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八王之乱——你方唱罢我登场
继父为帅,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马隆打败秃发树机能的喜讯,传回了晋廷。
司马炎一高兴,就封他为宣武将军。其后不久,马隆不负众望地斩杀了叛首,平定了凉州。刘渊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就在马隆酣战凉州的岁月里,刘渊送走了死党王弥。想想看,游侠于洛阳的王弥也摆脱了牢笼,而自己却在洛阳坐冷板凳,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刘渊触景伤情,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他说,王浑、李憙是因为同乡的缘故而了解他、信任他、推荐他,可依然有很多人在皇帝跟前谗害他。只怕不久后,他就会被这些人给害死了。
刘渊越想越难过,忍不住悲呼连连,引得在座之人都为他掬一把同情泪。
可巧,这个送别之地位于九曲,齐王司马攸正好在此处悠游。听闻刘渊自叹生平的事情,司马攸便赶紧对他的皇帝老哥说:“陛下快杀了他吧,否则并州恐难安稳。”
在这个危急关头,王浑又来帮刘渊说话了。
依王浑的看法,人家刘渊是长者,哪能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今大晋是以德服人的,讲究一个诚信,怎么能因为一些子虚乌有的嫌疑就把匈奴的侍子杀了呢?
想想是这个理,司马炎十分担心风评说他恩德不广。
刘渊的命,就这样保下来了,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随后而至了。
就在咸宁五年,刘豹去世了。西晋朝廷便任命刘渊担任左部帅。十年后,即太康十年(289),司马炎又以刘渊为北部都尉。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刘渊再转为离石将军都尉。
在这十余年里,刘渊三迁其职,距离他要登临的权力高峰越来越近。
晋廷看他,是严明刑法、恪守本分的臣子;五部豪杰看他,则是一个乐善好施、露胆披诚的部帅。不仅如此,因为刘渊名声在外,也吸引了幽、冀二州儒士们的注意。
说到离石将军都尉,很有可能是晋廷遣往离石,用以监督匈奴五部的官职。因为离石曾是匈奴的王庭,在内迁匈奴的眼中自有不寻常的意义。再从“将军”二字可见,刘渊的这个职任,较之北部都尉而言,很可能是有一些实权的。
很快地,刘渊又遇上了一个“伯乐”——杨骏。
杨骏是谁?《晋书》说他出身于弘农杨氏,属于名门望族。如今,他的墓志铭在洛阳出土,墓碑上的文字明白无误记载了他是大名鼎鼎的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人。虽说在唐朝时,墓志伪造世系的情况比较严重,但在魏晋时期的可信度却很高。
杨骏的女儿,便是司马炎的继后杨艳。众所周知,明朝时曾有个“三杨”的说法,其实早在西晋时期,便出现过与之一样的名称,只不过,千年后“三杨”说的是三位内阁大臣,而西晋的“三杨”,则是指因外戚身份而大权在握的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所以,哥仨的能力、水平,还要打个问号。
太熙元年(290),眼见司马炎大限将至,杨骏便将他控制在含章殿内,又在他身边布满自己的侍卫和眼线。由于被杨骏死死地盯着,司马炎想让汝南王司马亮一同辅政的想法,也泡汤了。
而后,趁着司马炎要死不活的时候,杨骏与女儿偷偷篡改了诏书,给自己加上了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等一大堆帽子。
至于司马亮嘛,滚,滚去许昌!
凭什么啊?司马亮满心忧愤。
作为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司马亮也不是省油的灯,何况他也有些本事。
其实杨骏也知道自己没什么声望,所以他刚一开始掌权,便急着收买人心。而要收买人心,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给底下的人加官晋爵了。
刘渊也被幸运彩球砸中了脑袋。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禄侯……这等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刘渊是否投桃报李不得而知,因为杨骏只得意了一年,就被贾南风给灭了。此时,司马亮入朝担任录尚书事,辅佐朝政,重新回到了权力中心。
神仙打架,“凡人”受伤
好景不长。就在司马亮志得意满之时,贾南风又密令楚王司马玮干掉了他。而后,这位毒女人又一口咬定司马玮矫诏杀人。
于是乎,司马玮这个愣头青,也身首异处了。替罪羔羊的下场,便是如此。
自此,权力场上的大赢家贾南风又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赐了个谥号,暂时掌控了整个朝廷。
不知道眼看着晋廷中的种种变故,刘渊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杨骏是前任外戚;贾南风是现任皇后;以司马亮为代表的宗王则是晋廷上层中,最渴望独掌权柄的人。上边的人,是神仙打架,不死不休;下面的人,也只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不然呢,站错队的结果,基本上就是团灭。谁不害怕呢?
