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十六国的分裂与融合(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李雄建大成,争做十六国第一国

私自采取行动的二把手

李特败亡后,流民惊惧万端。大家都明白一点,群龙无首之下,他们很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幸好,李特之子李雄最终成为他们的新领袖。

为何要强调一个“最终”呢?因为李特的首脑地位,本是由其兄弟李流来继承的。只不过,李流命不久矣,李雄的能力又极为出众,这才有了临终托任之事。

李雄这个人,从外形上来说,绝对是一个型男。《晋书》有载:“雄身长八尺三寸,美容貌。少以烈气闻,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八尺三寸是个什么概念,“堂堂七尺男儿”这种表述大家都听过吧?李雄的身高在1.90米左右。

当然,外形这种东西,不过是个加分项。李雄之所以令“识达之士皆器重”,靠的还是他的刚烈气概。当时有一个道家术士叫作刘化,他曾预测李雄会成为人主。

现下,还是先说说李流刚接管流民军时的事情。

李流先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迅速稳定了军心。李雄和他的兄弟李荡,也配合着收拾残部,退守一方,寻机再战。他们都清楚,官军中也不乏能人谋士,先前他们的确低估了对方的实力。

太安二年(303)三月,李荡、李雄协同李流突袭罗尚,战事异常激烈。罗尚本来处于被动状态,但由于流民军中的氐人将校苻成、隗伯临阵倒戈,战场上的形势一度发生了改变。

在这种情形下,李荡的母亲罗氏也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亲自披甲上阵。在战争中,罗氏被隗伯刺伤了眼睛,但她依然顽强奋战,屹立不倒。最终,流民军成功击退了官军。

罗尚等人一气逃进了成都城,李流乘胜追击直逼城下,气势如虹。但很遗憾的是,在摘到最后的胜利果实之前,李荡不慎中矛而死。

其实,但凡打仗,伤亡在所难免,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因为李荡是李特的儿子,父子俩先后阵亡,这就必然对流民队伍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首先体现在领导层里。是的,李流的压力很大,都快愁白了头。

朝廷最近派出了荆州军,其前锋由建平郡太守孙阜率领,日前已深入蜀中,攻占了德阳。据可靠消息,随后,荆州刺史宗岱也会前来“拜望”他。

李流心里瘆得慌,跟妹夫李含一合计,竟然脑袋发晕,要跑去向孙阜投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还打算拿自己的儿子李世和李含的儿子李胡做人质。

得知此事后,李雄、李骧都表示坚决反对。一干人强谏无果,万般无奈。所幸,此时李含的另一个儿子李离,跑来给李雄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李离是梓潼太守,本不在李流身边,自然来不及亲自劝谏。这人脑瓜也很好使,他知道李雄是个有魄力的人,便直接与他商量补救办法。

二人凑到一块儿秘密商量。李离的意思很明确,献质请降就是扯淡。李雄点头说,为今之计,只有奇袭荆州援军,强行阻断那个荒谬的计划。他们决定私自采取行动。

说服流民军抛开一把手不理,转而听从二把手的调遣,也是个技术活儿。李雄是怎么办到的呢?这时,他所说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谋反多时的人,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否则便会任人宰割;二是,只要齐心击溃荆州援军,便能共享富贵。

坐以待毙这种事,没几个人会同意的;而冒险能换来大收益的事,也没几个人会反对。李雄抓住了流民军的心态,自然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攻下成都,解决吃饭问题

有了破釜沉舟的打算,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雄、李离突袭荆州援军,声威极壮,杀伤无数。老天也很是眷顾李雄,在大破孙阜之后,宗岱又在垫江(今重庆合川)病死了。荆州兵没了灵魂人物,只能退守不发。

此时,李流才知道,名声大噪的荆州援军,也不过如此。

要说李流也是个敞亮之人,事后不仅没追究李雄自作主张之责,反倒是进行了一番自省,最后得出结论:“兴吾家者,必此人也!”

这可不是口是心非的一句话,李流对李雄极为器重,军务一概交其处理。另有一个说法,供读者参考。学者高然、范双双在其所著的《成汉国史》一书中称,李雄实际上已经架空了李流,所谓“李流放权给李雄”,只不过是为李雄的讳饰而已。

六月间,李雄攻克了郫城(今成都郫都区),以之为流民大本营。在这场战争中,之前刺伤李雄母亲的叛徒隗伯被俘了。十分难得的是,李雄对他不予深究。如此一来,那些曾心存二志的人,也知李雄胸襟宽阔,不再轻易动摇变节了。

这一做法的确很高明。

犹记得,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从缴获的文书中得知自己的一些部下曾给袁绍写信示好。当时,有人建议逐一追查惩治,曹操却下令将其尽数焚毁。道理很简单,作战之时双方实力悬殊,连他自己都存了必死之心,又何必责怪臣下求生畏死呢?反观袁绍,大败而归后,因为羞见阻谏南征的田丰,竟然怒而杀人!

谁是真正的王者,不言自明。

李雄也是一个王者。他虽然得到李流的器重,但他却也很尊重李流的儿子李国、李离的感受,并未一人独揽所有事务。正因如此,二人对他自然也是忠心耿耿,堂兄弟间和睦团结,堪称典范。

没多久,李流患了重病,临终前指定李雄为继承人。这个做法,对李雄未来的一个抉择,将会产生无形的影响,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李流撒手人寰之后,流民们共推李雄为主。李雄也不负众望,很快进入了一把手的状态。他先是定都于郫城,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再是率部与罗尚作战,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即便李雄不找罗尚的麻烦,罗尚也不可能放过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定都”的人。这仗都打了这么久了,流民的火焰不但没被灭掉,还烧出了一柄王者之剑。这让罗尚怎么想?

