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枪击案
学校很快就通知了大家老师的死讯,并且决定于下周日举行追悼会。
而我们的课将暂停一个月,直到学校找到适合的老师后再次恢复。
也好,最近我的专业课老师布置了一堆16页纸的论文。
缺失一节课,说明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这些看不到尽头的论文对线。
那天下午又是我泡在图书馆,查询着一份过去的报纸。
刑侦文学的老师要求我们阐述一个名词,叫做“格伦拜恩。”
“科伦拜校园事件是1999年4月20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
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配备枪械和爆裂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这起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
这起屠杀事件引起了有关美国枪械暴力问题的争论。
许多人也开始关注在中学校园里常见的欺凌现象和学生间的小圈圈文化,和在美国社会中常见的暴力电影和电子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枪击事件导致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引起人们对于社会边缘人、重金属音乐、暴力电影、暴力电子游戏和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的关注。”
“维基百科”我在后面批注道。
格伦拜恩事件,我曾经与我高中文学老师有过交流。
“那是一起轰动全国的校园枪击案。”老师用笔有规律地在桌子上打着节奏,“当时我在你这个年纪,十八十九的样子。看到新闻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被震惊了。”
枪击案杀害人数多,致死率快。
许多大规模枪击事件都会给当事人留下一辈子无法逃脱的阴影。
之前有个禁枪宣传演讲的演讲家来我们学校做过演讲:她讲着讲着就开始啜泣,然后开始梗咽着说话。
我们所有人都理解,毕竟,她的妈妈和姐妹死在了一场枪击案中,而她是唯二的幸存者。
活下来对她来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她可以到各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宣播自己的观点,但她的家人却永远与她天涯两各了。
当时现场视频更是惨不忍睹,在尸体中只有两位女子颤颤巍巍地靠在一起,那个年龄小一点的肩膀上还在源源不断地流血。
据演讲者所说,那个女孩当时才11岁,而她的父母都死在了那场枪击事件中。
后来在新闻报道上又一次见到了她,她坐着轮椅带着墨镜,在演讲台面前站了好久也没敢开口。
我顺着枪击案这个事情继续搜索。
“格伦拜恩效应是一种对警察的蔑视。因为当初格伦拜恩枪击案发生时,警察没有及时站出来确保学生的安全。后续许多案件中导致犯人对警察有蔑视情绪。”
关联词条:路易斯维尔枪击案,加州纵火案。
我于是点进去这些词条一个个查看。
“路易斯维尔枪击案,指2008年4月20日发生在美国路易斯维尔镇的一起无差别射杀案件。死亡人数约为8人,受伤人数12人。”
我一律浏览下来,这些枪击案事件受害者后续都一直在努力从这些阴影中走出来。
但多数家庭还是会永远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
根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失去孩子的家庭最后都会走向离婚。
“嫌疑人泰伦.威廉姆斯在案件发生20分钟后被警方抓获,对自己的行径供认不讳。”
等等,威廉姆斯?
这个姓氏好耳熟。
我打开了自己的作业界面,在“你的课程”下方,赫然写着一排字:中世纪艺术赏析。
教授:简.威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