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的生平与诗歌
杜审言(约648—708)是初唐著名诗人,列名文章四友,更为后世所知的,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甫为有这位先祖而感到荣耀,既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就今存诗来说,杜审言仅有四十多首诗传至今日,在初唐四杰稍后的一二十年间,足成一家,但稍逊于同时的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要说冠绝古今,确实夸张了。据说杜审言临终,有“久压公等”的大言,今人多视为小说家言而不信,其实朋友之间说些随意夸大的话本属正常,病危的诗人以此化解朋友来看望的尴尬也属可能。不管如何,如若杜审言看到冢孙(杜甫是长房长孙)的成就,说吾孙诗冠古,当没有任何非议,他的临终大言,也因杜甫而实现。这是文学史上很有趣的场景。
一 早年经历与诗歌成熟
杜氏先世,可以追溯到汉魏,其称京兆杜氏,是西汉已然,至东晋南迁,杜逊居襄阳,为此房之始祖。审言之父依艺,可能生在隋,入唐历任雍州司法参军、洛州巩县令,因而迁居巩县。从杜甫诗看,他的早年生活主要在偃师,其间虽相去不远,何时迁家则至今不明。杜审言生年不能准确确定。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在贞观二十二年(648),陈冠明《杜审言年谱》认为偏晚,据李峤《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一诗,推测杜较李年轻一岁,定在贞观二十年,或得其实。审言二十左右即往京城应进士试。他有《春日京中有怀》诗云:“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陈冠明据诗中“独游”“愁思”等语,以及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有“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留滞洛阳才”句,怀疑是乾封、总章间审言下第之作,可以成立。
这是审言存世最早的诗,也是唐人编年七律中较早的作品。次句“愁思”之“思”读去声,因而显露二、三句及六、七句间之失粘。全诗不呆板,较流动,失落与愁绪都淡淡说出,足见诗人的才能。
审言于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这年最多二十五岁,在唐人属于早成名者。尽管那时对进士科之重视还远不如中唐以后,但至少获得仕宦的资格。审言到吏部铨选,很快得授汾州隰城尉。汾州属于河东,其地离京洛不远。审言有《经行岚州》诗:“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常远役,艰险促征鞍。”岚州在汾州北境,很可能就是此一期间所作。早春到邻州行役,路途稍感艰难,其时花还未开,残雪尚在,写出气候寒冷。“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写景,简洁中看到诗人的审美观感。更难得的是,此诗通篇粘对合辙,显示近体诗形式的成熟。
隰城以后,杜审言曾入蜀为官。王勃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少府就是县尉,杜少府为何人,向无确解。陈冠明认为即杜审言,依据一是王勃较审言年轻四岁,有作诗赠行之可能;二是两《唐书》本传说审言自隰城“累转洛阳丞”,蜀州县尉或即累转之一任;三则审言有《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据独孤良弼《路太一神道碑》、卢兼爱《郑温球墓志》,考定郑明府为郑方乔。临津时属始州,先天二年(713)改为剑州,因剑阁得名,足证审言曾入蜀为官。必须说明的是,此诗在唐代并不特别受重视,原因可能是此诗模仿曹植《赠白马王彪》的痕迹太深,在唐代人皆熟读《文选》、熟读曹植的语境下,此点可以理解。
高宗调露元年(679),礼部尚书裴行俭任定襄道大总管,再征突厥,以诗人苏味道为管书记。时杜审言已经回到洛阳,有《赠苏管记》(题据《搜玉小集》,《杜审言诗集》题作《赠苏味道》)云:“北地寒应苦,南庭戍不归。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胡兵战欲尽,虏骑猎犹肥。雁塞何时入,龙城几度围?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晖。”诗凡八韵,已属排律,是初唐边塞诗的力作。可能作于苏味道将行之际,设想边庭生活之艰苦,并预祝早日奏凯归来。首二句表示关切,其下二联写边塞生活之场景,虽属设想,很是真切。接下去两联写与突厥之战况,既说攻战之不易,也表胜利之可期。“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两句,契合苏味道之书记身份,写他随军草檄之英姿。最后设想胜利归来之盛况,是送行出塞诗的应有之意。杜审言还有一首《赠苏绾书记》,《万首唐人绝句》卷四题作《赠苏管记》,与前诗是否同时所作,还可再酌。诗云:“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赠人赴边,写行者之风度翩翩,为国慷慨从戎。后两句说,家中红粉楼上有人在想你,分分秒秒地为你计算行程,盼着你早些回来,你应该想到她,尽早回家与心爱的人会聚。