罗尚完全不是李雄的对手。头天还在偷袭郫城,不日就被打得灰头土脸的。李雄不满足于此,转而夜袭成都、攻占犍为(今隶属四川乐山)。这意味着成都的粮道也被他截断了。

供给不足,这仗还能怎么打?成都城下,连番的攻击让罗尚寝食难安。到了闰十二月,罗尚留下牙门罗特固守,弃城夜遁,溜到江阳郡(今四川泸州)去歇脚。

见这领导只顾自讨生路,罗特也没什么所谓信念了。开门迎敌,不过是早晚的事。

嘎吱——

城门开了。李雄入得城来,很快平定了成都。不愿归附的蜀人,有的逃散了出去,向东而往江阳,向南则入七郡。

按理说,李雄拿下成都后,应该尽快将都城迁移过来才是,毕竟,郫城和成都不是一个“咖位”的城市。然而,李雄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去解决吃饭问题——可见截断粮道是一个狠招,有点以本伤人的意思。

不日后,李雄率部去郪地就食,连野芋头也没放过。但即便如此,李雄也不许自己的手下抢掠成都城的百姓。

前文说到过,在李特时期,为发泄不满,曾放任流民劫掠。现如今李雄的作风截然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呢?不难看出,李雄不扰民、祸民,是因为他想扎根于此。

老少配,配出了新花样

好了!祭完了五脏庙,接下来便要定都封臣了。

一直追随自己的臣子自不必说,而李雄却对一个叫范长生的人青睐有加,非得让他来做自己的丞相。这就有点儿意思了。这人到底什么来头?

据史书记载,范长生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

这位长寿丞相,起初便不是一个普通人。在蜀后主延熙十一年(248)时,邓芝平定了涪陵郡的叛乱。为免再生事端,朝廷决意将一些危险人物强迁成都。大概是因为范长生家中拥有大量部曲(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朝廷也盯上了范长生一家子。

没办法,而立之年的范长生,不得不迁居成都。

当时,天师道在成都流行开来,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居于青城山。此处“上有没溺池,有甘露、芝草”,颇有洞天福地之象。作为天师道中管理道民的一个治所,它与世俗的官府一样,组织严密。教主与教民之间,本质上也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是金子,无论到哪里都是要发光的。范长生虽为侨户,但他却因重信守义,又才华出众,故此深得一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很自然地,范长生成了天师道的首领。

范长生和李流的交集,是从李流占据郫城开始的。此时,青城山下的范长生,正领着千余户人家一起修炼道术,从事生产。这些人家里,有部曲,也有道民。

特殊时代,特殊情况,在流民军与官军交战期间,不被双方都拉拢的势力,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实力派。本来说,范长生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然而,罗尚傲娇地拒绝了参军徐舆的提议,不愿给范长生汶山太守之职。其后,徐舆出降李流,得封为安西将军。

这个徐舆,原本也是涪陵人。老乡见老乡,不只是两眼泪汪汪,更重要的是,彼此沟通人脉、互通有无。在徐舆的劝说下,范长生便答应给流民军提供实际的帮助——粮食。

由此,困扰李流的军粮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当然,这只是一定程度的。救急不救穷的道理,范长生岂能不懂?

话说至此,李雄延请范长生为丞相,原因不外乎三点。

一是,这位天师道首领,“有名德、为蜀人所重”,而且拥有大量的土地和部曲,实力相当雄厚;二是,此人曾对流民军施以援手,投桃报李也是自然之理;三是李雄等人本就信奉天师道。

学者陈寅恪曾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而巴賨为笃信天师道之民族,范长生本为天师道之教主,故其拯李氏于几亡之时,又劝其称帝者,实有宗教之背景。”

总之,李雄“欲迎以为君而臣之”,既能缓和流民与蜀中土著长期以来的矛盾,又能壮大自身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那么,对于李雄的邀请,范长生又持何种态度呢?

简单来说,他是一个很识时务,也很懂得经营的人。在王者的跟前,他没有必要与之争强,但却很有必要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要抬高自己的身价,首先就得抬高主子的身价。

想想看,区区一个成都王算什么,完全配不上李雄的雄才大略!

当然,要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然而,只要老百姓肯听范长生的话,这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十六国春秋》中,便记载了范长生“推步大元五行,大会甲子,独钟于李”这件事。很显然,他是在给对方造势。

有了范长生的鼎力支持,李雄的皇帝之位,也就来得顺理成章了。光熙元年(306)三月,耄耋之年的范长生亲往成都。三个月后,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

这下子,本来只有援助之劳的范长生,一跃成为大成国的首席功臣。李雄以之为丞相,加号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封西山侯,给予他“复其部曲,军征不预,租赋一入其家”的特权,并尊称他为“范贤”。此外,天师道也成了大成国的国教。这真是一桩双赢的事业。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范这对老少配,将共同谱写大成国的新篇章。而在相近的时间里,北方的刘氏也不甘寂寞,聚众自立,号为大汉。

终于,长达286年(304—589)的大分裂时代正式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