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流两千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州说与关西说

根据以上记载,究竟应视邪马台国为何处呢?对此自古以来就有十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九州说和关西说之争。

从朝鲜半岛出发,需经过对马和一支(壹岐),方可到达末卢国。末卢国一般被认为是筑前松浦郡,大概就是今天的唐津附近。从末卢国再往东南行500里,就到达伊都国。普遍认为伊都国在怡土郡一带,即第一章所说的以丝岛郡三云周边为中心的国家。从伊都国再往东南行百里处便是奴国。这大概就是接受光武帝所赐金印的奴国,即以福冈县春日市须玖一带为要地的国家(有关不弥国的位置尚未明晰,可能是福冈县粕尾郡的宇美)。

总而言之,这些地方全部在北九州沿海或其相邻地带。但据《魏志》记载,从这里向南方前进抵达的是投马国和邪马台国。如果是从北九州沿岸向南推进,那么除了在九州之内来寻找邪马台国,别无他法了。这种重视方位的观点,是产生邪马台国九州说的直接原因。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注意一下里程,有如下记载,“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如果从投马国再水行10日、陆行1月,那么邪马台国就成了从北九州沿海出发需要水行1月、陆行1月的迢迢千里之地。如果向南推进,就会纵贯九州,抵达冲绳群岛。由此便有观点认为“南”是“东”的错误,应从关西地方(或者是关西以东的地方)来寻求邪马台国所在地。

也就是说,方位记载对九州说有利,里程记载则对关西说有利(反过来说,里程记载对九州说不利,方位记载对关西说不利)。江户时代的大学者新井白石根据里程而主张关西说;另一位大学者本居宣长则注重方向,认为陆行1月的“月”是“日”的脱误,而主张九州说。由此为发端,这两种主张互相抓住对方的弱点,同时强调对己方主张有利的部分,持续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二战”前有代表性的争论发生在内藤湖南(虎次郎)和白鸟库吉之间。内藤湖南认为,从中国古书的记载来看,“南”可以理解为“东”,投马国是周防国佐婆郡的玉祖(现在的三田尻),邪马台国是大和,而卑弥呼就是《日本书纪·景行天皇纪》记载的倭姬命。白鸟库吉以方位为根据,反对重视里程距离的观点,同时又注意到从带方郡到不弥国有10700余里,如果从“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余里(1.2万余里)”中扣除这段里程,剩下的仅为1300里。因此,白鸟库吉认为不可能到达畿内,邪马台国必须在九州北部来寻找,大概位于筑后国山门郡附近。

在这些争论中,榎一雄提出的“放射式读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始渡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翰海,至一大(支)国。……又一渡海,千余里至末卢国。……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东南至奴国百里,……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南至投马国,二十日,……南至邪马壹(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

榎一雄以上述记载为出发点,发现以伊都国为界,记载方法有所不同。即在伊都国以前,如“又南渡一海千余里,……至一大国”“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等,都是先说方位(南、东南)和距离(千余里、五百里),再列出所到达的地方[一大(支)国、伊都国]。但是从伊都国以后,如“东南至奴国百里”“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等,则是先说方位(东南、南),再列出地名(奴国、投马国),然后才表明距离(百里、水行二十日)。

前者叙述的是从朝鲜半岛南岸的狗邪韩国出发,经过对马国、一支国、末卢国而抵达伊都国的路线。与此相对,后者叙述的则是从伊都国出发,分别抵达奴国、不弥国、投马国和邪马台国的方位和距离,并未说明从伊都国经由奴国、投马国抵达邪马台国的路线。

总之,榎一雄认为从狗邪韩国到伊都国是直线式记载,而从伊都国到奴国、不弥国、投马国和邪马台国,则是以伊都国为起点的放射线式的记载[1](后来牧健二又注意到,这段记载仅在开头关于狗邪韩国和伊都国的叙述上使用了如“到伊都国”的“到”字,其余部分全部使用“至”字,以此完善了榎一雄的说法。《倭人传》的作者作为讲究文字的中国历史学家,在有关伊都国部分均使用“到”字,其他则使用“至”字,应该是包含某种意义的)。

另外,志田不动麿曾论述“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这段记载,应该解释为“如果水行的话十日,如果陆行的话一个月”。榎一雄也提出,到邪马台国去并不是需要从伊都国水行10日,进而在此基础上再陆行1个月,而是并列的记载,意思是如果水行需10日;如果陆行则需1个月,即30日的行程。后世的史书《唐六典》“户部”条记载:

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将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凡陆行的行程,如果骑马,一天70里,如果步行和骑驴则50里,如果坐车则30里……”这样看来,一天步行的标准是50里,所以30日则为1500里。因此,榎一雄认为,可以推断伊都国与邪马台国的距离大致为1500里。

但是,如果根据《倭人传》的记载,把从带方郡开始的距离加进去,如下表所示:

所以,带方郡至伊都国之间的距离大体上变成10500里。

《倭人传》在叙述带方郡至倭国行程的总结部分写道:

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余里。

这表明了总里程数。如果从“一万二千里”中扣除“一万五百里”,则变为“一千五百里”,这同前面推断出的伊都国至邪马台国的距离恰好完全一致。

在做了如上一丝不差的解释之后,榎一雄推断邪马台国的位置可能是在筑紫平原的御井(现在的久留米市附近),并提出从伊都国所在的丝岛半岛到邪马台国所在的筑紫平原,照理说怎么都不要1个月,而将其记为1个月,是因为有如下记载:

……到伊都国,……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所驻。

即魏使通常在伊都国停留,没有从这里再往前进,有关伊都国更远处的情况,都是魏使从传闻中听说的。也就是说,与事实有出入的“1个月这一数字,或是将倭人所说原样记下来,或是将1500里的里数换算为日数,必定是二者之一”。

榎一雄还论述,若熟读《倭人传》,便会明白魏使绝没有同女王会过面,因为“由于女王不是世俗权力的行使者,而是国民信仰的中心这一特殊情况,因此女王可以不直接召见魏使”;同魏使直接交涉的,大概是特别设置在伊都国,“作为女王的世俗权力的代理人一大率”[2](“自女王国以北,特置一大率,检察诸国,诸国畏惮之,常治伊都国……”)。

榎一雄的上述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出现了像牧健二等沿着这一线索加以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