以上为杜审言在高宗时期的经历与诗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时期。生平事迹可知者不多,从存诗看到他写作的一些痕迹。其中如《经行岚州》《赠苏管记》在近体声律方面已很成熟,今人一般认为此点普遍为诗人采纳在圣历至景龙(707—710)期间,杜审言写作时间在此前约二十多年,他对近体诗律完成的贡献,应该肯定。
二 “慷慨嗣真作”的文本解读
从高宗晚年到武后称帝期间近十年,杜审言的行迹不甚清晰。他存诗有《大酺》,明人于题下注:“永昌元年(689)。”按诸史实,似大致不错,陈冠明认为诗中称及火德,在武周革命后,又有“毗陵震泽”“海上”“江东”等语,应作于任常州江阴县丞时,不是永昌间所作。要证明他在永昌、天授之间已经回到京城,最重要的还是下列长诗。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后革命称帝,寻发十道存抚使存抚天下,其中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受命存抚河东,合朝有诗送行,其中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皆有所作,结集为《存抚集》十卷。此次赠行诗仅杜审言所作保存至今,《集》中题作《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题有些疑问,即诗为送李,而非和李诗。《诗式》卷二题作《送李大夫抚巡河东途临汾晋》,似乎更接近原题。此诗当时极负盛誉。杜甫天宝初到北海拜访前辈李邕,李邕特别赞赏此诗。杜甫晚年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有云:“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自注:和李大夫),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李邕应曾结识杜审言,也曾经历武后至中宗时期的政治风云,曾作《六公咏》述狄仁杰与五王力挽狂澜之伟业。就杜诗推测,当他自报家门,顺势就谈到审言的诗作。以下几句皆据李邕所谈写出,即杜审言胸怀旷达,在特殊政治氛围中尤称难得,称此诗慷慨磊落,如“玉山桂”般之高洁芬馥。“钟律俨高悬”是说声律严谨,此诗长达四十韵,为前此所未有;“鲲鲸喷迢递”也就是杜甫所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宏伟志向,是“鲸鱼跋浪沧溟开”(《短歌行》)的阔大景象,借李邕之口,极赞先祖诗作。李嗣真,《旧唐书》卷一九一列入《方伎传》,称其“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曾先后预言贺兰敏之与章怀太子李贤之败。曾著《明堂新礼》十卷、《孝经指要》及《诗品》《书品》《画品》各一卷,今仅《画品》存世,习见有《画品丛书》本。武后称帝当月即发十道使存抚天下,目的在收拾人心,招揽人才,挽回垂拱、永昌以来重用酷吏屡兴大狱的局面。李嗣真其时以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事,而他本人在此前后曾上疏反对重用酷吏,其后并被酷吏反噬而长流岭南。所遣有十道使,而朝贤专为李嗣真送行,且规模如此之大,一时士风之趋向可以明白。
杜审言的诗很长,这里无法全录及做详尽分析,只能说其要点。诗作于武后称帝不久,场面上必须歌颂圣德,因此有“讴歌移火德,图谶在金天。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之类歌颂革命的意思。但河东是大唐龙兴之地,诗有“姑射聊长望,平阳遂宛然。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昔出诸侯上,无何霸业全。中军归战敌,外府绝兵权”等句,追念当年王业艰难。当然,这些句子用在武家也说得过去。对李嗣真之出使,更有许多期待,如云:“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惸嫠访疾苦,屠钓采贞坚。人乐逢刑措,时康洽赏延。”即要鸿宣帝旨,更要访问孤苦,发现人才,刑赏得当,推助时康。最后更表达自己对李嗣真为人为政的歌颂,以及自己希冀援引的期待。这首诗长达四十韵,前无所见,在唐诗史上是一创格,似乎不太可能所有作者皆作如此长诗,杜审言所作当是一特殊选择。在非常时期,对特殊人物,要表达的内容曲折丰富,意思的解读可以更复杂多元,排律于此最为合适。
杜甫最喜欢作这样的长诗,元稹称颂杜诗也最推重此体作品,原因即在于此。祖孙之间的文学传授,于此也最为明显。
三 江阴、洛阳、吉州:起伏的宦途