刘渊很沉默,韬晦了再韬晦。
奈何,他的运气有点儿背。元康九年(299),刘渊所辖五部中,有人叛逃出塞了。作为长官,刘渊免不了要承担责任。随后,他被贾南风免职了。
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说明刘渊在五部中的威望还不足。此说姑置不论,更有必要加以讨论的是,刘渊对此事虽负有领导责任,但是不是就严重到免职这个地步。
恐怕不至于。比较符合常理的是,过去杨骏想拉拢刘渊以为羽翼的时候,贾南风就已经把刘渊拉入了黑名单。然而,想要抓刘渊的小辫子,却又不那么容易。眼瞅着现下来了机会,哪能不趁机修理他一番?
就这样,刘渊成了个闲人。
不过他也没闲上几天,便被人看上了。这个人,便是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表示,这人是个人才啊,不能就这么让他成为待业中年。这样吧,当个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也算是安抚。
其时,贾南风虽然是晋廷的一把手,任用张华等人为辅臣,还算得宜。不知辅臣们是否在其间发挥了作用,总之贾南风批准了司马颖的奏表。
司马颖很是高兴,拉着刘渊就往邺城走。
这里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其一,司马颖既为成都王,为何却出镇邺城?
其二,司马颖为何要保刘渊?
其三,既让刘渊监五部军事,为何又让他去邺城居住?难不成,遥控指挥?
留在邺城,被司马颖委以重任
咱们先从“虚封”这个词说起。
南朝宋裴松之曾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这一条下了一个注,说这是“虚封”一词的发端。不过,宋朝(此宋非彼宋)王应麟又引颜师古之言——“楚汉之际,权设宠荣,假其位号,或得邑地,或空受爵”,以此证明虚封之事古已有之。
二者说法不一,但无可争议的一点是,虚封是一种特殊的封爵制度。
这说的是,仅有爵位而无实土,或是给予的封地在本国境外的情况。就拿吴国来说吧,南阳王孙和、鲁王孙霸理论上的封地,在曹魏的地盘。
说回到司马颖,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个儿子。太康十年(289)时,司马颖方才11岁。那年,他父亲封他为成都王,将益州之地作为其封国,食邑为十万户。不过,那时他年龄还小,没有就藩。
而后来,他也没法就藩了。因为蜀中大乱。当然,司马颖这种情况也算不得虚封,咱们只是说,他没能就藩的结果,与虚封的情况相差无几。
至于说,为司马颖补封了一个成都国(下辖华容县、州陵县、监利县、丰都县,治所在华容即今湖北监利北),则是后话了。
到了元康九年(299)时,青年司马颖,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某一次,他与皇太子司马遹和散骑常侍贾谧(贾南风的外甥)一起下棋。眼见贾谧对太子倨傲无礼,司马颖便出言斥责了贾谧。
贾谧回头就给他二姨告了状。贾南风勃然大怒,立马下诏让司马颖担任平北将军,出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说白了,就是让他卷铺盖走人。
简言之,司马颖之所以要保刘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贾谧结怨,心想拉拢一个是一个。而贾南风此时只想让司马颖滚蛋,只要他肯挪窝,别的事都好商量。
那么,为何司马颖不让刘渊在五部之中监军,为他打理一番呢?这个不难理解,司马颖对刘渊,也不怎么放心。他会担心,万一刘渊不懂得感恩,暗中壮大实力,不能为他所用,势必会遭其反噬。司马颖虽不算绝顶聪明,但还是有一些政治头脑的。
把刘渊带在身边,相当于携了一枚护身符。司马颖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不过刘渊更不是等闲之辈。深知司马颖的用意,刘渊也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好吧,各怀心思却又表现得光风霁月的两个人凑在一块,倒也很有意思。
就在司马颖与刘渊“相知相守”的时光里,晋廷这头又有了大变故。
永康元年(300),贾南风倒台了。这两三年来,赵王司马伦先是自领相国之位,再是篡位为帝,因此引发了河间王司马颙、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宗王们的不满情绪。
不用说,怀有参政热情的司马颖,也被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
在内,晋廷的王爷们打得头破血流;在外,益州的流民们也闹得声势浩大。没多久,匈奴五部的人不禁开始有了想法。
不说远了,打从曹操将南匈奴划为五部开始,胸腔中充盈狼血的男儿,便成了中原王朝的附庸。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多多少少地丧失了自由与尊严,再不复往日的神勇与潇洒。
现下,西晋的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他们该何去何从呢?是冷眼旁观,是为人驱策,还是趁势奋起、图谋复国?答案不言自明。
不想与那些自相残杀的王爷一起沉沦,就只能走上一条复兴之路。
在这个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道理的关键时刻,原南匈奴北部都尉、右贤王刘宣,与匈奴贵族们密商一番。他说:“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
众人皆以为然。
那么,谁最适合带领大家走上这条“兴邦复业”的道路呢?答案是刘渊。
刘宣认为,“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斡宇超世”,是大单于的不二人选。
从辈分上说,刘宣是刘渊的从祖,但众人皆知,他是举贤不避亲的。多年以来,刘渊的才华有目共睹。于是,匈奴贵族们共推刘渊为大单于。
大事已定,只待东风!