲胄在身,威风凛凛,带着众多将士和诸侯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昂然前来。
章邯等人慌忙从马上跳了下来,长跪在路两边,把头深深埋在地上。项羽传令免礼。章邯等人听到指令,从地上慢慢爬起来,向项羽致敬道:“我章邯愿意率军投降项将军!我章邯身为秦臣,本应该效忠秦朝,但是秦朝奸臣当道,赵高专权弄事,二世胡亥昏庸无道,听信谗言,秦朝灭亡只在旦夕。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暴安良,理应入关称王。我等仰慕将军神威已久,甘愿为将军效力。之前由于各为其主,冒犯了将军,自知罪孽深重,没有及时来降。现在承蒙将军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恩同再造。我等誓将知恩图报,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说完,竟然趴在地上呜咽流涕,哭了起来。
常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堂堂秦朝大将军,七尺男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还当场痛哭流涕,可以说颜面全无,内心的痛苦估计只有章邯自己知道啊!
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看到昔日秦朝的中流砥柱、大将军章邯这副样子,顿生怜悯之心,赶快抚慰道:“你也不容易啊!既然现在你选择弃暗投明,我也不会因私废公为难你,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不必再放在心上!以后我们合力诛灭暴秦,荣辱与共,同享富贵,决不食言!”
有了项羽这句承诺,章邯那颗受伤的心总算放宽了些,马上又跪倒拜谢。
就这样,二十万秦军全部投降。
之后,项羽重新进行人事安排,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秦军担当前锋;加封章邯为雍王,留在楚军大营。
显然,这种人事安排直接剥夺了章邯的军队领导权,但章邯毫无怨言,对他来说,保住一条命就万事大吉了。
此时,项羽手下的军队,加上诸侯军队,再加上投降的秦军二十万,总计约六十万人,一时威震天下。
虽然加入了诸侯联军,但秦军毕竟是降军,无形中就比诸侯军队的地位低一些。以前秦朝强大的时候,秦军地位高,面子大,想欺负谁就欺负谁,现如今却经常被诸侯军队报复凌辱。时间长了,秦军内部难免产生不满情绪。有人私下议论道:“章将军欺骗我们和他一起投降,他自己当了王,可是我们呢?平白无故成了人家的奴隶和炮灰。如果楚军胜利打入关中,我们能与家人骨肉团聚,即便死了也甘心,但是万一失败了呢?我们可就无家可归了,朝廷一定会诛杀我们的家人,到时候可怎么办呢?”
类似这样的牢骚越传越盛,越传越离谱,很快就传到了项羽耳朵里。
那么,项羽又会怎么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