长寿二年(693),杜审言任常州江阴丞。其间最有名的诗作,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此诗另作韦应物诗,主要书证是南宋初吴曾著《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引唐顾陶《唐诗类选》。《唐诗类选》编成于唐宣宗大中间,是唐人选唐诗中规模宏大的一种,原书虽不存,知唐时已有别说,不容忽略。对此,前人多有考说,我所见唐宋时期多数书证皆云杜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唐僧皎然《诗式》卷四引“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二句,题作“杜审言《早春游望》”。皎然与韦应物同时人,其说应可信凭。此诗因邻县陆丞有《早春游望》诗而和作,写初春的感受。起句说诗人宦游在外,对气候的变化,感受特别强烈,春天来了,感到了周遭的一切景象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其下四句写景,“云霞”两句气象阔大。江阴在长江边,出海不远,曙光从东方的大海出现,很快就朝霞满天,是季节转换中崭新一天的开始。南方春早,梅柳已经抽条开花,春光渡江北上,正见到春光之移动,在江边的江阴感受特别明显。淑气即温暖的气息,大地回暖,小鸟感觉最快,黄鹂鸣春,是最典型的春事。晴光万里,万物更新,这里只写池塘中的绿,以其在春光中最见精神。万物如此美好,作者的欣喜之情可以体会,结尾则以听闻古调歌诗,触动自己的思乡愁绪作结。悲喜迅速转换,是流连春光,喜其普惠大地,更为不能居乡娱亲而感到遗憾。这样的诗,确实能显示近体诗艺术表现之魅力。
神功元年(697),苏味道以天官(即吏部)侍郎掌铨选,杜审言被选为洛阳丞。洛阳是东都附郭县,即便县丞,也属要职。苏味道与审言本是旧友,更是宽厚长者,故乐于相助。据说杜审言试判时,曾有苏味道“见吾判即当羞死矣”(《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谭宾录》)的大言,今人多以为不可信。其实《谭宾录》所引多出国史、实录,与一般小说不同,杜、苏至交,说些游戏话并无大碍,至少苏味道对此并不介意。
到第二年,杜审言即遭贬为吉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云:“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含绝唱之音,人皆寡和。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说他有不羁之操,绝唱之音,且如祢衡一般之狂妄而有俊才,群公爱之而留居京师,恰可证前云苏味道对他的关照,不计较他的轻佻。陈冠明认为所谓“桓谭之非”,指东汉桓谭因斥言光武帝多信谶言而遭贬官,武后称帝前后,宵小之人多献《大云经疏》一类图谶,以求进官,杜审言很可能触犯了此类忌讳,大约可信。审言将行,赠诗者多达四十五人,陈子昂为作序。今存宋之问一首:“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明言因病不及至河桥相送,但为遭贬而伤惜。以孙楚、屈平为喻,可见时人的态度。丰城在吉州北,称杜为龙泉之才,沦落遭贬,用一事而贴切如此。
杜审言在吉州时间不长,因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而引起广泛关注。他到吉州,或许仍因他的大言而与群官不谐,《大唐新语》说“司马周季重(《杜并墓志》作童)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武后时期很容易因言得罪,如果涉及政治,更让人无以自解。审言次子杜并,时年十六,乃“伺季重等酬宴,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其时在圣历二年(699)七月十二日。周季重临死,感叹:“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杜并是杜甫的叔父,未成年即为父报仇而死,唐代又是崇孝尚侠的时代,为父报仇而至殒身遇难,立即引起舆论普遍同情。杜审言的冤情因此得解,但他也遭到免官的处分。杜并墓志近代出土,由著名文学家苏颋撰文,是有关杜甫家族史的重要文物。
四 两次在朝及远贬安南
杜审言赋闲三年,得到武后特别召见,将加擢用。据说武后问:“卿欢喜否?”审言蹈舞作《欢喜诗》上献,得授著作佐郎,次年迁膳部员外郎。这一行为当然不太光彩,好在《欢喜诗》没有存下来。文人寄迹篱下,有不得已处,是可谅之。此间审言成为随驾的文学侍从,写过一些应制诗,可以见到技巧上的成熟,文学价值并不高。神龙元年(705)初,五王政变,中宗复辟,杜审言则因为武后起用随驾的这段经历,“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而遭远贬峰州。峰州地属安南,在今越南河内西北,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大约属于唐代诗人被贬最远之处了。当时在朝的文人几乎全部被逐,各自在贬黜中留下特别的作品。
杜审言从湘江南行过岭,于路有《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昔游”指他初贬吉州时也曾沿湘南行,春暖花开之际,自己则贬往极边之地,能不怀愁?湘水北流,逐臣南行,更感到自己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他过大庾岭时,有《过岭》诗,不存,沈佺期有《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从沈诗可以揣度杜诗的原作,也是这样宣泄远贬之愤,又极其流动畅达的七律。经广州西行,在端州(今广东肇庆)留有诗作,原作也不存,今存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诗云:“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岂意南中多歧路,千山万水分乡县。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四人同时远贬,都经过端州。宋诗透露,诸人同贬,曾有约希望到岭南经常见面,但到了岭南,方感到地域广阔,山川险恶,生命孤危,人生艰危,更为能否北归而感到殷忧。杜审言在这群诗人中的核心地位,也于此可见。
安南古称交州,自汉、晋以来向为中国领土,在唐设都护府,至五代末方脱离中国自立。虽然也有唐之士人如姜公辅、廖有方称为交州人,但他们都成长在中原,安南本土文学罕有可称。唯有贬黜到安南的文人留下一些珍贵的诗歌。杜审言的朋友沈佺期贬在驩州,存诗较多。杜审言有关诗仅有两三首,也很可贵。其一为《旅寓安南》:“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他写到安南特殊的风物,即四季如春,寒天很少,冬天结山果,正月野花开,雨后雾气蒸腾,入冬微有霜寒,常伴有震雷。他的描述还不够细致,因为他的立意在表述离家太远,因而思乡情切。其二《南海乱石山作》:“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陈冠明认为诗中“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两句,知为归途写于广州,乱石山则在广州蒲涧。可备一说。诗中所写似为从今海防一带渡海归粤之所见,晚唐高骈所开天威径,即从河内、海防到今广西防城港之海上孔道。杜审言所讲“涨海”,肯定指今南海,“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云云,很像渡海的叙述。杜审言于神龙三年北归,拜国子监主簿。次年五月,加修文馆直学士。其时苏颋有《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朝上高楼上,俯见洛阳陌。摇荡吹花风,落英纷已积。美人不共此,芳好空所惜。揽镜尘网滋,当窗苔藓碧。缅怀在云汉,良愿暌枕席。翻似无见时,如何久为客。”似为杜有诗写春情,有所思而不见,或别有寄意,可惜原作不存,仅能据苏诗申述加以揣测。李峤有《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二诗,似乎杜审言此年五月任学士后还曾有江淮之行,杜诗不存,具体已难究诘。可知者,审言七月七日曾参与两仪殿应制,是他最后的文学活动。
五 临终狂言与身后哀荣
杜审言卒于景龙二年(708)秋,具体日期不详,仅知十月十日宋之问等共护审言灵柩归葬,之问并作有《祭杜学士审言文》。审言临终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宋之问、武平一等前往看望,时审言已“病甚。宋之问等候之,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前句说自己病重,接着则继续大言,高自抬举,“我在,久压诸公,我将死,你们可以大为安慰了,很可惜我还没见到谁可以接续我的成就”。似乎太过分了,今人多加辨伪,我则认为可能真有其事。这段话,很怀疑最早的来源是武平一的《景龙文馆记》,全书十卷,完整记录中宗景龙年间的诗歌唱和,末附诸学士小传。平一为武后之疏从子孙,在武家集权时远遁避祸,玄宗时做了大量文献工作。审言卒后,李峤请加赠官,平一上表,称审言“获登文馆,预奉属车。未献长卿之辞,遽启元瑜之悼”。获赠著作郎。宋之问作《祭杜学士审言文》,称“君之将亡,其言也善,余向十旬,日或再展。君感斯意,赠言宛转。识金石之契密,悔文章之交浅。命子诫妻,既恳且辨”。从审言发病到去世有十旬,即百日之久,之问几乎每天去看两次,所谈也极多,祭文列举者都是场面上的话。祭文还说:“自予与君,弱岁游执,文翰共许,风露相浥,况穷海兮同窜,复文房兮并入。”二十岁就认识,经历了许多磨难,彼此也有相知之感。因为关系太好,彼此言谈无禁忌,审言讲几句朋友间的戏言,为自己不幸将逝增加一些悲壮色彩,至少宋之问、武平一都没有生气,且将此记录下来,以备文人逸事。朋友间的私下谈笑与场面上的庄重表达是不同的,学者应理解于此。
六 余说
杜甫出生于审言卒后第五年,没有见到这位有才气、有个性的祖父。他是长房长孙,祖父的文稿循例应由他父亲继承。审言初婚薛氏,生三男三女,包括甫父杜闲;续婚卢氏,生一男二女。卢氏卒于天宝三载(744),杜甫代其父作《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称审言卒后,杜家诸事皆卢氏主之。时杜甫三十三岁矣,他因此而得备读先祖遗作,备知先祖遗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因为有了杜审言的成就,才有杜甫的后出转精,卓然挺出,伟大诗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家族、朋友。杜甫诗法多得自乃祖,今人论之详矣,兹不复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